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鹦歌艳鹉

[求助] 请求2位版主把我这个贴全部删除,感谢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18: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赤褐腹锥尾鹦鹉 (Maroon-bellied Conure) 

赤褐腹锥尾鹦鹉(红腹太阳)是常见的小型锥尾鹦鹉之一,在世界上的鹦鹉养殖业数量也很多,容易繁殖与照顾,价位较低,是不错的选择,约有3种亚种。

体长:24-26cm(9.5-10吋)

分布:分布于巴西的东南部、阿根廷东北部、乌拉圭、巴拉圭东部、玻利维亚东部等地区。

整体概述:

与绿颊锥尾鹦鹉很相似,栖息在各种森林及林地中,尤其常发现于大西洋滨海森林与开阔的林中草原地区,农作物区与公园内也常有牠们的踪迹,成对或成群约10 至15只左右 活动,喜欢互相理毛,常聚集于瀑布边洗澡,也常在玉米田及橘子园中觅食;筑巢于树洞中,10-12月时繁殖,一窝约产5至6颗蛋。

饲养摘要:

刚饲养的赤褐腹锥尾鹦鹉很快可适应新环境及信任主人,与绿颊锥尾鹦鹉一样是常见的饲养鸟种,也是最常见的小型锥尾鹦鹉,适应后变的强壮,除非受打扰或兴奋时,一般大部分时间不会吵杂,相较于其它有强劲啃咬力的鹦鹉,牠们的破坏力较小, 建议常给予沐浴,对其他种类有攻击性。

繁殖:

繁殖这个种类难度低,很适合刚入门者,整年皆可繁殖,一岁即有繁殖能力,是非常多产的锥尾鹦鹉,一窝平均约有5颗蛋,但有时可多至7-9颗,孵化期约23-26天,50天后羽毛长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18:4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巴塔哥尼亚锥尾鹦鹉 (Patagonian Conure)

巴塔哥尼亚锥尾鹦鹉(掘穴鹦哥)约有3种亚种,是最大的锥尾鹦鹉,在台湾并不十分受欢迎,非常吵杂,台湾市场上野生鸟非常多,人工繁殖鸟极少,有(小)巴塔哥尼亚锥尾鹦鹉( (Lesser)Patagonian Conure)、南安地斯山巴塔哥尼亚锥尾鹦鹉(Andean Patagonian Conure)、大巴塔哥尼亚锥尾鹦鹉(Greater Patagonian Conure)3种。

体长:45-48cm(18-19吋)

分布:

依亚种不同分布在南美洲的南部,包括阿根廷、乌拉圭、智利境内安地斯山脉旁的丘陵地带与滨海地区。

整体概述:

大多栖息于开阔的乡间草原及有峡谷悬崖的林地、水源区附近有仙人掌与多刺灌木丛的干燥地区,农作物田园也常见牠们的踪影,群居性,经常一大群活动,有时会有超过1000只的同伴聚集一起,聚集时会发出响亮难听嘶叫声,通常早上至水源地喝水,然后就开始觅食,炎热中午时分是休息时间,下午又继续觅食,傍晚回到栖息地,栖息在岩洞、高树或电缆在线;有季节性迁徙行为,冬天时会往北飞到温暖一点的地区,筑巢在石灰岩或砂岩地形的岩洞内,牠们也遭受许多盗捕者的捕捉,作为买卖,当地居民捕捉方法通常是爬到岩壁上,将竹竿的顶端绑一个倒勾,伸入岩洞再将幼鸟勾出来 。

饲养摘要:

人为饲养的巴塔哥尼亚锥尾鹦鹉非常吵杂,体行虽大,但刚引进的鸟儿很害羞,适应新环境很慢,但稳定后生命力相当强韧,喜欢洗澡,应常供应新鲜树枝或腐化的脆木头供牠们啃咬咀嚼 ,饲养掘穴除了要注意是否买到野生鸟外,先行评估居家环境是否适合养这种吵杂的鹦鹉是必要的。

繁殖:

巴塔哥尼亚锥尾鹦鹉是少数能够群养繁殖成功的锥尾鹦鹉,群养繁殖需要提供数个巢箱,但成对饲养繁殖效果较佳,使用天然中空木头效果较好,难度不高,但由于市面上几乎全为野生鸟所以繁殖成果还是寥寥可数,适应环境且稳定后一年有机会可以繁殖好几窝,一次约产2-4颗蛋,孵化期约24-27天,约8个星期羽毛长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18:42:02 | 显示全部楼层
灰头锥尾鹦鹉 (Dusky-headed Conure)

