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鹦歌艳鹉

[求助] 请求2位版主把我这个贴全部删除,感谢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19: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双眼无花果鹦鹉 (Double-eyed Fig Parrot)

双眼无花果鹦鹉是十分可爱迷人的小型鹦鹉,在台湾牠的价位较其它的无花果鹦鹉便宜,数量并不多,其繁殖难与饲养较其它小型鹦鹉困难,成功饲养无花果鹦鹉的关键在于食物的供给,这类鹦鹉常因为缺少维他命K而死亡,性格上不像吸蜜鹦鹉般爱玩及驯服,双眼无花果鹦鹉在台湾也有野生鸟,加上饲养照料不易,购买前除了须先确定为人工繁殖鸟以防止野生鸟的高死亡率外,需多加留心注意,约有7种亚种。

体长:约13-16cm(5-6.3吋)

分布:印尼的新几内亚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及其周围的小岛,澳洲东北部也有其族群。

整体概述:

栖息于中低海拔的雨林、森林边缘地区、干燥森林、溪河旁的森林、开阔的尤加利树林地等地,在澳洲也会出现在公园、灌木丛、农作物区及红树林林地等地区,食物中,无花果占了最重要的部分,觅食时安静,动作敏捷快速,不会到地上活动或觅食,繁殖期外通常成对或一小群一起活动,在栖息的树木上会聚集200只左右,而其主要的天然食物除了无花果以外, 也会食用水果、花蜜、昆虫幼虫,或由树皮上刮食一些青苔与真菌类植物 ,觅食时也会与其它的无花果鹦鹉、玫瑰鹦鹉、吸蜜鹦鹉群集在一起,在新几内亚繁殖期约在3月,澳洲则在8-11月,主要由母鸟负责筑巢的工作,一窝约有2颗蛋,母鸟在2天内会下完,18天左右后孵化,母鸟单独喂食雏鸟约3-4星期,幼鸟约7-8星期后羽毛长成;源自澳洲的亚种─ 柯森氏双眼无花果鹦鹉(Coxen's Double-eyed Fig Parrot)由于栖息地遭严重破坏,已列为华盛顿公约附录一,一级保育类鹦鹉。

饲养摘要:

双眼无花果鹦鹉在国际上的鹦鹉养殖中数量非常稀少,饲养照顾不易以及幼鸟不易存活是主要原因,刚引进饲养时十分敏感,常常因压力、紧迫与不安而死亡,尤其是野生鸟,笼养的双眼无花果鹦鹉很安静,啃咬力虽不强但最好提供树枝供啃咬以防止上喙部的过度生长,牠们对于低温也很敏感,一般温度最好不低于15度,巢内有幼鸟时不要低于20度,食物的提供最重要,避免像饲养小型鹦鹉般只提供种子谷物,蔬菜水果、花蜜、昆虫、维他命补充剂等食物也都应适量供应 ,也可以把进口吸蜜鹦鹉粉状饲料当为主食之ㄧ;公鸟面部颜色为鲜红色,母鸟则是浅黄色,但幼鸟时期羽色皆像母鸟一样,公鸟在14个月大时面部羽色才会完全呈现如成鸟般的红色。

繁殖:

大型的无花果鹦鹉(如爱德华、萨瓦多利氏、岱斯马瑞斯特氏无花果鹦鹉)均较小型的无花果鹦鹉容易繁殖,双眼无花果鹦鹉的繁殖并非很容易,而且幼鸟的死亡率非常的高,往往活不过几天,而且这种情形常一再地发生,如果遇到这个问题,在幼鸟孵出后将日常提供的食物改为软性食物(如芒果、木瓜等)可能会有改善,成对分开繁殖,将巢箱安装于暗处,一窝产2颗卵,孵化期约21天,亲鸟对饲主检查巢箱很敏感,不宜时常打扰牠们,羽毛长成约35天,幼鸟一般约40天左右会离巢,公鸟对幼鸟有时有攻击性,不宜太晚移出幼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19: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菲律宾悬吊鹦鹉 (Philippine Hanging Parrot)  

