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pwzhangqian

[知识园地] 中国濒危鱼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3 10: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岭名贵花鱼――秦岭细鳞鲑

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属鲑形目,鲑科,细鳞鲑属。俗称:花鱼、梅花鱼、金板鱼、闾花鱼、五色鱼、闾鱼。英文名:Qinling lenok 。

  濒危等级:易危。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

  体长纺锤形,稍侧扁。头钝,头背部宽坦,中央微凸。吻不突出或微突。口端位,下颌较上颌略短,上颌骨后端达眼中央下方。上下颌、犁骨和腭骨各有1行尖齿。舌厚、游离,舌齿约10枚,排列呈“∧”型。眼大。鳃孔大。鳃膜不和峡部相连。鳞细小,侧线完全、平直。背鳍短,外缘微凹;脂鳍与臀鳍相对;腹鳍后伸不达肛门,鳍基部具1长腋鳞;尾鳍叉状。幽门盲囊65-75个。体背部暗褐色,体侧至腹部渐呈白色,体背及两侧散布有长椭圆形黑斑,斑缘为淡红色环纹,沿背鳍基及脂鳍上各具4-5个圆黑斑。

  为冰期自北方南移的残留种。属冷水性山麓鱼类。生活于秦岭地区海拔900-2300米的山涧溪流中,水流湍急、水质清澈、水底多为大型砾石处。秋末,在深水潭或河道的深槽中越冬。除洪水期,很少在平原干流中见到。为肉食性鱼类,幼鱼主要以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成鱼除摄食鱼类外,也食被风吹落的陆生昆虫。摄食时间多集中于早晚前后,阴天摄食活动频繁,全天均可见到。最初性成熟年龄3+-5+龄。性成熟个体于2-3月产卵,产卵场多在浅水砂石底处。产卵水温低于10℃。绝对怀卵量为2670-4510粒。卵沉性,一次排完。

  秦岭细鳞鲑为我国所特有,仅分布于渭河上游及其支流和汉水北侧支流湑水河、子午河的上游的溪流中。常见个体多为150毫米左右,最大可达450毫米。由于产区渔业生产极为落后,毒、电、炸的现象却非常严重,致使在海拔高度1200米以下人口较多的地区,资源量急剧减少,所能见到的也多为2+-3+龄的未成熟个体,在海拔1200米以上人口稀少地区尚有一定数量。秦岭细鳞鲑被列入国家Ⅱ级野生保护动物。
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3 10: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疆大白鱼――北鲑

北鲑(Stenodus leucichthys)属鲑形目,鲑科,北鲑属。俗称:大白鱼。英文名:Inconnu 。

  濒危等级:绝迹(国内)。

  体长,侧扁,尾柄短小,吻不突出,眼前缘有脂眼睑。眼间隔宽坦。口端位,下颌略长于上颌,上颌骨后端达眼后缘的下方;上下颌、犁骨、腭骨及舌上的牙齿均很细小。侧线平直,侧线鳞为103-111个。背鳍第一分枝鳍条最长,脂鳞较小;臀鳍基末端与脂鳞基末端相对,下缘微凹,其第1-2分枝鳍条最长;尾鳍叉形。体背部灰色,体侧较淡,腹部银白色。

  北鲑广泛分布于北冰洋水系各河流。由于受地理条件的制约,北鲑形成了在生态特性上有较大差异的两个生态型,即河川型和半洄游型。分布于我国境内新疆额尔齐斯河下游的种群属河川型。终生生活于河川,高龄鱼多生活于上游河段,低龄鱼多聚集于下游河段。北鲑生长较快,3+龄已达性成熟。秋季溯河进行生殖洄游,产卵于无杂草、水流缓慢、水深3-4米、多砾石底质的河段中。孵出后的仔鱼顺流而下,进入俄罗斯境内的额尔齐斯河中、下游和鄂毕河生长、肥育。在我国境内捕获的均系产卵群体,个体较大,体重一般在2.5公斤以上。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北疆的年渔获量曾达10吨,是额尔齐斯河的主要捕捞对象。其后,由于俄罗斯境内的额尔齐斯河中、下游开渠引水,造成额尔齐斯河流入鄂毕河的水量减少,影响了北鲑溯河产卵,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产量逐年下降。至80年代已极为罕见,几近绝迹。
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3 10: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黑龙江大白鱼――乌苏里白鲑