灰头锥尾鹦鹉与Aratinga锥尾鹦鹉不太一样的地方是牠们并不吵闹,叫声也不像Aratinga锥尾鹦鹉般的刺耳难听,生性友善随和,是聪明讨喜的宠物鸟,大部分的灰头锥尾鹦鹉都能学上几句话,牠们是落跑专家,要提防笼子有无关上锁好,以防意外脱逃;无亚种,有美丽的黄化与蓝化变种但为数极少;性别无法由外表判断,需经专业鉴定。

体长:28cm (11吋)

分布:

牠们分布在西亚马逊流域,包括哥伦比亚的东南部热带安地斯山区、厄瓜多东部、玻利维亚、秘鲁东部以及巴西的东北及西北地区等。

整体概述:

灰头锥尾鹦鹉栖息在低地邻近水源区的森林、沼泽地区、灌木丛、潮湿草原、咖啡园等地区,不常出现在浓密的森林区内,在当地算是常见的鸟类;牠们多成对或几只一起活动与觅食,食物充足时会数十只至上百只聚集活动,有迁徙的习性,常在林间树梢上种子、花、水果、浆果、昆虫等食物,觅食时十分安静,常聚集在富含矿物质黏土的河岸边;牠们多以啄木鸟窝或树上白蚁窝为巢穴,繁殖期因地区而异 。

饲养摘要:

在饲养初期会较害羞,适应环境的速度较慢,但稳定后仍是强健的鸟儿,咬劲强,见到人时会叫,但是与血缘相近的的Aratinga 锥尾鹦鹉(太阳锥尾鹦鹉、蓝冠锥尾鹦鹉、米特雷锥尾鹦鹉等)比起来则安静的多,适应后则相当强健 ,国内数量不多;每当新增不常见的鸟种介绍或目前市面上有些较热门的鸟种时,常会有不肖业者去进口一大批野生鸟来贩卖,这个情形宜多注意,切勿买到野生鹦鹉。

繁殖:

灰头锥尾鹦鹉在台湾国内与国际上都不普遍,但繁殖难度并不高,不 宜使用太薄弱的木板作巢箱,因为牠常会咬破巢箱底部,可能会造成蛋与幼鸟的危险提高,一年可有多胎,多在一年之初时开始繁殖,一次生3-4颗蛋,孵化期约24天,幼鸟羽毛长成约55天,有些亲鸟在有幼鸟在巢内时只会接受蛋黄食物,所以饲主能买些市售营养的进口蛋黄食品提供给正在育雏的灰头锥尾鹦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18:42:27 | 显示全部楼层
蓝冠锥尾鹦鹉 (Blue-crowned Conure)

蓝冠锥尾鹦鹉是大型的锥尾鹦鹉,也是Aratinga锥尾鹦鹉的一员,外型十分可爱讨喜,市面上人工繁殖鸟并不常见,市面上大部分卖的中成鸟多是野生鸟,但是手养鸟适合作宠物鸟,个性相当活泼可爱;共有约4种亚种,分布地区并不集中,散布于南美洲各地。

体长:依亚种不同约35-38cm(14-15吋),体型大的亚种较常见,是大型的锥尾鹦鹉。

分布:

散布于南美洲各地,主要范围是从委内瑞拉到阿根廷,依亚种不同分布的国家有委内瑞拉、巴西、乌拉圭、玻利维亚、阿根廷等地。

整体概述:

生活在开阔的地区像干燥的落叶性森林、热带稀树草原、森林边缘地带等地区,而活动或觅食时成一小群或数百只聚集在一起,尤其是食 物充足时;常与米特雷、白眼 锥尾鹦鹉聚集 ,有季节性迁徙行为,会破坏农作物如芒果、番石榴等作物,在委内瑞拉繁殖期约在2-6月,在阿根廷大概在12-3月。

饲养摘要:

鸟舍中或笼养的蓝冠锥尾鹦鹉算是蛮吵杂的种类之一,Aratinga锥尾鹦鹉大都和吵杂脱不了关系,手养幼鸟则较不会有此情形,提供树枝或玩具供啃咬,新鲜蔬果、种子、核果、青菜、面包等食物的提供也是必要的 ,适应环境后会很强健,可以常年饲养在室外,不怕寒冬与夏日。