在台湾各种悬吊鹦鹉都很少见,尤其是人工繁殖鸟,国外的鹦鹉养殖业中也很少,而菲律宾悬吊鹦鹉是这类鹦鹉中较普遍的一种,公鸟的颈部到胸部有类似围兜的红色羽毛,而母鸟没有,呈淡黄绿色,且母鸟面部为淡蓝色,牠们是安静及友善的小型鹦鹉,约有9至11种亚种。

体长:14cm(5.5吋)

分布:广布在菲律宾境内各个岛上

整体概述:

菲律宾悬吊鹦鹉的总数量约在2万只以上,但是近年来栖息地的破坏与捕捉野生鸟贩卖,导致数种亚种的数量已亮起红灯,牠们生活在各种森林、森林边缘地带、竹林、林地、近村落的田地、果园、椰子园等地区,通常单独、成对或一群家族成员活动,一般都在果树、花树上的高处觅食、活动,但有时也会到较低处,主要食物有─ 花、花蜜、无花果、水果、种子等,繁殖季节在4至8月间,母鸟一次通常产3颗蛋,孵化期20天,幼鸟在5星期大时羽毛长成 。

饲养摘要:

大部分为野外捕抓的鸟儿,根据一些有经验的饲主,死亡率相当高,笼养的菲律宾悬吊鹦鹉很害羞,尤其是有人在旁时,饲养初期易遭细菌感染,所以须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适应环境后会变的较健壮,无人在旁时会表现的较活泼,刚饲养时温度不宜低于22度,喜爱啃咬,提供新鲜的细树枝或玩具,食物应包含各类蔬果 当主食。

繁殖:

饲养数量少,繁殖成果并不常见,可以群养繁殖,一次通常产3-4颗卵,母鸟会在2天内下完蛋,蛋未受精的情形很常见,孵化期约20-22天,幼鸟在1个月大左右羽毛长成。

菲律宾悬吊鹦鹉 (Philippine Hanging Parrot)  

在台湾各种悬吊鹦鹉都很少见,尤其是人工繁殖鸟,国外的鹦鹉养殖业中也很少,而菲律宾悬吊鹦鹉是这类鹦鹉中较普遍的一种,公鸟的颈部到胸部有类似围兜的红色羽毛,而母鸟没有,呈淡黄绿色,且母鸟面部为淡蓝色,牠们是安静及友善的小型鹦鹉,约有9至11种亚种。

体长:14cm(5.5吋)

分布:广布在菲律宾境内各个岛上

整体概述:

菲律宾悬吊鹦鹉的总数量约在2万只以上,但是近年来栖息地的破坏与捕捉野生鸟贩卖,导致数种亚种的数量已亮起红灯,牠们生活在各种森林、森林边缘地带、竹林、林地、近村落的田地、果园、椰子园等地区,通常单独、成对或一群家族成员活动,一般都在果树、花树上的高处觅食、活动,但有时也会到较低处,主要食物有─ 花、花蜜、无花果、水果、种子等,繁殖季节在4至8月间,母鸟一次通常产3颗蛋,孵化期20天,幼鸟在5星期大时羽毛长成 。

饲养摘要:

大部分为野外捕抓的鸟儿,根据一些有经验的饲主,死亡率相当高,笼养的菲律宾悬吊鹦鹉很害羞,尤其是有人在旁时,饲养初期易遭细菌感染,所以须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适应环境后会变的较健壮,无人在旁时会表现的较活泼,刚饲养时温度不宜低于22度,喜爱啃咬,提供新鲜的细树枝或玩具,食物应包含各类蔬果 当主食。

繁殖:

饲养数量少,繁殖成果并不常见,可以群养繁殖,一次通常产3-4颗卵,母鸟会在2天内下完蛋,蛋未受精的情形很常见,孵化期约20-22天,幼鸟在1个月大左右羽毛长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19: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紫红头鹦鹉 (Plum-headed Parrot)

有人常称紫红头鹦鹉为花头鹦鹉,实际上花头鹦鹉应是Blossom-headed Parakeet,而不是Plum-headed Parakeet,二者外貌上差异不大,紫红头鹦鹉公鸟头部的颜色较花头鹦鹉深色且鲜艳,花头鹦鹉则是较浅色,看起来有点像紫红头鹦鹉的幼鸟,花头鹦鹉体型较紫红头鹦鹉小,且数量却少的多,这2种鹦鹉在国内都不常见,紫红头鹦鹉的公鸟是十分漂亮迷人的鹦鹉,有许多美丽的变种。

