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推荐][转帖]====世界鹦鹉种类资料大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1 00: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转帖]====世界鹦鹉种类资料大全====

[这个贴子最后由宏在 2004/11/22 09:27pm 第 1 次编辑]

派斯奎特氏鹦鹉 (Pesquet';s Parrot)         
   
派斯奎特氏鹦鹉是新几内亚岛上一种独立种类的珍稀鸟类,脸部没有羽毛、鹰喙状的喙部等特征状似兀鹰,外表与一般的鹦鹉较不相像,黑色与鲜亮的红色毛羽相当美丽,笼养的数量非常非常地少,然而野外数量也日益危急,饮食习惯与营养需求特殊,不易繁殖与饲养,走私鸟经常容易死亡,并无亚种记载,但是研究发现有些族群的体型差异甚大,成熟的派斯奎特氏鹦鹉可由外表区分性别,公鸟在脸上耳部附近有一块红色的斑点,母鸟则无。
体长:47cm (18.5 吋)
分布:新几内亚岛上(包括印尼的艾利安爪哇与巴布亚新几内亚)
整体概述:野外的派斯奎特氏鹦鹉是新几内亚岛上56种鹦鹉中最稀少、族群情况最脆弱的两种鹦鹉之一,牠们面临着许多危机严重影响牠们的数量与生存条件,除了捕捉作为国际间的活体买卖、走私外,影响牠们最严重的是栖地破坏与被土著与猎人捕杀来取其鲜艳的羽毛作为传统头饰等装饰品,牠们的羽毛在某些地区是最常被买卖交易的物品之一,栖地破坏对牠们的杀伤力十分的大,猎人为了偷取幼鸟将树木砍断,同时也将可供繁殖的巢穴彻底毁坏,加上新几内亚没有啄木鸟,树洞原本就很少,所以使得派斯奎特氏鹦鹉的繁殖缓慢且困难;派斯奎特氏鹦鹉主要栖息在海拔600-1200公尺雨林山区内,但也偶尔也会出现在海拔两千公尺与五十公尺高的地区,牠们体型大、叫声大且尖锐(叫声类似巴丹,但较尖锐),惹人注意,所以只在人迹罕至的山区较易发现其踪迹,族群数量少,大多单独、成对或20只左右一起聚集活动,栖息的树大多是邻近水源区的独枝高树,进行野外实地观察的研究人员发现派斯奎特氏鹦鹉有着与大部分鹦鹉不同的饮食行为,牠们几乎只食用少数几种种类的无花果,偶尔会吃一些花,这也许是笼养鸟不易适应环境,容易死亡的原因之一;野地的繁殖无明确资料,繁殖期大概在2月至5月间;人工养殖数目相当地少,适应力很差,转换环境后一开始常会拒 食,也易发生突然无征兆死亡的情形,走私鸟很脆弱通常很难熬的到目的地,由于牠们独特的饮食需求,喂食上应几乎都提供蔬果食物,而圈养的鸟舍要宽敞,温度不能过低。
繁殖:
人工繁殖成果相当罕见,也相当困难,无法提供幼鸟合适的饲料是主因(因为派斯奎特氏鹦鹉幼鸟所需的蛋白质较一般的鹦鹉低),繁殖需要大的笼舍,提供天然中空树干作巢较易激起牠们繁殖的欲望,需成对分开饲养,一窝产下2颗蛋,孵化期约28-31天,3-4个月大羽毛长成;也许是幼鸟食物的关系,幼鸟常常在一个月大时会无征兆的死亡,并不容易照顾。
Vulturine20Parro_1101129994.jpg
0002_110113000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1 00: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转帖]====世界鹦鹉种类资料大全====

[这个贴子最后由宏在 2004/11/22 10:21pm 第 1 次编辑]

澳洲长尾鹦鹉(澳洲、纽西兰)

鸡尾鹦鹉 (Cockatiel)           
   