乌苏里白鲑(Coregonus ussuriensis)属鲑形目,鲑科,白鲑属。俗称:雅巴沙、兔子鱼、白鱼、大眼白。英文名:Ussuri cisco 。

  濒危等级:易危。

  体长,椭圆形,略侧扁,体高大于头长;头较小。吻短,约与眼径相等。口端位,口裂小;上颌骨宽大,后端游离,末端达眼球中部下方。眼无脂眼睑,上下颌、犁骨、腭骨和舌上均无齿。各鳍均小;尾鳍分叉较深;具有很小的脂鳍。体鳞较大,侧线平直,侧线鳞为86-92个。尾柄短。体背部灰绿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背鳍、脂鳍和尾鳍稍带浅黄色,胸鳍、腹鳍和臀鳍灰黄色。

  乌苏里白鲑为北方冷水性鱼类。喜栖息于水质清澈、砂砾或砾底质、水温较低的平原区河流或山涧溪流中,或藏在大江深水处。为陆封型种类。常栖居于水温1-20℃的水域,最适水温为10℃左右,但水温降至1℃时,仍能正常摄食。随生活水域环境温度变化,有明显的季节性迁徙:4-5月江河解冻,流水期结束后,集群在河道浅水区索铒;水温上升至15℃以上时,开始游向水温较低的上游支流或山涧溪流;10月水温降至10℃以下,游回原河道支流进行繁殖。冬季在河道深处越冬。乌苏里白鲑为肉食性鱼类,主要摄食小型鱼类、甲壳类、水生昆虫等。夏季几乎停食,春、秋季食欲较旺。生长速度较慢,5龄鱼长约31.5厘米,第六年为36.4厘米,第七年为40.7厘米。体长35厘米的个体,体重约0.5公斤。性成熟需5-6年,产卵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初,产卵场所选择于支流中。

  乌苏里白鲑主要产于黑龙江省的乌苏里江,其次是黑龙江、松花江和兴凱湖等水域,嫩江数量较少;国外除俄罗斯黑龙江水系外,库页岛也有分布。

  乌苏里白鲑是黑龙江省的主要经济鱼类,也是黑龙江省的特产鱼,产量以乌苏里江、松花江下游、黑龙江中游为多。目前黑龙江全省年产量约50吨,占总渔获物的0.4%;在俄罗斯境内黑龙江下游1940年约达116.2-640.6吨。但现在产量明显减少。肉质细嫩,味鲜美,脂肪含量高达7-16%。乌苏里白鲑可以作为北方山谷型水库的放养对象。

  由于主要产区位于中俄两国的界河,而对界河的生产未加限制,过度捕捞,尤其是中俄两国渔民大量捕捞体重100-200克的幼鱼,直接影响了资源的正常补充。再则,生活水域环境的污染,也影响着鱼类的正常的生命活动。近年来,大个体高龄鱼已极为少见。
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3 10: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冷水性名贵鱼――黑龙江茴鱼

黑龙江茴鱼(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属鲑形目,茴鱼科,茴鱼属。俗称:斑鳟子、红鳞鱼、鱼华、海罗茨。英文名:Amur grayling , Arctic grayling 。

  濒危等级:易危。

  体长而侧扁,尾柄发达。吻钝且短。口端位,上下颌等长。口裂倾斜。上颌游离,末端可达到眼正中的垂直线下方。上下颌各有一列细齿,舌上无齿。眼大。鳞细小,侧线鳞80-98,侧线平直。背鳍长且高大,背缘圆凸,呈旗状;脂鳍小,位于臀鳍起点之后上方;雌体的背鳍、臀鳍较雄体为大。背部和体侧紫灰色,体侧散生有许多黑褐色小斑点;生殖时色彩明显,成鱼体侧有许多大的红色斑点,各鳍赤紫色。背鳍上有2条由赤褐色斑点形成的纹带,幼鱼体侧除斑点外,还有数条暗色横斑,随着生长而消失。腹部色淡,整个体色较鲜艳。

  黑龙江茴鱼系冷水性鱼类,为北冷温带一种典型的山涧溪流栖居的鱼类,游动范围较小,常年不进入大江和湖泊。夏季多生活在支流的上游,喜在水草繁茂、昆虫众多、水色澄清、水流较急的河川中;冬季即在山溪深水处越冬,仍不停食。每年有短距离的生殖、适温及索铒的春季洄游,以及一个为躲避干旱和冰冻的秋季洄游。茴鱼以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食物,索食时间多在夜间,夏季喜在浅水处捕食水生昆虫和落入水中的陆生昆虫。成熟年龄为4冬龄,繁殖季节约在4月中旬至5月初,此时亲鱼集群游到清澈而湍急的水流中产卵,卵常粘附着在河底的砾石上面。