体长:33cm

分布:从巴基斯坦东北部到尼泊尔境内的低喜马拉亚山脉丘陵地带起,包括不丹、孟加拉、整个印度、斯里兰卡与瑞斯瓦兰岛。

整体概述:

紫红头鹦鹉主要栖息在林地、农地、丘陵、潮湿落叶性森林、热带草原林地、松树林等海拔1500m以下的地区,北部的族群则大部分栖息于海拔500m以下的地区,通常一小成群活动,但也会大群聚集,尤其是食物充足时,常常与灰头鹦鹉(Slaty-headed Parakeet)、马拉巴鹦鹉(Malabar Parakeet)一起觅食,有时会对农产品造成损害,筑巢在树洞内,在繁殖前数星期公鸟会保护巢穴以防止一些竞争的对手如环颈鹦鹉(月轮)的入侵,繁殖季通常在12-4月间,在斯里兰卡有时在7-8月间,通常窝卵数为4至5颗 ,很多原栖地的族群已慢慢消失中。

饲养摘要:

笼养的紫红头鹦鹉很安静,外表鲜艳缤纷,适合居家饲养,刚饲养时比较害羞,破坏力不强,牠们对于过于潮湿、寒冷的环境敏感,刚引进时在适应期间其温度不宜低于摄氏20度, 或是温差过大的季节与寒流,这类时节引进饲养的话生病机率高,不适合饲于小笼子里,飞行鸟舍较合适;刚开始时对新食物适应情形较差,适应后宜提供各类蔬菜、水果、种子、谷物等食物。     

繁殖:

在国内花头鹦鹉的繁殖并不常见,然而并不会太困难,公鸟在求偶时会发出许多叫声,一窝约产4-6颗蛋,孵化期约19-21天,雏鸟在7 星期大时羽毛长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19: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巨嘴鹦鹉 (Great-billed Parrot)

在鹦鹉养殖业中,巨嘴鹦鹉(麒麟鹦鹉)的数量非常稀少,尤其是在亚洲以外的国家,以往走私鸟的价格十分低廉,但在许多国家,人工繁殖鸟价格不扉,而在饲养与照顾上较其它中大型鹦鹉困难,国内现有少数仅存的巨嘴鹦鹉几乎全为从野外捕获的走私鸟,牠们的族群数量因为栖息地破坏与人类捕捉而快速下降中,约有6-8种亚种,牠们与近亲--蓝颈鹦鹉(Blue-naaped Parrot)及蓝背鹦鹉(Blue-backed Parrot)长相十分雷同,但巨嘴鹦鹉的体型明显较大许多,巨嘴鹦鹉是少见的宠物鸟,但是却是安静、个性温驯、说话能力佳的种类。

体长:各种亚种体型稍有差异,约38-43cm。

分布:分布在许多小岛上,包括印尼的摩鹿加群岛、西巴布亚群岛、爪哇东部数个岛屿、帝汶等地区。

整体概述:

主要栖息在低地森林、海岸区森林、红树林、农耕区等海拔1000m以下的地区,常常会飞越小岛间觅食与寻找栖息处,许多巨嘴鹦鹉白天时多为单独活动,但觅食时会数十只一起行动,在海岸地区的巨嘴鹦鹉常在傍晚时约25-100只左右聚集于栖息的树上,飞行时常发出响亮的嘶叫声,通常筑巢于30m高的树洞内,繁殖期约在8-12月间; 近年来的数量遽减,连野生鸟都不易捕捉的到了。

饲养摘要:

人工眷养的数量不多,巨嘴鹦鹉是个性十分安静沉着的鹦鹉,即使刚引入饲养,面对新环张境也不太会紧张与不安,一旦适应环境后十分强壮,在大鸟舍中会表现的较活泼有生气,虽然牠们的喙部很大,但是啃咬力并不是很强,但还是建议提供玩具与新鲜树枝给牠们啃咬,刚饲养时温度不宜过低,最好不低于22度,温差也不能过大,即使适应后当温度低于10度时仍需多注意,喂食须提供大量的蔬菜水果作为主食 ,个性、行为与饲养方式和折衷鹦鹉有点相似。

