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世明(郑老八)是制作川派鸟笼的老牌劲旅,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已名噪川西。由我来对其鸟笼作品进行介绍,实有画蛇添足之感。笔者与郑世明相交甚笃,也曾连续半月在他家中观摩制笼过程。现将郑世明鸟笼的几个显著特点分述于下:
1、璞玉包真
时下出售的川笼在制作过程中都进行了抛光打蜡处理。抛光打蜡后初看确实更加美观大方、抢人眼球。通过多年对川笼的使用和把玩,笔者发现对鸟笼抛光打蜡有如下弊端:①个别黑心师傅,选用较嫩的竹料,将竹料抹油抛光打蜡。做出来的鸟笼色泽亮丽,但使用一段时间后,鸟笼色泽变黑,品相极差,毫无把玩价值。②所谓“包浆”,实际就是把玩件的自然氧化。鸟笼抛光打蜡后,竹皮与空气形成了一道隔离墙,阻碍了鸟笼的自然氧化。抛光与没抛光的鸟笼在使用数年后,色泽感是不一样的。一把鸟笼经过几十年的把玩,其色泽经历白、黄、金黄、黄红、枣红几个阶段的递进变化,最终成为不可多得的藏品。③掩盖瑕疵。鸟笼的某个部件在制作时或许竹皮已经破裂,抛光打蜡后瑕疵得以掩盖。有时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使用才能显现出来。
郑世明是当今川派笼具制作中为数不多的不抛光打蜡的师傅。作为涉笼不久的玩家,初看其作品,再与其他鸟笼对比,觉得很土,不甚喜爱。但对郑世明的鸟笼使用把玩一段时间后,色泽由白变黄,自然对其作品喜爱有加。玩家自身不经历把玩过程,这种感觉是无法体会的。
2、冷穿笼丝
将笼丝与顶圈、装饰圈、腰圈的连接过程,即为穿笼丝。笼丝在外顶圈与上装饰圈中间的部分呈弯幅状,我们将这个部位称为笼丝的拱弯。当今,川派笼具穿笼丝的主要步骤为:①用酒精灯把笼丝加热变软,借助圆台外边缘,将笼丝的拱弯定型。②将顶圈倒放地上,把拱弯定型好的笼丝插入顶圈。③将上下装饰圈、上下腰圈依次穿入笼丝。
郑世明在这一环节的制作上,保留了古朴制法。他制作这一环节的主要步骤为:①利用一根打了4个卯眼的竹筷,将上装饰圈、上下腰圈、下装饰圈依次固定。②在四个圈的前后左右四方从下往上各穿入一根笼丝。③将穿入的四根笼丝分别加热,用手给拱弯定型后插入顶圈。④将其余笼丝也从下到上依次穿入,用手定型拱弯,插入顶圈。(郑世明穿笼丝的方法,也叫做冷穿法)
笔者认为,这一环节是郑世明制作鸟笼技艺中含金量最高的技法之一。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将笼丝拱弯定型后,由下到上敲笼丝进顶圈,受敲击力的作用,拱弯处很容易出现竹皮破裂现象。其他做笼师傅,即使借助圆台将笼丝定型,拱弯竹皮破裂现象皆时有发生,故借助抛光打蜡来掩盖瑕疵。而郑世明用冷穿法,笼丝拱弯的竹皮破裂现象都少有发生。笔者在当地访问,很多师傅还不能用冷穿法穿入笼丝。②每根笼丝的拱弯均为手工定型,而做出来的成品鸟笼拱弯高矮一致、圆度匀称。
3、刀法老辣
如果将一把鸟笼的各部位进行分解,每个部位无外乎圆、方两种形状。鸟笼的笼丝是将竹料切成小方体后用拉丝刀拉出变圆的,其余部位均为手工削出,再用细砂打磨而成。据笔者观察,其他鸟笼的顶圈要么被削成方状,要么被削成扁圆状。而郑世明削的顶圈极为圆润均匀,不管是抚摸,还是观看,立体感极佳。粪圈中间的横杠也削得很圆。郑世明的顶圈采用斗口衔接(左右衔接),较斜刀口衔接(上下衔接)相比,工艺更复杂,受力性更好。郑世明的腰圈、下装饰圈内侧均削成泥鳅样,且腰圈的竹表皮处留有棱角,刀锋彰显无疑。郑世明的大圈包边,用料少、削得薄,与大圈连接紧,理的线条粗细一致、刚劲有力。
郑世明制的鸟笼,其突出特点也就在于一个“硬”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