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314501

请大家品品香!!!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 14:3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沙2隋唐时期:香文化的成熟与完备   
   香文化在隋唐时期虽然还没有完全普及到民间,但这一时期却是香文化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香文化的各个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成熟、完备的香文化体系。

  隋唐之前,随然中国的上层社会对香已推崇备至,但由于大多数香料,特别是高级香料并不产于内地,且多为边疆、邻国的供品,所以可用的香料总量很少,即使对上层社会来说也是稀有之物,甚至级别稍低的官吏也难以享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香文化的发展。而唐代之后,局面就完全不同了。

  随着唐王朝成为一个空前富强的大帝国,其对外贸易及国内贸易都空前繁荣起来。西域的大批香料通过横跨亚洲腹地的丝绸之路源源不断的运抵中国。虽然安史之乱后,北方的“陆上丝绸之路”被阻塞,但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唐中期以后,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盛起来,从而又有大量的香料经两广、福建进入北方。香料贸易的繁荣,使唐朝还出现了许多专门经营香材香料的商家。社会的富庶和香料总量的增长,为香文化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唐代,大批文人、药师、医师及佛家、道家人士的参与,使人们对香的研究和利用进入了一个精细化、系统化的阶段。对各种香料的产地、性能、炮制、作用、配伍等都有了专门的研究,制作合香的配方更是层出不穷。如《唐开元宫中香》所述: “……沉香:二两,细锉,以绢袋盛,悬于铫子上,当中,勿令着底,蜜水浸,慢火煮一日。檀香:二两,清茶浸一宿,炒令无檀香气……”

  在这个时期,对香品的用途也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会客用的香,卧室用的香,办公用的香,修炼用的香等等各不相同;佛家有佛家的香,道家有道家的香,不同的修炼法门又有不同的香……可以说在唐代已经是专香专用了。

  象前朝的帝王一样,唐代的许多皇帝,如高宗、玄宗、武后等都对香料十分钟爱,而且依仗国力之雄厚,在用香的品级和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代的帝王。香檀木虽贵以斤两相论,唐皇宫内仍取之为香床、香几等大件物品;皇帝经行之处,甚至“以龙脑、郁金铺地”,还常用沉香、檀香、龙脑、麝香等配入涂料涂刷皇宫内的楼阁殿柱。

  佛教在唐代的兴盛也对香文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佛家的教理经书对香大加推崇,几乎在所有的佛事活动中都要用香。不仅敬佛供佛时要上香,而且在高僧登台说法之前也要焚香;在当时广为流行的浴佛法会上,要以上等香汤浴佛;在佛殿、法坛等场所还常要泼洒香水。唐代皇帝大多信佛,皇室参加佛事活动甚为频繁,其用香量之大就更是可想而知了。

  在唐代的香具中,出现了大量的金器,银器,玉器,即使模仿前朝博山炉的制式,外观也更加华美。  熏球(汉代已经出现)、香斗等香具开始广泛使用。(熏球由两个半球形镂空金属片扣在一起,中央悬挂一杯形容器,容器内可以焚烧香品,即使摇摆晃动,香品也不会倾洒出来。香斗是带有长柄的小香炉,可以握在手上,主要用于供佛。)  在敦煌壁画里就常能见到香斗、博山炉等丰富多彩的唐代香具。

  唐代的文人继承了魏晋尚香的风习,也写出了很多涉及香的诗词,王维、白居易、李白、杜甫等大家都有此类作品。

  如王维在《谒璇上人》中写到:少年不足言,识道年已长。事往安可悔,馀生幸能养。誓从断臂血,不复婴世网。浮名寄缨佩,空性无羁鞅。夙承大导师,焚香此瞻仰。颓然居一室,覆载纷万象。高柳早莺啼,长廊春雨响。床下阮家屐,窗前筇竹杖。方将见身云,陋彼示天壤。一心在法要,愿以无生奖。

  在大唐的盛世环境中,中国香文化所获得的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为其在宋元明清的兴盛奠定了一个极为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正是由于唐代的发展,使得后来香文化的普及成为一件自然的,也是十分必然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 14: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 14:3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昆明

