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5-9 10: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梁溪无鱼于2012-05-09 07:55发表的牋:
不是早晚的问题,捉一只若虫和捉一只成虫完全是一样的效果
成虫交配后再抓,也是不可行的,不知道成虫交配过没有,交配过的也已经养不了多久了吧
一是采集量,适当野采几只根本无伤种群数量
二是采集方法,只要不对动植物采用大规模毁灭性的方法,也无所谓的
.......
支持,理论上采集若虫比采集成虫对自然种群的影响更小,若虫到成虫还有一个自然损耗率而且这个损耗率不小,也就是你采集的若虫很可能在自然环境里是被损耗掉的,采集回来不能说是好时坏,但如果环境理想,饲养得当的话,无疑是增加了成活率
引用第26楼whithoma于2012-05-10 01:14发表的:
咱们不要只谈理论,说点实际的例子。我原来玩蟋蟀,
山东宁阳出虫,大家都去捉,现在去宁阳野外还能听到几声虫叫,蟋蟀为宁阳创造很大的产值,作为当地的一大财源,人们不可能自短财路去破坏它的栖息地。虫就是被滥抓,抓完了。中国就是人多,虫的繁殖力再强,也架不住中国人海战,尤其现在网络发达,一旦在网上传开了,大家每人几条,就能把虫抓光。北京平谷的蝈蝈也是同样的问题。现实问题都摆在面前,不做点什么实际的去改变,光谈理论解决不了问题,过几年大家都没的玩了
这其实与你的主题是有偏差的,你取了极端特殊个例,我们爱好者的野采活动不是山东撬子手的地毯式断根捕捉,野采往往是爱好者个人非盈利目的的科研或兴趣使然,不存在利益驱动就不存在地毯式捕捉的动力,而且蟋蟀作为宁阳一个季节性产业,根本是属于民间的无序开发状态,一到秋季男女老少齐上阵,我朋友下玉米地里自己去抓虫的时候还撞到撬子手夫妻在玉米地里打野炮的,你说说好了,都把时间扣出来抓虫了,连床上做的事情都忙的要带到三产的工作中去做了,那蟋蟀还能有活路吗,因此可以说宁阳的蟋蟀产业是不可持续发展的短期民间商业行为,而非野采。而玩家的个人乃至组团野采集行为不是商业行为,从根本上是没有竭池而渔的动力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