  黑龙江茴鱼在我国产于黑龙江上游、嫩江上游、牡丹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绥芬河;国外分布于俄罗斯鄂霍次克海沿岸和日本海沿岸。

  茴鱼在我国另有两个亚种:产于鸭绿江的鸭绿江茴鱼(T.arcticus yaluensis)和产于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的北极茴鱼(T.arcticus arcticus)上述三亚种的外形和习性颇相似,仅地理分布不同而已。

  茴鱼肉质鲜美,为名贵的食用鱼类,但数量不多,未形成一定的捕捞量。当地渔民多在洄游期进行捕捞,捕捞强度过大,使原来就不多的资源量显著下降。此外,由于河流均在兴修水库和水利设施,改变了茴鱼的产卵、摄食、越冬环境,对其繁殖和生存也造成了影响。
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3 10: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地球上除了人,什么都快濒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3 11: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没了伙伴,地球将会怎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3 11:4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没了伙伴,人类也要搬迁出地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3 15: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燕子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3 18:3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淡水鱼之王――香鱼”

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属鲑形目,香鱼科,香鱼属。俗称:秋生鱼(辽东半岛)、海胎鱼(渤海西岸)、鲇鱼(日本)、年鱼、油香鱼、留香鱼、记月鱼、香鱼。英文名:Ayu , Sweetfish 。

  濒危等级:易危。

  香鱼体细长,头小。吻尖,前端向下弯成钩形突起。口大,下颌两侧前端各有一突起,突起之间呈凹形,口关闭时,吻钩与此凹陷正相吻合。上下颌生有宽扁的细齿,前上颌骨、上颌骨和舌上均有齿,口底有囊形粘膜皱褶。除头部外,全身密被极细小圆鳞。背鳍后方有一个小脂鳍,与臀鳍后端相对。身体背部青黑色,体侧面由上半部至下半部逐渐带黄色,腹部银白,各鳍皆为淡黄色,脂鳍周围微红色,胸鳍上方有一群黄色的斑点。

  香鱼是一种溯河洄游性鱼类,每年秋季在江河中产卵,当年孵出的幼鱼入海越冬。冬天在平静的沿岸越冬。翌年春季,体长大约为46毫米左右的香鱼自海里上溯至河流饵料丰富地带育肥,此时全体透明,日本人称之为“肥鲇”。上溯时一天可达20公里以上的旅程,并能超越过相当大的障碍。上溯一般分3、4批,而第一批个体最大。如上游无冷水,香鱼的上溯可接近发源地。香鱼进入育肥并产卵的江河必须是地势陡峻,水流湍急,深度不大,水流有声,水温在27℃以下,水质清亮透明度大,河床为石砾底质,附生藻类多,没有泥沙附着的通海河流。而对于一些地处宽广的冲积平原,水流平缓,沿岸土壤肥沃,底质为泥沙淤泥,或有较大的涌潮的河流,则不适于香鱼的生长,因而此类河流未见香鱼栖息。

  香鱼的产卵场多在江河的中、下游水流湍急有砾石的地方,卵粘性,附着于石砾上孵化。产卵季节于8月下旬至9月下旬。产卵以夜间为盛,每逢阴雨,水温下降,产卵鱼就增多。香鱼的怀卵量,一尾长17厘米、重74.6克的个体约怀卵46900粒,一尾长15.5厘米、重36.3克的个体约怀卵19500粒。

  香鱼的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可用毛钩钓取。进入淡水后,以刮食岩石上的硅藻、篮藻等植物性为主,同时也摄食昆虫类和浮游动物,故渔民常以拟饵钩捕获。

  香鱼多为洄游型,而在少数河流中发现有陆封型的生态群体,香鱼生命周期短,1+龄性成熟产卵后即死亡。香鱼生长较快,体长一般可达18-25厘米,体重100克左右。香鱼肉醇厚,肉质细嫩鲜美,并有滋补的药用价值,福建南部一带百姓把它作为产妇的营养品,它还能治疗痢疾病。香鱼因其背脊上有一条满是香脂的腔道,能散发出特殊香味而为世界上所不多见,故被国际市场誉为“淡水鱼之王”。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诗人连横曾赋诗云:“春水初添新店溪,溪流蓄渟缘玻璃,香鱼上钩刚三寸,斗洒双柑去听鹂”。据传早在清朝,浙江凫溪香鱼作为进贡的珍品而获得加封,历有“斗米斤鱼”之极高售价。浙江南北雁荡所产的香鱼用火焙干,成金黄色鱼干,色香味具佳而著名中外。