鸡尾鹦鹉(玄凤、卡美)是世界上最常见的鹦鹉之一,也是台湾最普遍的中型鹦鹉,价位合理、繁殖数量多使得牠们相当的普遍,手养幼鸟十分活泼,喜爱亲近主人,是不错的选择;鸡尾鹦鹉有许多的变种,市面上也陆续出现较不常见的变种,其售价通常较常见的灰色、白色、珍珠等高出许多;鸡尾鹦鹉在欧洲被饲养已经一百多年,约在公元1845年时在欧洲首次被繁殖成功,之后40年成为十分普遍且受欢迎的宠物,据说鸡尾鹦鹉-Cockatiel名称的由来是荷兰船员在澳洲发现牠们时,以葡萄牙语称牠们"cacatitho",意思是"小型的巴丹",因而得名,牠们在全世界的总数量超过1百万只,而且数量仍继续地成长中,其族群十分稳定且安全。
体长:30-33cm(12-13吋)
分布:广布于全澳洲,尤其是内陆地区,没有分布在北部的约克角半岛、澳洲的滨海地区或是数量较少,塔斯马尼亚岛的族群多为澳洲本土引进与逃脱的笼养鸟。
整体概述:
在野外的鸡尾鹦鹉通常成对或一小群聚集活动、觅食,不常发现数百只聚集的情形,主要栖息在干燥与半干燥的各种林地、灌木丛、河流边的森林区、荆棘丛、果园、农场田园、平原、路边等地区,在水源区经常可发现与虎皮鹦鹉一起大群结集,主要食物为种子及谷类,在一些地方是农业害鸟,澳洲北部的族群会四处迁移栖息,南部的族群则有季节性的迁徙行为,北部的鸡尾鹦鹉繁殖期约在4-7月,南部的在8-12月,平均窝卵数约4颗,但1-7颗都有可能,亲鸟喂食雏鸟的时间主要在早上与傍晚,3-4周后羽毛长成;刚饲养的成鸟很快可适应环境,对其他种类没有攻击性,叫声清脆清亮,适应环境后相当健壮,食物以混合谷物种子为主,但水果与蔬菜也应该时常供应,习惯于种子饲料的鸡尾鹦鹉初期对青菜水果的接受度通常不高,需慢慢耐心地调整其饮食习惯。
繁殖:
鸡尾鹦鹉的繁殖相当普遍,难度低,牠们通常在9至12月大时即有生殖能力,但最好在15-18月大时再让牠们繁殖,因为即使在15-18月大期间有些鸡尾鹦鹉还是在发育期,在生殖系统未完全成熟下繁殖易造成难产、产不正常的蛋、不会尽力地照顾雏鸟等问题,由于亲鸟本身未完全性成熟,导致照顾幼鸟时所付出的精力、体力会影响尚未发育完全亲鸟的健康,巢箱可使用30 x 30 x 30 cm规格,一窝约产4-6颗蛋,每隔一天生一颗,在7-10天时(约已产3、4颗蛋时)即可检查是否有受精,孵化期约19-21天,幼鸟孵化后须提供较多的软性食物供亲鸟喂食,幼鸟约一个月大时羽毛长成。
Cockatielhorizon_1101133277.jpg
Cockatiel_110113329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1 00: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转帖]====世界鹦鹉种类资料大全====

[这个贴子最后由宏在 2004/11/22 10:36pm 第 1 次编辑]

虎皮鹦鹉 (Budgerigar)   

