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pwzhangqian

[知识园地] 中国濒危鱼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4 08: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疆尖嘴鱼――塔里木裂腹鱼

塔里木裂腹鱼(Schizothorax (Racoma) biddulphi)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裂腹鱼属。俗称:尖嘴鱼。英文名:Tarim schizothoracin 。

  濒危等级:濒危。

  体长,略侧扁,体背稍隆起,腹部圆。头小,锥形。吻尖。口亚下位,近马蹄形。唇光滑。下颌内侧稍具角质。下唇特别细狭,分为左右两叶。须2对,等长或口角须稍长,其长度约等于眼径。眼小。鳞细小,胸部裸露,腹部具臀鳍2行,侧线鳞110-118个。背鳍硬刺发达,后缘有锯齿,背、腹鳍起点相对;尾鳍叶端稍圆。体背蓝灰,腹部银白,胸、腹、臀鳍浅黄,尾鳍浅红色。

  栖息在高原地区的河流中,也进入湖泊。静水、微流水中均能生活。常以底栖无脊椎动物、藻类或植物碎屑为食。春末在流水中产卵,5-6月为盛产期。

  塔里木裂腹鱼是新疆特有鱼类,分布于塔里木水系。原来是塔里木水系特有的主要经济鱼类。自1960年始,捕捞数量不断增加,造成过度的现象,补充群体的数量不足,故种群减少速度加快。同时,由于外来种的引进,在外来物种与土著种竞争中,外来鱼类占优势,加之为发展生产而大量开垦荒地,引水灌田而导致水流枯竭,生态环境恶化,使这种生长缓慢、成熟年龄较迟的鱼类,资源量逐年下降,目前已经临近濒危。
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4 08: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疆大头鱼――扁吻鱼

扁吻鱼(Aspiorhynchus laticeps)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扁吻鱼属。俗称:大头鱼、老虎鱼。英文名:Big head schizothracin 。

  濒危等级:濒危。中国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

  体修长而侧扁,体背隆起,腹部圆。头大。吻宽平。口宽大,斜裂,下颌前端厚,略长于上颌,其边缘无角质。须1对,位于口角。眼小。鳃孔大,鳃峡窄。侧线鳞105-115个。胸部裸露,腹部鳞片埋于皮下,臀鳍发达,背鳍硬刺强,后缘具锯齿,背、腹鳍起点相对。体背侧蓝灰色,腹部银白色,胸、腹、臀鳍浅橙红色,尾鳍浅红色。

  一种生活在湖泊、河流水体中的大型底栖鱼类,栖息环境静水、缓流均可。为凶猛肉食性鱼类,以鱼类和水生昆虫等为食。4月底、5月初溯河产卵。个体较大,最大个体长可达2米。

  扁吻鱼为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特有鱼类,仅分布于塔里木河水系,海拔800-1200米之间。

  扁吻鱼原为产区捕捞对象之一,有一定数量。自20世纪70年代始,数量剧减,至今存活量极少,已成为濒危物种。濒危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本身生物学特性的制约,成熟龄大、繁殖力低、行动不敏捷而掠食不力,以及对生活和产卵环境要求高等,造成本种的种群数量少、分布狭窄。近年来的水利建设隔绝了本种的产卵洄游通道,影响群体数量的补充。此外,由于保护不力,捕捞过度、引进外来物种、农业用水使水位降低和水量减少等,直接破坏资源的补充。
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4 08: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沙江花鱼――裸腹叶须鱼

裸腹叶须鱼(Ptychobarbus kaznakovi)又名裸腹重唇鱼(Diptychus kaznakovi),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叶须鱼属。俗称:花鱼。英文名:Bilobed lip schizothoracin 。

  濒危等级:易危。

  体长,略呈圆筒形。头锥形。吻突出。口下位,马蹄形,下颌前缘无角质,内侧微具角质。下唇发达,分2叶,无中叶,两侧叶前部相连,后缘内卷。须1对,位于口角,粗壮而长。体被细鳞,体侧近腹部处鳞片退化,埋于皮下或胸、腹部裸露;侧线鳞98-117个,其大小约为体鳞的2倍。臀鳍发达。背鳍无硬刺,起点在腹鳍之前。体背灰褐色,分布有均匀、不规则的小斑点,腹部灰白,头上部及背、胸、尾鳍具有多数斑点。