繁殖:

由于巨嘴鹦鹉多为野生鸟数量也不多,其繁殖成果自然乏善可陈,即使在国际间巨嘴鹦鹉的繁殖也是十分稀少的,主要因仍是人工饲养数目很少;与折衷鹦鹉类似,巨嘴鹦鹉的世界里也是以母鸟为领导地位,行为也比较强势些,一窝约产2颗卵,孵化期约25-28天,幼鸟约在 2个月左右羽毛长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19: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德华无花果鹦鹉 (Edward's Fig Parrot)

爱德华无花果鹦鹉是较大型的无花果鹦鹉,可由外表分辨其性别,公鸟的胸部及腹部为红色,母鸟为蓝紫色,幼鸟羽色与母鸟类似,笼养的数量并不多,无论是在台湾或国际间,全世界总数量应超过10万只,与其它无花果鹦鹉一样,饲养上较困难,除定量蔬果外应喂食吸蜜鹦鹉用或嗜果性鸟类用的粉状饲料;若饲养不当,常发生不明原因而死亡的案例。

体长:18cm(7 吋)

分布:巴布亚新几内亚北部与艾利安爪哇的小部分地区。

整体概述:

爱德华无花果鹦鹉主要栖息于潮湿的低地森林内,开阔林地、森林边缘地带与人类居住地也有牠们的踪迹,活动范围通常在海拔800m以下的地区,成对或一小群一起活动,且吵杂,在有果食的树上有时会大批聚集400只左右,行动快速敏捷,经常倒挂在树枝间取食食物,主要食物是无花果、花蜜、昆虫、水果等,常和双眼无花果鹦鹉集群活动,繁殖期约在1至5月间 。

饲养摘要:

爱德华无花果鹦鹉是活泼的鹦鹉,但刚饲养时会紧张与害羞,适应期间十分敏感,建议减少不必要的打扰与不轻易改变环境,较无法忍受寒冷的天气,温度不宜低于22度, 切勿于温差过大或寒流时引进饲养,死亡与生病率会很高,保持环境卫生与提供营养充足的多样性食物很重要,维他命K的摄取尤为必要,各类蔬菜水果、花蜜、种子、谷物等食物,而吸蜜鹦鹉用或嗜果性鸟类用的粉状饲料是很好的选择,也会大大提高其存活率,以及添加维他命的供应会使得牠们较健康,因为爱德华无花果鹦鹉容易因不明死因而突然死亡,尤其是野生鸟更是非常容易发生此种情形,照顾上需多费心思。

繁殖:

其繁殖较小型的无花果鹦鹉容易,但有一个相同的问题,就是幼鸟死亡率高,很可能孵出后不久即死亡,或是亲鸟不喂食雏鸟,成对繁殖比较理想,对于巢箱的检查敏感,避免时常开翻巢箱,一窝产2颗蛋,幼鸟19天后孵化,羽毛长成约需2个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19: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派斯奎特氏鹦鹉 (Pesquet's Parrot)  

派斯奎特氏鹦鹉是新几内亚岛上一种独立种类的珍稀鸟类,脸部没有羽毛、鹰喙状的喙部等特征状似兀鹰,外表与一般的鹦鹉较不相像,黑色与鲜亮的红色毛羽相当美丽,笼养的数量非常非常地少,然而野外数量也日益危急,饮食习惯与营养需求特殊,不易繁殖与饲养,走私鸟经常容易死亡,并无亚种记载,但是研究发现有些族群的体型差异甚大,成熟的派斯奎特氏鹦鹉可由外表区分性别,公鸟在脸上耳部附近有一块红色的斑点,母鸟则无。

体长:47cm (18.5 吋)

分布:新几内亚岛上(包括印尼的艾利安爪哇与巴布亚新几内亚)

整体概述:

野外的派斯奎特氏鹦鹉是新几内亚岛上56种鹦鹉中最稀少、族群情况最脆弱的两种鹦鹉之一,牠们面临着许多危机严重影响牠们的数量与生存条件,除了捕捉作为国际间的活体买卖、走私外,影响牠们最严重的是栖地破坏与被土著与猎人捕杀来取其鲜艳的羽毛作为传统头饰等装饰品,牠们的羽毛在某些地区是最常被买卖交易的物品之一,栖地破坏对牠们的杀伤力十分的大,猎人为了偷取幼鸟将树木砍断,同时也将可供繁殖的巢穴彻底毁坏,加上新几内亚没有啄木鸟,树洞原本就很少,所以使得派斯奎特氏鹦鹉的繁殖缓慢且困难;派斯奎特氏鹦鹉主要栖息在海拔600-1200公尺雨林山区内,但也偶尔也会出现在海拔两千公尺与五十公尺高的地区,牠们体型大、叫声大且尖锐(叫声类似巴丹,但较尖锐),惹人注意,所以只在人迹罕至的山区较易发现其踪迹,族群数量少,大多单独、成对或20只左右一起聚集活动,栖息的树大多是邻近水源区的独枝高树,进行野外实地观察的研究人员发现派斯奎特氏鹦鹉有着与大部分鹦鹉不同的饮食行为,牠们几乎只食用少数几种种类的无花果,偶尔会吃一些花,这也许是笼养鸟不易适应环境,容易死亡的原因之一;野地的繁殖无明确资料,繁殖期大概在2月至5月间 。

饲养摘要:

人工养殖数目相当地少,适应力很差,转换环境后一开始常会拒食,加上饲者多不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与饮食习惯,常常发生突然无征兆死亡的情形,走私鸟很脆弱通常很难熬的到目的地,由于牠们独特的饮食需求,喂食上应几乎都提供蔬果食物 、打成浆汁的蔬果泥或是吸蜜鹦鹉粉,不然很容易死亡,而圈养的鸟舍要宽敞,温度不能过低或处于温差过大的环境,国际价格相当昂贵。

繁殖:

人工繁殖成果相当罕见,也相当困难,无法提供幼鸟合适的饲料是主因(因为派斯奎特氏鹦鹉幼鸟所需的蛋白质较一般的鹦鹉低),繁殖需要大的笼舍,提供天然中空树干作巢较易激起牠们繁殖的欲望,需成对分开饲养,一窝产下2颗蛋,孵化期约28-31天,3-4个月大羽毛长成;也许是幼鸟食物的关系,幼鸟常常在一个月大时会无征兆的死亡,并不容易照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19: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彩虹吸蜜鹦鹉 (Rainbow Lorikeet)  

彩虹吸蜜鹦鹉有着庞大的家族,身背这美丽彩衣的鸟儿约有21个种类,在此作一统合的介绍,这些种类中有大家熟悉的史望森吸蜜鹦鹉(澳洲彩虹)、红领吸蜜鹦鹉(鹿顶客)、绿颈吸蜜鹦鹉(青海)等等,彩虹吸蜜鹦鹉也是台湾国内最常见的吸蜜鹦鹉,人工繁殖鸟乖巧活泼,颜色缤纷,所以相当受人喜爱。

体长:24-28cm(10 -12吋)

分布:栖息地广部于印尼、新几内亚、澳洲与其外围的众多岛屿上。

整体概述:

大多数的彩虹吸蜜鹦鹉在当地都算是很常见的鹦鹉,栖息 地涵盖了于低地的森林、草原、红树林、沼泽区、灌木丛、小镇、公园、农作区等地,喜欢在树冠层间活动,大多无蠊婺5那ㄡ阈形??鞯刈迦菏?康亩喙讶【鲇谑澄锸欠癯渥恪?花树是否茂盛,有无足够的花蜜等因素,有时也会飞越穿梭在各岛屿间活动或觅食,通常成对或一小群活动,偶尔也会大批聚集,常见与其它种类的吸蜜鹦鹉一起活动通常成对或成群活动,常和其它吸蜜鹦鹉或无花果鹦鹉等结群出现,栖息的树上常聚集数百只,群体活动时会发出吵杂的叫声,天然食物有水果、花蜜、花、种子、昆虫等。

饲养摘要:

由于吸蜜鹦鹉肠道薄弱属于嗜果性鸟类所以饲养时应以蔬果类食物以及吸蜜鹦鹉专用粉状饲料喂食饲养,野生鸟刚饲养时死亡率高,人工繁殖鸟一旦适应环境即相当健壮与活跃, 当成宠物鸟事不错的选择,通常不太吵闹,且颜色缤纷,相当讨人爱,成鸟弱混养时不同种类间有可能会有攻击性的行为,可以给予定期沐浴,照顾上与饲养上各亚种之间大多相同。

繁殖:

对于人工繁殖的彩虹吸蜜鹦鹉来说,一旦开始繁殖,即十分多产且稳定的持续繁殖,一般而言,公鸟约在18-20月大时成熟,母鸟则需两年牠们是多产且全年皆可繁殖种类, 当然也有可能很早即开始繁殖,但还是建议在完全性成熟后始给予繁殖机会比较理想,一窝约产2颗蛋,孵化期23-26天,7-8个星期羽毛长成,不宜太晚将幼鸟移出,如果亲鸟又开始准备繁殖下一窝时幼鸟如尚未离巢可能会遭亲鸟攻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19: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兜吸蜜鹦鹉 (Yellow-bibbed Lory) 


黄兜吸蜜鹦鹉原是相当稀少的吸蜜鹦鹉,但在近年市场上数量似乎开始慢慢地增加,尤其是进口野生鸟的数量日益增多,但至今在各国的鹦鹉养殖业中仍不普遍,与所有的Lorius 家族的吸蜜鹦鹉一样(喋喋吸蜜鹦鹉、黑冠吸蜜鹦鹉、紫颈吸蜜鹦鹉等)生性活泼顽皮与爱玩耍,模仿能力佳,在大型吸蜜鹦鹉中牠们算是较安静的种类,但黄兜吸蜜鹦鹉常会咬主人,牠们容易饲养,生命力强,公鸟母鸟外表相似,幼鸟胸前黄羽较稀疏,腹部羽毛较混有一点杂色,虹膜颜色较深。

体长:28cm (11吋)

分布:分布于东所罗门群岛上

整体概述:

黄兜吸蜜鹦鹉的笼养数量在90年代时才逐步渐增,所罗门政府在1991年时开放一些特定鸟种的限量出口,而黄兜吸蜜鹦鹉是其中之一,但限量输出很快地被不法业者超量出口,也包括了非法走私的情形,所以当地政府在1996年时不再准许合法出口这些种类作为商业买卖,但是野生黄兜吸蜜鹦鹉仍出现于台湾以及国际市场上,在所罗门群岛当地黄兜吸蜜鹦鹉是最普遍的宠物鸟,因为牠们容易饲养、生命力强、学习能力好所以蛮受当地人欢迎;黄兜吸蜜鹦鹉栖息在岛上各高度的森林、次植被区与椰子园等,在有些地区发现栖息在高海拔地区的数量多于低地区的数量,喜欢在高处有开花于果实的树枝上觅食,天然食物包括了花蜜、种子、花粉、水果等,跟一般吸蜜鹦鹉不太一样的是牠们对硬性食物如种子的需要可能与花蜜一样高,繁殖期可能在7、8月间。

饲养摘要:

黄兜吸蜜鹦鹉是活泼的鹦鹉,人工繁殖鸟不会怕人,能耐低温,对各种食物接受度高,也能提供一些硬性的种子饲料喂食,笼养鸟活动力高,常会吹口哨与模仿声音但不会吵闹,能很快适应饲主、环境、天气与食物,公鸟比较有侵略性与攻击性 ,勿主喂食种子饲料,吸蜜鹦鹉薄弱的肠道应每日喂食蔬菜水果类与进口吸蜜鹦鹉粉状饲料。

繁殖:

繁殖难度依野生鸟/繁殖鸟、环境、食物与管理方法等而不同,与大部分的吸蜜鹦鹉一样,牠们可能在全年的任何时间繁殖,公鸟有时会对母鸟十分有侵略性,巢箱可使用25cm四方,高度40-50cm的规格,一次产2颗蛋,孵化期约24-26天,幼鸟约10 周后羽毛长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19:03:1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色吸蜜鹦鹉 (Red Lory)  