繁殖:

若要繁殖绝对得避免买到愈来愈多的野生锥尾鹦鹉,野生鸟与繁殖鸟价差往往有数倍之遥,使用巢箱的深度要够深,并置于较阴暗的角落,以天然中空木头作巢效果会更好,对饲主巢箱的检查很敏感,提供良好的环境与饮食等生活条件来繁殖不会很困难,平均约产3颗卵,偶尔4颗, 孵化期约24天,羽毛长成45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18: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米特雷锥尾鹦鹉 (Mitred Conure)  


米特雷锥尾鹦鹉在台湾是较不常见的锥尾鹦鹉,而且牠们在国外的鹦鹉养殖业中也不多,体型较许多锥尾鹦鹉大很多,价格也较高,与蓝冠锥尾鹦鹉一样,牠的说话能力与智力都比小型的锥尾鹦鹉来的出色一些,手养幼鸟活泼聪明,也会亲近主人;有两种亚种-米特雷锥尾鹦鹉(Aratinga m. mitrata)与查普曼(Aratinga m.alticola)米特雷锥尾鹦鹉。

体型:38cm(15吋)

分布:分布在南美洲的西南方,从秘鲁南部经玻利维亚中西部到阿根廷的北部。

整体概述:

脸部与红面具锥尾鹦鹉不同,面部红色的羽毛呈美丽的放射状向旁边扩张,约有2种的亚种,有的亚种脸上红羽较为稀疏;通常栖息在干燥的亚热带植物区、高山的落叶性森林、热带稀树草原、丘陵草原地、农业耕种区等地,在阿根廷的栖息地约从海拔1000-2500m,而秘鲁有到海拔4000m的纪录,繁殖期外的时间常两三只成群 到100 多只,通常在栖息的森林中觅食,可是偶尔也会到谷物田等农作区寻找食物;筑巢在树洞或岩洞中,繁殖季节约从11-2月,一窝产2-3颗蛋 。

饲养摘要:

人为饲养的米特雷锥尾鹦鹉成鸟很吵杂, 有时连续不断的尖锐响亮的叫声会让人抓狂,欲饲养这类鹦鹉时请做好环境评估,因对大部分鸟友的环境是不适合的,手养鸟会比较安静些,牠们是咬劲很强的鹦鹉之一,定期提供新鲜的树枝供牠们咬,能耐低温,适应环境后即变的强壮 ;市面上多为野生鸟,不肖业者甚至进口上百只野生米特雷,希望大家切勿买到野生鸟。
繁殖:

米特雷的繁殖不多,主要原因是市面上的数量不多,而且野生鸟日益增多的关系,由于他们的体型大,使用的巢箱建议深度要够深(约50-60cm),刚引进的成鸟容易紧张,可能要等一段时间才会开始繁殖,平均窝卵数3颗,偶尔4颗,孵化期约24-26天,50天后羽毛长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18: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珍达锥尾鹦鹉 (Jenday Conure)

长相及体型与太阳锥尾鹦鹉相似,但是市面上的数量少一些,可惜与太阳锥尾鹦鹉一样很吵杂,且声音刺耳难听,但是从小养起的珍达锥尾鹦鹉仍是讨人喜爱的宠物。

体长:30cm(12吋)

分布:巴西东北部。

整体概述:

与太阳锥尾鹦鹉的差异主要是背部及翅膀都是绿色,太阳锥尾鹦鹉成鸟仅翅膀末端有绿色羽毛,珍达锥尾鹦鹉的腹部颜色也比太阳锥尾鹦鹉较深,呈深橘红色;主要生活在被雨林环绕的开阔地区、森林边缘地带、落叶性森林,通常约12只上下成群活动觅食,但有时成对或单只活动,天然食物有种子、水果、浆果等,有时会至玉米田中吃农作物,筑巢 在离地15m以上的树洞内,繁殖期约从10月至1月,一 窝约3颗蛋 。

饲养摘要:

鸟舍内与笼养的珍达锥尾鹦鹉十分吵杂,特别是在早上与傍晚,在受惊吓或有人在旁时也会十分聒噪,本身很韧命活跃,很快就会适应新天气及环境,喜爱洗澡,饲养照顾上并不困难,可提供树枝、玩具等供啃咬,可提供各类种子、蔬菜、水果、坚果、榖类、煮熟的蛋、全麦面包等食物,也可适量地在食物或饮用水中添加维他命。

繁殖:

与太阳锥尾鹦鹉差不多,并不会太困难,整年都可能繁殖,一窝约2-3颗蛋,孵化期23至26天,需50天羽毛长成,幼鸟离巢后可能还会让亲鸟故骋徽笞樱??笤蚰芏懒⒒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18: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锥尾鹦鹉 (Sun Conure) 

太阳锥尾鹦鹉(金太阳)是台湾最常见的锥尾鹦鹉(太阳科鹦鹉),由于牠们是多产且四季皆可繁殖的鹦鹉,所以常常可在鸟店看见太阳锥尾鹦鹉的幼鸟;全身有着美丽亮橘黄色的美丽毛色,适中的体型适合一般人饲养,所以牠们一直是蛮受鹦鹉爱好人士欢迎的宠物鸟之一,自幼养大的太阳锥尾鹦鹉比较不会吵杂,而且与主人相当亲近。

体长:30cm(12吋)

分布:

分布在南美洲的东北方,包括巴西北部、委内瑞拉东南部、北亚马逊盆地、盖亚那、苏利南、法属圭亚那等地。

整体概述:

栖息在海拔1200m以下的热带稀树草原、干燥有棕榈树林的森林与开阔的林地中,通常成一小群约30只左右活动,飞行时会发出尖叫声,觅食时通常比较安静,在野外喜食各种蔬果、浆果、种子、花瓣等食物,繁殖期通常介于3-12月间,筑巢在棕榈树洞或死树洞中,一次约产4颗卵 ,野外数量尚稳定。

饲养摘要:

随着笼养繁殖的稳定,人工饲养的太阳锥尾鹦鹉量非常多,现在已能用合理的价位购得,比7、8年前甚至更久前的进口价位便宜非常非常多,笼养鸟或鸟舍中的成鸟与许多锥尾鹦鹉一样吵杂,尖锐刺耳的声音常使人受不了,尤其是早上与傍晚与有人接进时,建议提供新鲜的树枝供啃咬,新鲜蔬果、青菜、种子、核果的供应可使牠们更为健康 ,金太阳生性活泼好动,活动力高,是相当活跃的中型鹦鹉。

繁殖:

繁殖太阳锥尾鹦鹉并不困难,一年可产3-4窝,平均的窝卵数约为3-5颗,孵化期23天,需50天左右羽毛长成,若不嫌吵,太阳锥尾鹦鹉是许多想繁殖中型鹦鹉的人的不错的入门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18:45: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东玫瑰鹦鹉 (Eastern Rosella)

东玫瑰鹦鹉(七草)是较常见的澳洲长尾鹦鹉之一,价位不高,是许多刚开始尝试饲养澳洲长尾鹦鹉时经常选择的种类,身上的羽色十分鲜艳,母鸟头部与胸前的红羽比公鸟的羽色暗,面颊白色的部分呈淡灰色,头顶则有一点绿色,而公鸟的红羽为鲜红色,面颊纯白色,头顶红色无绿色参杂,野外数量稳定,全世界约共超过50万只,有3种亚种。

体长:约30-33cm(12-13吋)

分布:东玫瑰鹦鹉分布在澳洲的东南部、塔斯马尼亚及邻近的一些小岛内。

整体概述:

东玫瑰鹦鹉喜爱栖息在开阔的林地、各种林地、河流旁的森林、森林边缘地带、草原、尤佳利树林、灌木丛、农地等,多是年雨量400公厘以上,海拔1250m以下的地区,一般成对或一小群约8至20只左右聚集活动,在繁殖期结束时到初春这段时间偶尔可见较大群的聚集,常与深红玫瑰鹦鹉(红草, Crimson Rosella)、苍头玫瑰鹦鹉(褪草,Pale-headed Rosella) 以及红腰鹦鹉(美声,Red-rumped Parakeet)聚集;种子、浆果、谷物、水果、花朵、花密、昆虫等是牠们的主要食物,牠们会在树上与地上觅食,有时会到农田或果园觅食,而造成农民的严重损失,繁殖期通常在7-3月间, 主要筑巢于树洞中,尤其喜爱尤佳利树,但也常筑巢于篱笆上、电线杆上、兔子的洞穴、白蚁洞与食蜂兽的洞穴中,一旦筑巢,公鸟会尽力保护巢穴以防入侵者,一窝约有4-6颗卵孵化期约需18天,母鸟独自孵雏,一天离巢2-3次让公鸟喂食,幼鸟孵出后前10天由母鸟独自喂食,之后公鸟也会帮忙喂食雏鸟,幼鸟约33天后羽毛长成, 在与亲鸟相处一个月后即会离巢。