  一种适应于大江河干支流流水生活的鱼类,有时也栖息在附属水体。具有春季上溯,秋季下游的生活习性。生长速度甚慢,性成熟年龄较迟。

  分布于四川及云南境内的金沙江水系和怒江、澜沧江。

  原在金沙江中有一定数量。近年来由于高强度捕捞,捕捞量远远超过资源的自然增殖量。加之生态环境的变化,水体污染等原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在一些江段已基本绝迹,仅在上游偏僻地区有少量个体。
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4 08: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藏裸鲤鱼――尖裸鲤

尖裸鲤(Oxygymnocypris stewartii)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尖裸鲤属。俗称:斯氏裸鲤鱼。英文名:Naked schizothoracin 。

  濒危等级:濒危。

  体修长,略侧扁。头长锥形。吻部尖长。口大,端位,呈深弧形。上唇较发达;下唇细狭,不发达,分为左右两叶。颏及颊部有粘液腔。无须。眼较小。体裸露无鳞,仅肩带处有少数不规则的鳞片及纵行的臀鳞。背鳍刺粗壮,后缘具深锯齿,背鳍位置较后;胸鳍短。体背侧青灰色,有暗斑,腹部银白色。背、尾鳍青灰色,胸、腹、臀鳍末端橙红,背、尾鳍上具多数斑点。

  栖息于海拔3600米以上的高原水域,多在江中游的各大干支流的流水处活动。由于海拔高、年平均水温低,形成特殊的生态环境,尖裸鲤适应于以降水和高山雪水为源,水流较清澈的环境。主要以其它鱼类及水生昆虫等为食。

  尖裸鲤为我国特有种,仅分布于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最大个体可达600毫米以上,体重超过3.5公斤。

  尖裸鲤的分布局限,数量不多,生长速度缓慢,性成熟年龄迟。过去由于藏民受传统和宗教的影响而不食鱼,使尖裸鲤能长期保持一定的种群数量。自20世纪50年代之后,大量内地人口进藏开发,捕鱼强度不断增强,其捕捞量远远超过其生长的速度,造成目前种群数量锐减。
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4 08: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嘴鳇鱼――骨唇黄河鱼

骨唇黄河鱼(Chuanchia labiosa)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黄河鱼属。俗称:大嘴鳇鱼、鳇精、小花鱼、黄河鱼。英文名:Huanghe naked carp 。

  濒危等级:易危。

  体长,稍侧扁。头锥形。吻略突出。口下位,横裂;下颌角质发达并向口腔内部倾斜,形成不很锐利的截形前缘;下唇较发达,不分叶,表面光滑无乳突;唇后沟连续,两侧深,中间浅。无须。眼稍大。体裸露,仅在肩处有少数不规则的鳞片和腹、臀鳍间的臀鳍。侧线鳞在体前部为皮褶状,后部不明显。背鳍硬刺强,具深锯齿,起点位于体的前半部,在腹鳍起点之前;尾鳍呈尖叉状。体背侧灰褐色带黄,腹侧银白,体侧具少数暗斑块,各鳍浅灰色或黄灰色。

  适应生活于高原海拔3000-4300米的宽谷河段和湖泊中。喜在河流干支流清冷水域的缓流区的上层水体中活动,也能进入附属水体静水环境中生活。主要以水生无脊椎动物和硅藻为食。于5月份繁殖。个体不大,体长一般为150-250毫米。

  骨唇黄河鱼为我国特有种。仅分布于青海省龙羊峡以上的黄河上游及其支流白河和黑河。
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4 08: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嘴鳇鱼――扁咽齿鱼

极边扁咽齿鱼(Platypharodon extremus)又称扁咽齿鱼。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扁咽齿鱼属。俗称:小嘴巴鱼、鳇鱼、草地鱼。英文名:Wide tooth schizothoracin 。

  濒危等级:易危。

  体长,侧扁,体背隆起,腹部平坦。头锥形。吻钝圆。口下位,横裂;下颌具锐利发达的角质前缘。上唇宽厚,下唇细狭。唇后沟止于口角。无须。体裸露无鳞,仅具臀鳞;肩带处鳞片消失或仅留痕迹;侧线鳞不明显。背鳍刺强,具深锯齿,背、腹鳍起点相对;臀鳍位后;尾柄短。体背侧黄褐色或青褐色,腹部浅黄或灰白色。腹、臀鳍浅黄色,背、尾鳍青灰色。