宋元明清:香文化的繁盛与普及

  及至宋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都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香文化也从皇宫内院、文人士大夫阶层扩展到普通百姓,遍及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出现了《洪氏香谱》等一批关于香的专著,步入了中国香文化的鼎盛时期。

  宋代的航海技术高度发达,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比唐代更为繁荣。巨大的商船把南亚和欧洲的乳香、龙脑、沉香、苏合香等多种香料运抵泉州等东南沿海港口,再转往内地,同时将麝香等中国盛产的香料运往南亚和欧洲。(沿“海上丝绸之路”运往中国的物品中,香料占有很大的比重,也常被称为“香料之路”。)

  宋朝政府还在泉州设立了市舶司(类似于现在的海关),专门负责管理进出口贸易。当时市舶司对香料贸易征收的税收甚至成为国家的一大笔财政收入,足见当时香料的用量之大与香料贸易的繁盛。宋朝政府甚至还规定乳香等香料由政府专卖,民间不得私自交易。

  宋代之后,不仅佛家、道家、儒家都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在居室厅堂里有熏香,在各式宴会庆典场和上,也要焚香助兴,而且还有专人负责焚香的事务;不仅有熏烧的香,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挂佩,在制作点心、茶汤、墨锭等物品时也会调入香料;集市上有专门供香的店铺,人们不仅可以买香,还可以请人上门作香;富贵之家的妇人出行时,常有丫鬟持香薰球陪伴左右;文人雅士则多设香斋,不仅用香品香,还亲手制香,并呼朋唤友,一同鉴赏品评……

  从宋代的史书到明清小说的描述里都可以看到,宋代之后的香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已十分密切。

  这一时期,合香的配方种类不断增加,制作工艺更加精良,而且在香品造型上也更加丰富多彩,出现了香印(也称“香篆”,用模具把香粉压成特殊的图案或文字,在很多地方香印还被用作计时的工具;宋代之前就已出现)、香饼、香丸等繁多的样式,既利于香的使用,又增添了很多情趣。

  宋代之后,与“焚”香不同的“隔火熏香”的方法开始流行起来:不直接点燃香品,而是先点燃一块木炭,把它大半埋入香灰中,再在木炭上隔上一层传热的薄片(如云母片),最后再在薄片上面放上香品,如此慢慢的“熏”烤,既可以消除烟气又能使香味的散发更加舒缓。

  在这一时期,香在医药方面的应用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以及苏轼与沈括合著的《苏沈内翰良方》等书中都有许多专门的记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 14:3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 14:3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 14:33: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1

到明朝时,线香开始广泛使用,并且形成了成熟的制作技术。关于香的典籍种类更多,尤其是周嘉胄所撰的《香乘》内容十分丰富。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很多关于香的记载,例如:香附子,“煎汤浴风疹,可治风寒风湿”;“乳香、安息香、樟木并烧烟薰之,可治卒厥”;“沉香、蜜香、檀香、降真香、苏合香、安息香、樟脑、皂荚等并烧之可辟瘟疫”。

  《本草纲目》不仅论述了香的使用,而且记载了许多制香方法,如书中所记:使用白芷、甘松、独活、丁香、藿香、角茴香、大黄、黄芩、柏木等为香末,加入榆皮面作糊和剂,可以做香“成条如线”。这一制香方法的记载还是现存最早的关于线香的文字记录。

  在香具方面,宋代最值得关注的自然是瓷器。宋代烧瓷技术高超,瓷窑遍及各地,瓷香具(主要是香炉)的产量甚大。在造型上或是模仿已有的铜器,或是另有创新。由于瓷炉比铜炉价格底,所以很适宜民间使用。宋代最著名的官、哥、定、汝、柴五大官窑都制作过大量的香炉。瓷炉虽然不能象铜炉那样精雕细琢,但宋代瓷炉却自成朴实简洁的风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在元明清时期,开始流行香炉、香盒、香瓶、烛台等搭配在一起的组合香具。

  到明朝宣德年间,宣宗皇帝曾亲自督办,差遣技艺高超的工匠,利用真腊(今柬埔寨)进贡的几万斤黄铜,另加入国库的大量金银珠宝一并精工冶炼,制造了一批盖世绝伦的铜制香炉,这就是成为后世传奇的“宣德炉”。“宣德炉”所具有的种种奇美特质,即使以现在的冶炼技术也难以复现。