虎皮鹦鹉是全世界最普遍的鹦鹉,受到大众广泛地喜爱,全世界的总数量超过5百万只,牠们常是许多刚对鹦鹉有兴趣的人买的第一只鹦鹉,也是最常出现在鸟展的种类,自从公元1900年澳洲生物学家-癸格曼德对基因工程的重大发现与突破后,各种虎皮鹦鹉的变种即进入前所未有的多样性,现在共有上千种的变种,再加上牠们非常容易照顾及繁殖,所以会如此的普遍,澳洲原生种虎皮鹦鹉的羽色主要是黄色、绿色(如左图),加上黑色的纹路,而一般所称的"大头"是在英国基因改造培育出来的种类(English Budgerigar),体型比原生种大,头部与胸部较大,前额较突出,胸前的斑点较圆,羽色较鲜明,比较不活泼,一般在鸟展中参展的虎皮鹦鹉几乎全为英国种的虎皮鹦鹉,而其它如原生种大小的变种虎皮鹦鹉(小鹦哥)则称为美国种虎皮鹦鹉(American Budgerigar)价格则比英国种便宜许多,虎皮鹦鹉的确是入门者很好的选择之一,而英国种虎皮鹦鹉也有许多爱好者,由于羽色变化多,外型差异性也较一般虎皮鹦鹉大,且从国外不时都有虎皮鹦鹉选美比赛可看出牠们在宠物鸟中的地位。
体长:18-25cm(7-10 吋)
分布:广阔分布在澳洲的内陆地区,但东部、西南部、北省的沿海地区及约克角半岛、塔斯马尼亚岛的数量稀少,曾引进(包括逃脱的笼养鸟)到许多国家,但绝大部分无法成功顺利生存繁衍,包括英国、日本、美国、波多黎各、香港、巴西、瑞士、哥伦比亚、社会群岛、纽西兰、阿曼等国家,可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族群在1950年时引进后却成功地生存与繁衍后代。
整体概述:
虎皮鹦鹉主要栖息在澳洲干燥的内陆地区,偶尔会在半干燥地区与半潮湿地区发现其踪迹,有些族群会有季节性的迁徙行为,喜爱在草原、灌木丛、河流边的林地、农场田园中活动,平时相当活泼好动 ,大热天时则活动力较低,主要在地上觅食草类与谷物的种子,平常成群活动,约由20只至数百只,有时会聚集2万5千只甚至更多的庞大数量,虽然整年都能繁殖,但是受食物多寡的影响,主要只在草类种子丰富时繁殖,北部约在冬天,南部在夏天与春天,有集体筑巢的习惯,也就是许多对的巢穴都很接近犹如一个社区,可能有共享巢穴的行为,一次产4-8颗蛋,孵化期约18天;虎皮鹦鹉的饲养与照顾很容易,适应能力良好,但对过于潮湿、寒冷或强风的情况可能会较敏感,大部分的虎皮鹦鹉都十分强壮,如想培育出美丽的参赛鸟种,必须多花心血照顾,培育血缘好大头虎皮鹦鹉又是另一门不容易的学问,须长期的经验与研究;若要训练说话能力应单独安置于一个笼子,减少同伴打扰较不容易分心,效果会好很多。
繁殖:
繁殖虎皮鹦鹉非常地容易,也可群养繁殖,不太需要筑巢所需的材料,虎皮鹦鹉6 个月大即可繁殖,但至少等到1岁时再让牠们繁殖较理想,全年都能繁殖,是很多产的种类,平均窝卵数约6颗,有时更多,孵化期需18天,约4周后羽毛长成,5-6周时即会断奶。
budg2_1101134201.jpg
BudgieWBPk_C072_110113421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1 00: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转帖]====世界鹦鹉种类资料大全====

[这个贴子最后由宏在 2004/11/22 11:46am 第 1 次编辑]

东玫瑰鹦鹉 (Eastern Rosella)           
   