  适应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河流中,栖息环境为水底多砾石、水质清澈的缓流或静水水体,常喜在草甸下穴居。其食性单一,以下颌刮食水底附着藻类等为食。生殖期在5-6月开冻之后,产卵场在水深1米以内的缓流处。常见个体重为1.5-2.0公斤。

  扁咽齿鱼为我国特有种。分布区狭窄,仅分布于黄河上游高原的宽谷河流。

  扁咽齿鱼属高寒地带生活的种类,种群较小,分布区狭窄。生长期短,生长速度缓慢,性成熟年龄迟等因素限制了该物种的种群数量的发展。。而自20世纪50年代后,产区人口剧增,高强度捕捞导致资源量迅速下降。目前,分布区已逐渐缩小到人烟稀少的高原草甸深处。
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4 08: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广西乌鲤――乌原鲤

乌原鲤(Procypris merus)属鲤形目,鲤科,鲤亚科,原鲤属。俗称:乌鲤,墨鲤,乌鲫,乌钩,黑鲤。英文名:Chinese ink carp 。

  濒危等级:易危。

  体侧扁,成长菱形,背部隆起甚高,腹部平直。头较小,吻较长,吻长大于或等于眼后头长。口端位,呈半月形;唇很厚,表面有许多明显而细小的乳头状突起。须2对,较长,颌须较吻须粗长。侧线微下弯,侧线鳞41-45个,背鳍与臀鳍均具强壮的硬刺,其后缘呈锯齿形。背鳍外缘内凹,基底长,分枝鳍条为16-18。胸鳍较长,末端达到或超过腹鳍起点。头部和体背部暗黑色,腹部银白;每个鳞片的前部有一黑点,联成体侧明显的纵纹;各鳍为深黑色。

  乌原鲤为江河中下层鱼类,多栖息于流水深处底质为岩石的水体,亦能生活于流速较缓慢的水体底部。有短距离的洄游习性,冬季产卵后溯江上游,洪水期向下游游动。食性杂,常以口向水底岩石表面吸食底栖动植物,以小型的螺蛳、蚌类、蚬类为主,也食少量的水生昆虫的幼虫、水蚯蚓和藻类。因为吸吮是这种鱼的取食方式,所以常不免将少量的泥沙一亚带入肠管中。一般需超过2龄始达性成熟,产卵季节为11月至翌年1月;卵分批产出,呈黄色,沉性,并具一定粘性;产卵场多在水流湍急、多着生藻类的沙滩石边、沙滩尾处。

  乌原鲤分布于西江水系干支流,在广西境内为普通的上等食用鱼类。市场上常见者多为0.5-1.0公斤重的个体,最大个体能长至重7公斤。产量虽不高,但其体厚,肉味鲜美可口,故被视为上等经济鱼类。

  由于本种有迁移习性,而河道各支流均修建坝闸,阻碍了洄游河道,影响了它的生活和繁殖;而工业污染的排放,造成水质恶化;加之捕捞过度等因素,使其资源量下降,目前已成为易危物种。
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4 08: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黑鲤――岩原鲤

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属鲤形目,鲤科,鲤亚科,原鲤属。俗称:岩鲤、黑鲤、岩鲤鲃、墨鲤、水子、鬼头鱼。英文名:Rock carp 。

  濒危等级:易危。

  体侧扁,呈菱形,背部隆起成弧形,腹部圆。头小,呈圆锥形,吻较尖,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口亚下位,呈马蹄形;唇厚,唇上有不大明显的乳头状突起,小鱼则完全没有。须2对,后对比前对略长,鱼眼径约等长。眼大。侧线平直,侧线鳞43-45个。背、臀鳍刺均特别强壮,后缘有锯齿。背鳍外缘平直,基底长,分枝鳍条为18-21;背、腹鳍起点相对。胸鳍长,末端达腹鳍起点。头部及体背部深黑色或黑紫色,略带蓝紫色光泽,腹部银白。每一鳞片的后部有1黑斑。尾鳍后缘有1黑色的边缘。在生殖期间,雄鱼各鳍为深黑色,头部有珠星。