  对宋元明清的文人来说,香已成为生活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从苏轼出神入化的咏叹,到《红楼梦》丰富细致的描述,这一时期文艺作品对香的描写可谓俯仰皆是。

  而且从苏轼、曾巩、黄庭坚、陈去非、邵康节、朱熹、丁渭等人写香的诗文中可以看出,香不仅渗入了文人的生活,而且已有相当高的品位。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香也不单单是芳香之物,而已成为怡情的,审美的,启迪性灵的妙物。如苏轼的《和鲁直韵》、朱熹的《香界》:

《和鲁直二首》
四句烧香偈子,
随风遍满东南;
不是文思所及,
且令鼻观先参。
万卷明窗小字,
眼花只有斓斑;
一炷香消火冷,
半生身老心闲。

《香界》
幽兴年来莫与同,
滋兰聊欲洗光风;
真成佛国香云界,
不数淮山桂树丛。
花气无边熏欲醉,
灵芬一点静还通;
何须楚客纫秋佩,
坐卧经行向此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 14: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 14: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2

佛教与香  
   但是,由于香料,特别是用于焚烧的香,与人的精神活动有格外密切的关系,所以古往今来的诸多宗教,无论规模是大是小,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对香给予了格外的关注,其中佛教尤甚。

     从流传下来经书中可以看到,佛家关于香的记载非常之多,如《佛说戒德香经》、《六祖坛经》、《华严经》、《楞严经》、《玄应音义》、《大唐西域记》等等;而且诸佛圣众都有与香有关的论述,如释迦牟尼佛、大势至菩萨、观音菩萨、慧能大师、龙树菩萨等等;经书中所记载的香品的种类难以计数,现今使用的绝大多数香料在经书中都有记载。

    在佛教刚刚兴起,释迦牟尼佛还住世之时,就对香十分推崇;其后两千年多年里,佛家用香的风习不改,而且不断得到强化和发展,以至于现在有佛寺处必有香烟,居士之家也必设香案宝鼎。

佛教对香的重视可从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佛家认为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

    佛家认为,香于人的智慧、德性有特殊的关系,妙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的贤圣,甚至能够散发出特殊的香气。据经书记载,佛于说法之时,周身毫毛孔窍会散出妙香,而且其香能普熏十方,震动三界。故在佛教的经文中,常用香来譬喻证道者的心德。

   如《戒德香经》所记,佛陀对弟子阿难讲述,持守善德的人具“戒香”,此无上之香普熏十方,虽顺风逆风也畅达无碍,非世间众香所能相比;《六祖坛经》中,慧能大师即以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讲述了五分法身之理;在《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阐述修持者若能专诚地忆念佛性,则能受到佛的加持与接引,将之喻为“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佛家还把香引为修持的法门。其中最著名的是《楞严经》中的香严童子,以闻沈水香,观香气出入无常而悟道。据经中记载,在楞严法会上,香严童子叙述自身得悟的因缘,就是以闻香入手。“我于居处静堂养晦自修,看见比丘们烧沈水香,香气寂然,入于鼻中。我观察这个香气,并非本来就有,也不是本来就空;不是存在烟中,也非存在火中,去时无所执着,来时无所从来。我由此心竟顿销,发明无漏,证得阿罗汉果位。现在佛陀问我达到圆通所用的法门,如我所证悟者,以香的庄严为最胜。”

   另有一位孙陀罗难陀,也是观鼻中气息出入如烟而悟道。据《楞严经》记载,孙陀罗难陀曾自述,“当初我出家随从佛陀入道时,虽然具足戒律,但是心却常常散动,无法证入无漏解脱。于是世尊教我观鼻端一片白,我开始定心谛观,经过二十一日,只见鼻中气息出入如烟,内在身心虚空清净如琉璃。后来,这个烟相逐渐消失,鼻息成为白色,心中开明,烦恼尽除,出入的呼吸都化为光明,遍照十方世界,由此入道,得阿罗汉果。”


   在佛家描述的极乐世界中,还有一个“香积净土”,即“香积世界”、“众香国”。其处之佛为“香积如来”,以香开示众生,天人坐于香树下,闻妙香即可获得圆满的功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 14: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 14:3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