东玫瑰鹦鹉(七草)是较常见的澳洲长尾鹦鹉之一,价位不高,是许多刚开始尝试饲养澳洲长尾鹦鹉时经常选择的种类,身上的羽色十分鲜艳,母鸟头部与胸前的红羽比公鸟的羽色暗,面颊白色的部分呈淡灰色,头顶则有一点绿色,而公鸟的红羽为鲜红色,面颊纯白色,头顶红色无绿色参杂,野外数量稳定,全世界约共超过50万只,有3种亚种。
体长:约30-33cm(12-13吋)
分布:东玫瑰鹦鹉分布在澳洲的东南部、塔斯马尼亚及邻近的一些小岛内。
整体概述:
东玫瑰鹦鹉喜爱栖息在开阔的林地、各种林地、河流旁的森林、森林边缘地带、草原、尤佳利树林、灌木丛、农地等,多是年雨量400公厘以上,海拔1250m以下的地区,一般成对或一小群约8至20只左右聚集活动,在繁殖期结束时到初春这段时间偶尔可见较大群的聚集,常与深红玫瑰鹦鹉(红草, Crimson Rosella)、苍头玫瑰鹦鹉(褪草,Pale-headed Rosella) 以及红腰鹦鹉(美声,Red-rumped Parakeet)聚集;种子、浆果、谷物、水果、花朵、花密、昆虫等是牠们的主要食物,牠们会在树上与地上觅食,有时会到农田或果园觅食,而造成农民的严重损失,繁殖期通常在7-3月间, 主要筑巢于树洞中,尤其喜爱尤佳利树,但也常筑巢于篱笆上、电线杆上、兔子的洞穴、白蚁洞与食蜂兽的洞穴中,一旦筑巢,公鸟会尽力保护巢穴以防入侵者,一窝约有4-6颗卵孵化期约需18天,母鸟独自孵雏,一天离巢2-3次让公鸟喂食,幼鸟孵出后前10天由母鸟独自喂食,之后公鸟也会帮忙喂食雏鸟,幼鸟约33天后羽毛长成,再与亲鸟相处一个月后即会离巢;笼养的东玫瑰鹦鹉适应环境后即相当强壮, 也会变的十分活泼有活力,喜爱洗澡,最好能为牠们作定期的驱虫, 提供小树枝或玩具供牠们啃咬,东玫瑰鹦鹉有一些不常见的变种,可惜数量不多。 (左为变种东玫瑰鹦鹉 )         
繁殖:
繁殖难度不高,东玫瑰鹦鹉是十分多产的种类,繁殖期间公鸟有侵略性,幼鸟孵出后若要观察巢内情况,最好等亲鸟不在巢内时再观察,母鸟一窝约产3-7颗蛋,约19-21天后孵化,30-35天后幼鸟羽毛长成,若是幼鸟羽毛长成后还没离巢或饲主未移出巢外会受公鸟的攻击。
eastern20rosella_1101095152.jpg
EasternRosella_t_110109517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1 00: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转帖]====世界鹦鹉种类资料大全====

[这个贴子最后由宏在 2004/11/22 11:53am 第 1 次编辑]

深红玫瑰鹦鹉 (Crimson Rosella)           
   
在台湾国内的市场上,深红玫瑰鹦鹉(红草)是常见的玫瑰鹦鹉,羽色十分美丽鲜艳,深红玫瑰鹦鹉幼鸟时期的羽色与成鸟差异甚大,幼鸟的羽色为橄栏绿与灰绿色,随着时间会慢慢改变,之后羽色会呈红绿蓝参杂,到了15个月大时才会完全蜕变为成鸟的颜色,公鸟的头部较大较平,喙部也较大,若要分辨幼鸟性别,头部及喙部是较明显的分辨部位,有3种亚种。
体长:约32-37cm(12.5-14.5吋)
分布:分布在澳洲东方的海岸区,主要栖息在东南部新南威尔斯与维多利亚的海岸地区及南澳大利亚东南方小面积的沿海地区与袋鼠岛,东北部则分布在昆士兰东北部沿海地区及其东南部地区,澳洲东南部的一些小岛上也有分布。
整体概述:
深红玫瑰鹦鹉约在1873时首次进入欧洲,1874首次在欧洲繁殖成功,之后这些美丽的澳洲鹦鹉才逐渐普遍;牠们与其它的澳洲鹦鹉一样,常至农作物区觅食,造成严重的农作物损失,经常可在年雨量超过500公厘的森林中发现牠们的踪迹,北部地区的族群喜爱栖息在海拔600-1500m的丘陵林地中,但海拔450-1900m皆可发现其族群,南部地区的族群则活动于各种高度的区域,野外的深红玫瑰鹦鹉并不怕人,有人接近时不会惊慌地逃开,常至公园、花园或住家后院让人喂食,天然食物包括花朵、花蜜、草类与树木的种子等,通常4-6只成群活动,偶尔会与东玫瑰鹦鹉聚集在一起,繁殖期多在9-1月间,求偶时公鸟会靠近母鸟翅膀微开且不停地拍动,尾部也会一直摆动,头部不停地晃动、鼓起胸前的羽毛且持续地发出啁啾的鸣叫声,之后公鸟会有喂食母鸟的行为出现,这表示配偶之间的感情非常好,主要筑巢于树洞内,一窝产3-8颗蛋,孵化期约21天,公鸟一天喂食母鸟2次,5周后幼鸟羽毛长成,再与亲鸟相处一个月后即离巢;笼养鸟需定期作驱虫的工作,新引进饲养的鸟适应环境后十分强壮,能耐低温,成鸟较有侵略性,购买时注意公鸟是否对母鸟有攻击性,需成对分开饲养,喜爱啃食树枝。
繁殖:
繁殖难度不高,深红玫瑰鹦鹉有时会有拔羽的症状出现,也会拔幼鸟的羽毛,所以不宜让幼鸟待在巢内过久,一发现幼鸟被拔羽毛的情形需马上移出巢外手养,繁殖期间公鸟会追着母鸟跑,由于体型大,巢箱要够深(约60cm),一窝产5-8颗卵,孵化期约21天,幼鸟约在35天左右时羽毛长成。
Crimson20rosella_1101095333.jpg
CrimsonRosella1_110109559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1 00:2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转帖]====世界鹦鹉种类资料大全====