  岩原鲤大多栖息在江河水流较缓、底质多岩石的水体底层,经常出没于岩石之间,冬季在河床的岩穴或深沱中越冬,立春后开始溯水上游到各支流产卵。最小成熟年龄为4龄,产卵期在2-4月,产卵盛期在2-3月,据渔民反映,秋季(8-9月)也有产卵的亲鱼活动。产卵场一般分布在支流急滩下,底质为砾石的二流水中。卵淡黄色,卵产出后粘附在石块上发育。生长速度较慢,一般4龄鱼才达0.5公斤左右;10龄鱼的体长为59厘米,体重4公斤;常见个体为0.2-1.0公斤,据记载最大个体可达10.0公斤。虽为杂食性鱼类,但较喜食底栖动物,其主要食物成份为摇蚊幼虫、蜉蝣目和毛翅目幼虫、寡毛类、小螺、蚬、淡水壳菜等软体动物,其次是腐烂的高等植物碎片,偶尔亦有少数浮游动植物。冬季停止摄食,3-4月开始摄食增高,7-8月则大量摄食。

  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在长江上游渔业中,经济价值较高。产量不高,但它具有体腔小,肉原质嫩,味鲜美等优点,为人们所喜爱,中型的上等经济鱼类。

  近年来长江上游支流筑坝闸,阻隔了岩原鲤迁徙至产卵场的通路;再者高强度捕捞,尤其是大规模的电捕,对其资源的破坏极为严重;加之沿江工厂污水排放造成水质恶化等致危因素影响,而本种鱼类生长速度较为缓慢,群体得不到及时补充,故野生群体正趋于逐年减少。
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4 08: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滇池麻鲤――小鲤

小鲤(Cyprinus (mesocyprinus) micristius)又称:中鲤。属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鲤属。俗称:菜呼、麻鱼、马边鱼。英文名:Dianchi carp 。

  濒危等级:濒危。

  体型似鲤,侧扁,背微隆起,腹圆而平直。头锥形。吻短,稍尖。口端位,马蹄形。唇薄。须2对,吻须较口角须长。鳞较大,侧线鳞36-39。背、臀鳍均具硬刺,后缘具细齿;背、腹鳍起点相对或背鳍稍后,外缘微凹;偶鳍均大。主行下咽齿第二、三枚齿冠面具一道沟纹。头部和体背部青灰色,体侧及腹部淡黄色;眼上部红色;背、尾鳍灰绿色,其它各鳍边缘黄色。

  多栖息于水草较多的静水水体中,为中下层鱼类。食性杂,以动物性饵料为主,以水生昆虫和小虾占多数,其次是小螺、丝装藻类和枝角类等,偶尔也食少量小鱼。5、6月为繁殖期,也有少数延至7月初,喜在近湖边的岸滩具泥沙的地方产卵,怀卵量少,一般仅万粒上下。个体不大,一般体长120-160毫米。生长较慢,一般体重约250克左右。

  小鲤为我国特有种,仅分布于云南滇池,历史产量不高。近年来,滇池大量发展高背鲫和鲤鱼,而小鲤的繁殖率低,生长缓慢,在生存竞争中处于劣势,再加上滇池水位下降,水质污染,酷渔滥捕和引种不慎等诸多原因,导致小鲤种群数量急剧减少,近20年来未再见到踪迹。
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4 08: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红眼鱼――异龙鲤

异龙鲤(Cyprinus (Mesocyprinus) yilongensis)属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鲤属。俗称:红眼尖嘴、小红眼鱼。英文名:Yilong lake carp 。

  濒危等级:绝灭。

  体型似鲤。头锥形。吻尖。口端位,呈马蹄形,口裂略斜,上颌略长于下颌。唇较薄。须2对,发达,口角须较吻须长。眼大。鳞较大,侧线鳞37-39个。背、臀鳍均具后缘带细锯齿的硬刺,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后,外缘平直;胸、腹鳍均长。下咽齿主行的第二、三枚齿齿冠具一道沟纹。头部和体背灰黑或带浅绿色,体侧银白带黄色,腹部乳白色;眼球上部橙红色;奇鳍灰色,偶鳍微黄。

  多栖息于湖中深水无草处。主食浮游生物。产卵期为4-5月,卵产于草上。个体不大,体长约100-130毫米。

  异龙鲤为我国特有种,分布于云南异龙湖。历史上曾为异龙湖的习见种类。在1952年和1971年先后两次开河放水,造成湖中水位下降达4米以上,水面大为缩小,湖岸大面积的浅滩、石砾场及湖湾干涸,鱼类栖息和繁殖场所遭到严重破坏。1979年和1980年又连续两年干旱,至1981年4月发生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全湖干涸20余天的旱情,使异龙湖的特产鱼类异龙鲤绝灭。
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