饲养摘要:

东玫瑰鹦鹉是国内与国外相当常见的玫瑰鹦鹉,价位依各类不同羽色的变种而有不小差异,适应环境后即相当强壮, 也会变的十分活泼有活力,喜爱洗澡,最好能为牠们作定期的驱虫, 提供小树枝或玩具供牠们啃咬,不适合养在小笼子里。

繁殖:

繁殖难度不高,东玫瑰鹦鹉是十分多产的种类,繁殖期间公鸟有侵略性,幼鸟孵出后若要观察巢内情况,最好等亲鸟不在巢内时再观察,母鸟一窝约产3-7颗蛋,约19-21天后孵化,30-35天后幼鸟羽毛长成,若是幼鸟羽毛长成后还没离巢或饲主未移出巢外会受公鸟的攻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18:4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鸡尾鹦鹉 (Cockatiel)

鸡尾鹦鹉(玄凤、卡美)是世界上最常见的鹦鹉之一,也是国内最普遍的中型鹦鹉,价位合理、繁殖数量多使得牠们相当的普遍,手养幼鸟十分活泼,喜爱亲近主人,是不错的选择;鸡尾鹦鹉有许多的变种,市面上也陆续出现较不常见的变种,其售价通常较常见的灰色、白色、珍珠等高出许多;鸡尾鹦鹉在欧洲被饲养已经一百多年,约在公元1845年时在欧洲首次被繁殖成功,之后40年成为十分普遍且受欢迎的宠物,据说鸡尾鹦鹉-Cockatiel名称的由来是荷兰船员在澳洲发现牠们时,以葡萄牙语称牠们"cacatitho",意思是"小型的巴丹",因而得名,牠们在全世界的总数量超过1百万只,而且数量仍继续地成长中,其族群十分稳定且安全。

体长:30-33cm(12-13吋)

分布:广布于全澳洲,尤其是内陆地区,没有分布在北部的约克角半岛、澳洲的滨海地区或是数量较少,塔斯马尼亚岛的族群多为澳洲本土引进与逃脱的笼养鸟。

整体概述:

在野外的鸡尾鹦鹉通常成对或一小群聚集活动、觅食,不常发现数百只聚集的情形,主要栖息在干燥与半干燥的各种林地、灌木丛、河流边的森林区、荆棘丛、果园、农场田园、平原、路边等地区,在水源区经常可发现与虎皮鹦鹉一起大群结集,主要食物为种子及谷类,在一些地方是农业害鸟,澳洲北部的族群会四处迁移栖息,南部的族群则有季节性的迁徙行为,北部的鸡尾鹦鹉繁殖期约在4-7月,南部的在8-12月,平均窝卵数约4颗,但1-7颗都有可能,亲鸟喂食雏鸟的时间主要在早上与傍晚,3-4周后羽毛长成 。

饲养摘要:

他们是全世界最普遍最受欢迎的宠物鸟之ㄧ,所以也有着广大的知名度,刚饲养的成鸟很快可适应环境,对其他种类没有攻击性,叫声清脆清亮,适应环境后相当健壮, 手养鸟可爱亲人,非常受欢迎,是很普遍的宠物,基本上照顾上不麻烦且容易,食物主要以混合谷物种子为主,但水果与蔬菜也应该时常供应,习惯于种子饲料的鸡尾鹦鹉初期对青菜水果的接受度通常不高,需慢慢耐心地调整其饮食习惯。

繁殖:

鸡尾鹦鹉的繁殖相当普遍,难度低,牠们通常在9至12月大时即有生殖能力,但最好在15-18月大时再让牠们繁殖,因为即使在15-18月大期间有些鸡尾鹦鹉还是在发育期,在生殖系统未完全成熟下繁殖易造成难产、产不正常的蛋、不会尽力地照顾雏鸟等问题,由于亲鸟本身未完全性成熟,导致照顾幼鸟时所付出的精力、体力会影响尚未发育完全亲鸟的健康,巢箱可使用30 x 30 x 30 cm规格,一窝约产4-6颗蛋,每隔一天生一颗,在7-10天时(约已产3、4颗蛋时)即可检查是否有受精,孵化期约19-21天,幼鸟孵化后须提供较多的软性食物供亲鸟喂食,幼鸟约一个月大时羽毛长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18: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肩&面罩鹦鹉 (Golden-shouldered & Hooded Parrot)  

金肩鹦鹉与面罩鹦鹉(胡迪氏)都是一级保育的澳洲长尾鹦鹉,野外数量都很稀少,野外的金肩鹦鹉更是已届濒临绝种的危机,由于农地开发等破坏栖息地的行为,而使草类种子等主食大量减少,加上一直有人暗中持续进行违法盗捕,使得这2 种稀有的鹦鹉数量日益减少,现今野外的金肩鹦鹉约有四个族群,每个族群约30-100只,数量极为稀少,世界总数量可能不超过500只,而面罩鹦鹉的全世界总数量约为1万5千只左右,但现在的野外数量也受到很大的威胁;这2种鹦鹉在台湾与国际间都不常见。

体长:

金肩鹦鹉 ─ 26cm(10.2 吋)

面罩鹦鹉 ─ 28cm(11吋)

分布:

金肩鹦鹉 ─ 零星地散布在澳洲约克角半岛和昆士兰北部。

面罩鹦鹉 ─ 分布在澳洲北省的北部地区。

整体概述:

金肩鹦鹉 ─ 牠们在1960年代中期到1970年时遭到大量的捕捉,而栖息地破坏使食物大为短缩、盗捕行为依旧存在,所以今日数量如此稀少,牠们除了繁殖期后会移居至红树林外,一般来说是属于定居性的鹦鹉,无明显的迁徙行为,平时多单独、成对或一小群家族成员一起活动,有时会聚集约30只左右,饮水与觅食的时间集中在早上与傍晚,在一天中较炎热的时候则待在树梢间休息,多在地上觅食,金肩鹦鹉大部分都在4-8月时繁殖,筑巢在地上的白蚁窝内,一窝约产5-7颗蛋,20天后孵化,幼鸟5周后羽毛长成。

面罩鹦鹉 ─ 主要栖息在干燥的开阔林地,通常成对或小群活动,但在繁殖期后(约9月时)经常可发现约100只左右群集觅食,食物主要是各种草类种子,在地上觅食,有时会在路边看见正在觅食的面罩鹦鹉,中午炎热时待在树上休息,母鸟通常在潮湿的季节结束时(约1月底至4月中)下蛋,窝卵数约2-6颗,孵化期约20天,幼鸟5 周后羽毛长成。

饲养摘要:

这2种鹦鹉都应该只由有经验的繁殖者或保育机构饲养繁殖,牠们对其它种类甚至同类都十分具攻击性与侵略性,必须成对分开饲养,生性活泼但不吵杂,喜爱洗澡,对于寒冷与潮湿的天气较为敏感,饲主在牠们的适应阶段须多加留意,须定期为牠们除虫,以防寄生虫感染,食物上大致同于一般的草原鹦鹉(Neophema),主要以各类混合种子为主食,再搭配谷物、小米栗、各种鲜的水果及绿色蔬菜;金肩与面罩鹦鹉都是华盛顿公约附录一之一级保育类鹦鹉,需要靠保育以及人工繁殖来复育这些稀少的鹦鹉,使牠们免于消失在野外甚至绝种的危机。

繁殖:

金肩鹦鹉与面罩鹦鹉的繁殖并不容易,繁殖期时都十分具侵略性,必须成对饲养繁殖,母鸟在孵雏期间或幼鸟孵出后常常离开巢箱,有时会导致胎死蛋中或幼鸟冷死,有些母鸟有可能会在蛋孵出后几小时即离巢,这些情形应特别注意,饲主最好在巢箱外加装保暖设施,一窝约产4-6颗蛋,孵化期约19-20天,约5星期后幼鸟羽毛长成,7周大时即能独立活动,不能让幼鸟待在巢内太久,4周大前就须抓出手养,因为公鸟会对幼鸟很有攻击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