[这个贴子最后由宏在 2004/11/22 10:31pm 第 1 次编辑]

快速鹦鹉 (Swift Parrot)           
   
快速鹦鹉(电报)因行动迅速敏捷而得名,饲养照顾上较一般草科鹦鹉来的容易,生命力也较强韧,叫声清脆不吵杂,是十分活泼种类,且价位也不高,是除了一般澳洲长尾鹦鹉外不错的选择,在野外,快速鹦鹉的食物与吸蜜鹦鹉很类似,母鸟的羽色较公鸟深,较呈暗色,面部的红色也较稀疏。
体长:25cm(9.8吋)         
分布:分布在澳洲东南部,即维多利亚与新南威尔斯东南部,以及塔斯马尼亚岛及贝斯海峡上的弗里克斯群岛。
整体概述:
由于所居住的森林遭严重的开发,捕捉贩售一直没间断,加上在塔斯马尼亚岛的族群常因食用农作物而遭农民捕杀,虽然有当地政府的法律保护,快速鹦鹉的数量已日渐稀少,也是澳洲珍稀的鹦鹉种类之一,快速鹦鹉有迁徙的习惯,常往返澳洲本土与塔斯马尼亚岛之间,通常会在冬天时迁徙至澳洲东南部过冬,且主要集中在维多利亚中部与南部;栖息在森林、尤佳利树林、镇上、草地及有花木的开阔地区,常敏捷快速地活跃在枝头间,主要在树木的顶端枝头间活动,经常以身体倒挂的方式吸食花蜜,只有在喝水时才会到地面上,牠们许多的习惯、饮食都很类似于吸蜜鹦鹉,连刷舌状的构造都一样,可以如吸蜜鹦鹉般地吸食花蜜,昆虫、水果、浆果、种子及许多植物都是牠们的主要的食物,繁殖期在9月底至1 月初,约于10-11月时会下蛋,一窝产3-5颗蛋,母鸟独立孵雏,早上与傍晚各会离巢一次让公鸟喂食,孵化期约20天,雏鸟需60天羽毛长成;以笼养鸟来说,快速鹦鹉是不错选择,声音清亮不吵人,进入新环境后能很快的适应环境与饲主,适应期间不会敏感与不安,之后即十分健壮,喜爱洗澡,最好能定期提供一些无毒、有嫩芽与花苞的树枝供其啃食,由于栖息地遭严重破坏,牠们的数量在澳洲是相当受威胁的,现今澳洲总数量应不超过1300对。
繁殖:
由于在台湾市场上数量不多,所以繁殖成果与幼鸟不常见,然而难度并不高,可以群养繁殖,不过还是成对繁殖效果较好,窝卵数约为3-5颗,孵化期约20天,5-6周后羽毛长成,之后经过3-4星期幼鸟即会离巢独立行动。
7B5869DCD240E24A_1101133845.jpg
swift_parrot_110113386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1 00:2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转帖]====世界鹦鹉种类资料大全====

[这个贴子最后由宏在 2004/11/22 11:41am 第 1 次编辑]

公主鹦鹉 (Princess Parrot)           

