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7-8 17:42: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文名:楔尾伯劳
拉丁名:Lanius sphenocercus
英文名:Long-tailed Grey Shrike
分布范围: 中国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甘肃,青海,陕西,宁夏,山西(夏候鸟、旅鸟);辽宁,河北以南至长江流域(旅鸟、冬候鸟);福建,广东,台湾(冬候鸟)。
国外分布于蒙古,俄罗斯,朝鲜(夏候鸟、旅鸟)。
保护级别:
动物简介: 别名:长尾灰伯劳
大型伯劳,上体灰色,*****尾羽及翅羽黑色,初级飞羽具大型白色翅斑;尾特长,凸形尾。
雄性成鸟:额基白色,略染淡棕,有鲜明而宽的眼上纹;自头顶至尾上覆羽灰色;肩羽与背羽同色,但外??灰白;*****尾羽黑色具白端斑;其外侧的一对大部黑色,羽基外??及羽端白色;其外的一对外??白色并具较明显的白内??基部和大型白端斑;最外3对尾羽纯白,羽轴的中段黑色;翅覆羽黑色,初级覆羽具淡白色羽缘和羽端;初级习羽黑色,自第2枚以内均具超过羽长之半的白色羽基,构成鲜明的白色翅斑;次级飞羽黑色具宽白端缘,各羽的基部大半为白色,因而在翅上构成二个鲜明的翅斑;眼先黑色杂有灰褐羽,眼周、过眼及耳羽黑色。颏、喉白色;胸以下灰白略沾淡粉棕色。
雌性成鸟:羽色似雄但黑羽沾褐。
幼鸟:上体略沾淡褐;下体近灰白色,微具暗褐色鳞纹。
雏鸟:背羽灰褐,自头顶至上背各羽的端部淡棕色,形成不清晰的细碎鳞纹;尾羽的黑色部分沾褐;尾上覆羽与背羽同色。颏、喉白色沾棕;胸、胁灰白沾粉褐色;尾下覆羽淡白略染乳黄;下体鳞纹不显著。
虹膜暗褐色;嘴、脚黑色;幼鸟及雏鸟的嘴、脚为角褐色。
栖息于自平原到山地、河谷的林缘及疏林地带,尤以草地林地和半荒漠疏林地带为多。一般习性似灰灰伯劳,除以昆虫为主食外,常捕食小型脊椎动物,例如蜥蜴、小鸟及鼠类,能长时间追捕小鸟并抓捕就地撕食或刺挂于树上的尖桩上撕食。繁殖期5~7月,在乔木或灌木上筑巢,据内蒙古大学在锡林格勒盟、伊克昭盟和呼和浩特采到的5巢,均置于半荒漠地带的疏林林间、柳树及榆树上,距地2~4m。巢的结构粗糙,外壁为树枝、草茎编成;中层有2~3.5cm厚的致密层,全由兽毛、羽及植物纤维编成;内衬细根、兽毛与羽编成的薄壁。巢的量度平均:外径19~21cm,内径10~12cm,巢高9cm,巢深4~5cm。满窝卵5~6枚,淡青色布以灰褐色及灰色斑。卵的量度为20.5~21mm×28~30mm(傅桐生等,1984)。卵的孵化期15~16天,雏鸟坐巢期约20天。离巢后在亲鸟的照顾下于巢区附近觅食。至秋季,家族群逐渐形成混合群,自高山向低山移动;9月以后混群分散,渐成单只活动越冬。越冬个体有领域性。
亚种分化:楔尾伯劳分化为2个亚种,中国均有分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