  香鱼原产于中国、朝鲜、日本,但目前朝鲜和日本的香鱼已绝迹。我国分布于黄海、渤海、东海等地沿海溪流中,北至辽东半岛和辽西走廊,南至闽南、台湾。香鱼曾是我国珍贵的经济鱼类。近二十年来,由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造成资源量急剧减少,尤其是在香鱼产卵育肥河段的上游大量森林被砍伐,土地被开垦,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了香鱼的繁衍生存的环境;此外,几乎所有河流均拦河筑坝建水库,阻断了其洄游通道,改变了溪川的水文条件;工业污水大量排入溪川,水质污染严重,破坏了原有生态环境;更严重的是产地普遍存在大量杀灭幼、成香鱼的毒、炸等严重破坏资源的现象,加之电、密网和鸬鹚等不良渔法,致使香鱼遭受毁灭性破坏。当前,香鱼的资源已处于“易危”阶段。
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3 19: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鳝王”――花鳗鲡

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属鳗鲡目,鳗鲡科,鳗鲡属。俗名:鲈鳗、花鳗、雪鳗、鳝王、乌耳鳗、芦鳗、溪鳗。英文名:Marbled eel 。

  濒危等级:濒危。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

  花鳗鲡体形似鳗鲡,体长,前部粗圆筒状,尾部侧扁。头圆锥形,较背、臀鳍始点间距短。吻平扁。口角超过眼后缘。下颌稍突出,中央无齿;两颌前端细齿丛状,侧齿成行。唇褶宽厚。鳃孔小。鳞细小,排列呈席纹形鳞群,鳞群互相垂直交叉,隐埋于皮下。侧线完全,侧线孔明显。奇鳍互连;背鳍低而长,始点距鳃孔较距肛门近。背鳍始点与臀鳍始点间距大于头长。胸鳍圆形。无腹鳍。脊椎骨100-110块。体背侧及鳍满布棕褐色斑,体斑间隙及胸鳍边缘黄色。腹侧白或蓝灰色,背鳍和臀鳍后部边缘黑色。

  花鳗鲡为典型降河洄游鱼类之一。生长于河口、沼泽、河溪、湖塘、水库等内。性情凶猛,体壮而有力。白昼隐伏于洞穴及石隙中,夜间外出活动,捕食鱼、虾、蟹、蛙及其它小动物,也食落入水中的大动物尸体。能到水外湿草地和雨后的竹林及灌木丛内觅食。其觅食区在菲律宾可达海拔1523.9米的山溪。在中国能达浙江天台山、北雁荡山、南雁荡山,福建韩江上游的长汀和海南岛昌江姜园等山溪。在河湖内性腺不发育;于成年时冬季降河洄游到江河口附近性腺才开始发育,而后入深海进行繁殖。在中国福建九龙江,每年3-7月在河溪中营穴居生活。当10-11月刮西北风时节,即开始往河口移动,入海繁殖。花鳗鲡的产卵场约位于菲律宾南、斯里兰卡东和巴布亚新几内亚之间的深海沟中。生殖后亲鱼死亡,卵在海流中孵化,初孵出仔鱼为白色薄软的叶状体,叶状体被海流带到陆地沿岸后发生变态,变成短的圆线条状的幼鳗,亦称线鳗,进入淡水河湖内索食生长。在台湾省台东的大武河口,中秋节前可见到长约70毫米的花鳗苗。福建省九龙江在3-4月间鳗苗进入河口。

  花鳗鲡分布于我国长江下游及以南的钱塘江、灵江、瓯江、闽江、九龙江、台湾到广东、海南岛及广西等江河;国外北达朝鲜南部及日本纪州,西达东非,东达南太平洋的马贵斯群岛,南达澳大利亚南部。

  花鳗鲡最大个体达2.3米以上,重40-50公斤,广东称作鳝王。在福建九龙江4-5月及9-10月为盛渔期,一般长700-800毫米,重约5公斤。花鳗鲡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营养价值与日本鳗鲡相似,但价格更为昂贵,历来被视为上等滋补食品。其肉性味甘、平,有滋补强壮之功效。浙江、福建民间用花鳗头同川芎一起炖制,连汤一同食用可以治疗头晕头痛。用花鳗鲡煮汤,作为滋补食品,对产妇、体虚者有良效。

  近年来由于工业有毒污水对河流的严重污染和捕捞过度,以及毒、电渔法对鱼资源的毁灭性破坏,拦河建坝修水库及水电站等阻断了花鳗鲡的正常洄游通道等等原因,致使花鳗鲡的资源量急剧下降,现已难见其踪迹。
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