在所有的澳洲长尾鹦鹉中公主鹦鹉是 外表最优雅娇柔的种类之一,长尾及出众的外表受到许多人的喜爱,牠们不害羞,喜爱亲近主人,尤其是手养的幼鸟,在台湾牠们的售价不高,一些美丽的变种价位则较高,公鸟的尾羽通常比母鸟长6-8cm,头顶的蓝羽颜色较亮,在主要飞行羽的第三根尾端也较突出,而母鸟的背部、头部、腰部的蓝色部分较稀疏;国际间的圈养数量很多,但野外的数量已愈来愈少,主要归因于栖息地的破坏与开发,还有人为捕捉的行为,受澳洲当地的法律保护,主要变种有蓝化、黄化与白化3种。
体长:45cm(17.7 吋)
分布:澳洲中西部的内陆地区,而牠们分布范围包含了世界上第2大的沙漠地区。
整体概述:
在野外公主鹦鹉是迁徙性很强的鹦鹉,栖息在沙漠地区中,因食物的充足与否而经常有迁徙的行为,牠们会单独、成对或 一小群约15只左右活动,偶尔会较多数量聚集,常在地上觅食,食物包括草类种子、花蜜、水果、浆果、花朵等,繁殖季节在9-1月间,或其它有下雨的季节,有时会集体筑巢,求偶仪式十分吵杂及活泼,公鸟会竖起冠羽,张开尾羽地摆动身体,喜爱筑巢在河流边尤佳利树的树洞中,一次约产下4-6颗蛋,孵化期约21天,5-6周后幼鸟羽毛长成,之后全家均会离开所居住的巢穴;人工饲养的公主鹦鹉不会吵闹,刚进入新环境时不会害羞,能很快地适应饲主及环境,爱到地面上活动,易感染眼疾,尤其在湿热的环境中特别容易发生,保持环境卫生是预防眼疾的工作之一,饲主最好也能替牠们做定期的体内除虫,公主鹦鹉一旦适应环境后即相当健康强壮。
繁殖:
公鸟在繁殖期间比较吵杂,可以群养繁殖,母鸟通常比公鸟快成熟,所使用的巢箱深度至少60-65cm,  一窝约产3-6颗蛋,约需18至20天孵化,幼鸟在4-5周时羽毛长成,在6-7周大的时候幼鸟会离巢独立行动 ,而在牠们8至9个月大时两性外表上的差异会慢慢地出现。
Princess20Parrot_1101094801.jpg
Princess_parrot__110109484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1 00:2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转帖]====世界鹦鹉种类资料大全====

[这个贴子最后由宏在 2004/11/22 11:55am 第 1 次编辑]

超级鹦鹉 (Superb Parrot)         
   
许多人刚见到超级鹦鹉(三日月)的印象就是牠那优雅美丽的外表,这种澳洲长尾鹦鹉在国内的价位不高,但是在澳洲却是数量不多的鹦鹉,并受当地政府的法律保护,全球的数量可能只有5千只左右而且还在下降中,主要是因栖息地的破坏与人为捕捉;公鸟与母鸟的外表差异很明显,母鸟的前额与面颊没有如公鸟般的鲜黄羽色,脖子上也无红色兜状红羽,母鸟身上绿色的较公鸟暗且呈棕绿色,面颊有淡蓝色,喉部呈淡棕色,而超级鹦鹉幼鸟时期长的就像母鸟一般;因为新进口的超级鹦鹉折损率高,幼、成在台湾都不是很普遍,牠们应被饲养于宽敞的鸟舍而非狭小的笼子内,一般来说,大部分的超级鹦鹉都是当作鸟类养殖的笼养鸟较多,很少作为宠物鸟。
体长:40cm(15.5 吋)
分布:牠仅分布在澳洲新南威尔斯的内陆地区与维多利亚的北部。
整体概述:
部分的超级鹦鹉会因过冬而有迁徙的行为,牠们常栖息在尤佳利林间、灌木丛、农地、镇上、近水源区的森林、稀树草原区等地,牠们是群居性的鹦鹉,活动与觅食的时候通常都会一小群的活动,群集的数量通常不会太多,常至尤佳利树上与草原找寻尤加利种子与草根种子食用,其它的天然食物还包括谷物、水果、浆果、花蜜及花苞等,活动或觅食时常和鸡尾鹦鹉(玄凤)与黄玫瑰鹦鹉(黄草)聚集在一起;繁殖期多在9至12月间,繁殖期间公鸟会持续与其族群一起觅食来喂食母鸟,繁殖时大多是6、7对筑巢在彼此附近,并不常发现单对繁殖的情形,一窝产4-6颗卵,孵化期约20天,5至6星期后幼鸟羽毛长成;刚进口的超级鹦鹉并不是很好饲养,可能常因气候、湿度等问题而生病或死亡,也常因台湾湿度高的关系而有眼睛感染的问题,刚引进饲养的时候避免在寒冷或温差大的季节,也要避免持续的风吹,最好能替牠们做定期驱虫,但是在良好饲养照顾下,适应环境后也会变的强壮,牠们并不吵杂,声音与鸡尾鹦鹉很相似,宜饲养在宽敞的鸟舍内,以一般2、3尺的笼子饲养很不理想,喜爱洗澡。
繁殖:
台湾成功的繁殖超级鹦鹉的案例不多,同于一般大型的澳洲长尾鹦鹉,繁殖笼舍以可供飞行的鸟舍为佳,以供其或得较足够的空间与运动量,一般用小型笼子的繁殖成功率并不高,宜使用较深的规格的巢箱或天然中空木头繁殖,母鸟约莫在1岁时成熟,公鸟则约于2岁时成熟,一窝约产4-6颗蛋,孵化期约20天左右,幼鸟在35-45天大时羽毛长成,幼鸟约在7-10个月时会完全长成如成鸟般的美丽羽色。
Superb_parrot_1101095675.jpg
Superb_vert_110109569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1 00:2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转帖]====世界鹦鹉种类资料大全====