红色吸蜜鹦鹉(红伶)有4种血缘相近的亚种,在台湾算是最常见的吸蜜鹦鹉之一,牠们的繁殖难度低,所以一年四季都经常可以在鸟店看到红色吸蜜鹦鹉的幼鸟,手养幼鸟很爱亲近主人也很爱玩耍;牠们是很吵杂的吸蜜鹦鹉,有时尖锐的叫声使人无法忍受,尤其购买成鸟前先评估居家环境是否适合饲养这类吵杂的种类。

体长:28-31cm(11-12吋)

分布:印尼境内的摩鹿加群岛上,布鲁岛、苏拉群岛、凯伊群岛、沙巴鲁亚、安伯纳等地。

整体概述:

常常成一大群吵杂地出现在住家附近的农场,潮湿的森林、红树林沼泽区、近海岸的林地、海拔1250m的丘陵地等地区都常见牠们成群活动,数量虽然因为遭人为捕捉作为买卖而下降,但是在当地是常见的鸟类,天然食物包括花蜜、花、昆虫,经常飞越各小岛间活动,花木较多的地区牠们的族群数量也较多,筑巢于树洞中,繁殖季约从8-9月开始。

饲养摘要:

常可见的宠物鸟,笼养的红色吸蜜鹦鹉活泼且吵杂,购买时要注意是否为来自野外的野生鹦鹉,因为吸蜜鹦鹉这类的鹦鹉走私鸟 或进口野生鸟很多,一开始适应期最好先安顿于室内,人工繁殖鸟适应环境后即很健壮 ,且可适应台湾的天气,基本上算适应力蛮强的吸蜜鹦鹉,喂食上主要还是宜提供进口吸蜜鹦鹉专用粉状饲料与蔬果类为佳。

繁殖:

台湾繁殖红色吸蜜鹦鹉成功者非常多,只要选择成熟且人工繁殖的红色吸蜜鹦鹉就能很快有繁殖成果,难度低,用小型笼子即可繁殖成功,一窝产2颗卵,孵化期约26天,7-9个星期后羽毛长成,幼鸟应于3至4个星期后抓出巢箱手养,否则亲鸟有可能攻击幼鸟,全年皆可繁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19: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黑色&酋长吸蜜鹦鹉 (Black & Rajah Lory)  


黑色吸蜜鹦鹉有3种亚种--黑色吸蜜鹦鹉(Black lory)、本斯丁氏吸蜜鹦鹉(Bernstein';s Lory)及酋长吸蜜鹦鹉(Rajah Lory),一般常见的应是黑色吸蜜鹦鹉(黑猩猩),而酋长吸蜜鹦鹉应该是可以合法买卖的吸蜜鹦鹉中最贵的种类之一,黑色吸蜜鹦鹉是蛮安静的种类,手养鸟很可爱及爱玩,十分友善听话。

体长:31-34cm

分布:在印尼新几内亚西岸的艾利安爪哇,包括周围的岛屿─ 巴坦塔岛、密苏岛、沙拉瓦第等岛。

整体概述:

黑色吸蜜鹦鹉主要栖息在低地,通常喜爱在开阔的热带稀树草原、海岸区种植椰子树的农园、 潮湿的森林边缘地带、海岸区的沼泽林地等地区活动,有时会大批聚集在花木上觅食,野外繁殖行为不太清楚,4-12月间可能是繁殖期,公鸟与母鸟轮流孵蛋,幼鸟约在74天时羽毛长成 。

饲养摘要:

人工饲养上还是属黑色吸蜜鹦鹉较常见,稀少的酋长吸蜜鹦鹉非常少见,人工饲养的黑色吸蜜鹦鹉好奇心强且活泼,刚饲养时较害羞,对环境的变化较敏感,适应后即变的健壮,对其他种类有时有攻击性,爱享受于蔬果大餐中,也是日常的主食,喜爱洗澡,建议常给予沐浴保持与毛光泽与健康。

繁殖:

一般俗称的黑猩猩数量较多,而酋长吸蜜鹦鹉则非常稀少,但黑色吸蜜鹦鹉的繁殖皆不常见,繁 殖期时亲鸟很凶对饲主有攻击性,一次产2颗蛋,孵化期约25天,3个月后羽毛长成,通常亲鸟较照顾老大,为确保所有的幼鸟能顺利长大,最 好能抓出巢手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