[这个贴子最后由宏在 2004/11/23 09:55am 第 1 次编辑]

红翅鹦鹉 (Red-winged Parrot)         
   
红翅鹦鹉除了在其原生地澳洲外,在国际间的养鸟业中是十分少见的种类,为相当美丽的澳洲长尾鹦鹉,公母可由外表轻易地分辨,公鸟(如左图)翅膀的红羽及背上整片的黑色十分明显,母鸟的翅膀边缘则只有少部分的红色羽毛,背上也没有黑色的羽毛,且母鸟身上的绿色毛色与腰际的蓝色毛色皆较为淡色,公鸟的虹膜呈红橘色,母鸟则呈褐色;红翅鹦鹉共有2种亚种,在欧洲有各式黄色与肉桂色的变种。
体长:30-33cm(12-13 吋)
分布:分布区域广,主要分布在澳洲北部与东部的海岸地区,还有少部份分布在新几内亚的南部;分布在澳洲的地区西从西澳大利亚北部海岸区经北省北部海岸区、昆士兰的约克角半岛到新南威尔斯北部。
整体概述:
红翅鹦鹉在澳洲除了昆士兰以外是受法律保护的鹦鹉之一,在当地也是常见的种类,世界的数量超过10万只,在野外的族群数量至今还算稳定与安全,曾发现与国王鹦鹉(King Parrot)、超级鹦鹉(三日月,Superb Parrot)公主鹦鹉(Princess Parrot)、黑尾鹦鹉(Regent 或 Black-tailed Parrot)杂交;活动觅食时通常成对或一小群家族成员约15-20只左右一起活动,鲜少发现超过50只的族群,除非在繁殖季结束时才会有较多数量的聚集情形,喜爱栖息在开阔的尤佳利树林、灌木丛、开阔的热带稀树草原等邻近水域的地区,大多是热带或气候较温和的区域;天然食物包括各类种子、水果、浆果、昆虫幼虫、花、花蜜、核果等,牠们大多倒吊在树枝间觅食,除了捡食掉的种子等食物时否则很少到地面上去;经常发现与小尤佳利环颈鹦鹉(Mallee  Ringneck Parrot)以及苍头玫瑰鹦鹉(褪草、Pale -headed Rosella)集结在一起;主要的繁殖季节集中在8-2月,但在北部的族群有可能在4、5月时就会开始筑巢,牠们通常都筑巢于尤佳利树的树洞中,亲鸟会啃咬洞内的碎削,然后将蛋下在碎削上,一次约产3-6蛋,母鸟独自孵蛋约20天,孵蛋期间由公鸟喂食直到幼鸟孵出;饲养红翅鹦鹉应在气候温和的地区,因为牠们较无法忍受寒冷的天气,牠们是安静的种类,也是十分爱栖息在树上的鹦鹉,所以理想的笼舍应该有许多的栖木供牠们活动,公鸟有时会对母鸟有攻击或侵略性,此情况若持续或严重时就必须将牠们分开一阵子, 喂食上最好包括各类混合种子、蔬菜、水果、谷物等,但不宜喂食过量,因为易造成肥胖。     
繁殖:
成对繁殖会有最好的成果,公鸟成熟的时间比母鸟长(公鸟需2-3年,母鸟需1-1年半),繁殖期间可喂食面包虫等活体昆虫补充动物性蛋白质,繁殖季节因地而异,大多始于3、4月,晚春至夏末期间,公鸟求偶时为求母鸟的注意会绕着母鸟飞,轻声的鸣叫,然后停在母鸟旁,放下双翼露出蓝色的腰部缓缓走向母鸟;一次约产3-6颗卵,孵化期约需3周,幼鸟会在巢中待6个星期,约35-40天大时羽毛长成。
Redwinged2020Par_1101174928.jpg
1767670_redwinge_110117493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1 00:2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转帖]====世界鹦鹉种类资料大全====

[这个贴子最后由宏在 2004/11/23 10:02am 第 1 次编辑]

澳洲国王鹦鹉 (Australian King Parrot)           
   
国王鹦鹉依地区性共分3个种类,共有10个亚种,1. 澳洲国王鹦鹉(Australian King Parrot)有2种亚种,2. 安波伊那or摩鹿加国王鹦鹉(Amboina or Moluccan King Parrot)有6种亚种,3. 绿翅or巴布亚国王鹦鹉(Green-winged or Papuan King Parrot)有3种亚种,而其中安波尼亚与绿翅国王鹦鹉将于"亚洲&太平洋地区鹦鹉"中另作介绍;澳洲国王鹦鹉是体型最大的澳洲长尾鹦鹉,也是体型最大的国王鹦鹉,而两种澳洲国王鹦鹉的亚种主要差异在于体型大小,羽色上则几近相同,牠们的个性相当友善,羽色非常鲜艳美丽,说话能力并不突出,很少被饲养为手养宠物鸟,与其它澳洲长尾鹦鹉一样,牠们易受寄生虫感染,饲主需多加留心,公鸟头部至胸腹部为红色,母鸟为绿色。
体长:38-44cm(15-17 吋)
分布:分布在澳洲东岸沿海地区,包括了从维多利亚、新南威尔斯、昆士兰到约克角半岛的东部地区。
整体概述:
澳洲国王鹦鹉主要栖息在海拔1625m以下的山区森林中,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有迁徙的行为,繁殖期间主要栖息在潮湿浓密的森林、峡谷区森林、开阔的尤佳利树林、草原林地、河流旁的森林等地区,而繁殖期外会出现在农作物园区、公园、郊外、住家的花园等地区,经常造访公园与花园让人类喂食,通常成对或一小群一起活动,但繁殖期外会有许多未成熟的亚成鸟聚集在一块,数量约50只或更多,觅食的时候常与玫瑰鹦鹉(Rosella)或钢钢巴丹(Gang-Gang Cockatoo)等其它鹦鹉聚集在一起,天气热时活动力低,到下午时分会恢复活力,食物包含了水果、浆果、种子、坚果、花朵、蔬菜、植物嫩芽、昆虫幼虫等,会至果园及农田内觅食,而造成农产品损失,繁殖期在9-2月间,一次约产3-6卵(大多为4颗),孵化期20天,5星期后幼鸟羽毛长成;若要饲养国王鹦鹉须提供足够的空间供其飞翔及活动,因为牠们常会变的体重过重而导致肥胖及懒惰,啃咬力不强,喜爱至地面上活动,饲主需为牠们定期驱虫,以防寄生虫感染,个性友善,对其他的种类没有攻击性,刚引进饲养后很快能适应主人与新环境,适应环境后即变的健壮。
繁殖:
要配对两只兼容且协调的成鸟并不容易,最好从小就将牠们配对,或购买原配对成鸟或种鸟来繁殖较理想,亲鸟在繁殖期间对巢箱检查可能较为敏感,最好避免时常开翻巢箱,一窝通常产4-5颗蛋,可是偶尔会有6、7颗,孵化期约20天,在幼鸟约4-5星期时羽毛长成,7-8周后会独立行动。
australian20pied_1101175216.jpg
00000005130_110117531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