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4月的中下旬,长白山脚下依然是春寒料峭,放眼望去,远处的长白山就好像是一个戍边的大将军,仍然裹着厚厚的白色铠甲,不愿意轻易脱去。虽然冬天不愿离去,可是春天并不曾放慢脚步,她的的确确已经来了,你可以从空气中闻到,可以从蛙鸣声中听到,也可以从杨柳枝上的芽包中看到。如果将春天看成是一辆守时的班车,那么成群迁徙的水禽就是搭乘这辆班车的首批乘客,其中就包括中华秋沙鸭。</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img id=\"52901\" border=\"0\" src=\"http://www.greentimes.com/green/news/dzbh/ysdw/content/images/attachement/jpg/site1/20090728/0016e678176c0bd9338748.jpg\"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strong><font style=\"FONT-SIZE: 10pt\" size=\"1\">中华秋沙鸭</font></strong></p><p>这些水禽聚集在已经开化的河面取食。在冰面下躲藏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鱼类和蛙类,为了呼吸到更多的氧气,它们常常在河水的上层活动,可这时它们的活动能力相对还很差,野鸭在这里很容易捕捉到食物,这对于快速恢复由于长途迁徙所消耗的体力是至关重要的。</p><p>通常,中华秋沙鸭都是以家族方式活动,只在迁徙前才集成大的群体。春季迁徙到长白山后,它们很快就由集群状态分散开,以家族和雌雄配对的方式活动,家族和家族之间通常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亚成体和没参与繁殖的个体会选择水流相对平缓的河段栖息,而已经成功配对的成体则会选择距离他们的巢位不远的河段活动,通常岸边有很多粗壮的老龄阔叶树。它们很少鸣叫,不像绿头鸭和斑嘴鸭那样喧闹。它们的身体具有更好的流线型结构,因此飞行速度要比其他鸭科动物迅速。</p><p>中华秋沙鸭在树上营巢,把巢建在粗壮的活体阔叶树的树洞里,树洞距离地面一般都超过10米。中华秋沙鸭的雏鸟在刚刚孵化出来的一两天之内,要从树洞里跳出来,然后快速进到水中,所以通常中华秋沙鸭选择距离水体较近的树营巢。对于中华秋沙鸭来说,水里要比陆地安全得多。但是,有些时候也有例外,我拍到的中华秋沙鸭巢穴,就是在一棵距离河流超过3公里的大青杨上。这棵大青杨位于海拔800多米的山地,距离村庄不足1公里,树高30多米,胸径约1.3米,洞巢距地面距离约17米。洞口朝北,也是河流所在的方向。大杨树的南面是一片次生林,树的北面是一片面积大约3公顷的人参种植地,所以这棵大青杨是方圆几公里以内最高的一棵树,很醒目,从人参地北面很容易看到这棵大杨树。</p><p>连续几年,中华秋沙鸭都在这棵大杨树的树洞筑巢。一只成年雌性秋沙鸭在2006年的4月底占用了这个树洞,并于5月初开始孵卵。中华秋沙鸭的孵化工作完全由雌鸟承担,进入孵卵期后,雌鸟和雄鸟就很少见面了。5月中下旬以后,在原来雌雄共同活动的河段上,已经很少能见到雄性的身影,到了6月中旬,在河面上已经完全看不到成年雄性中华秋沙鸭的踪迹了,甚至连成年雄性的鸳鸯和绿头鸭也不见了踪影,河面上成了雌性水鸟和幼鸟的天下。雄鸟很有可能是躲到安全的地方换羽去了。</p><p>孵化期间,雌鸭的活动比较有规律。它每天外出觅食2~3次,每次外出觅食的时间大约1个小时左右。晴天并且气温较高时,成鸭外出觅食的次数多,觅食时间也要稍微长一些。阴天或气温较低时,寻食的次数减少,觅食时间也稍短一些。在雏鸟出巢前的2~3天内,母鸭外出寻食的次数明显减少,并且每次外出寻食的时间也由原来的1个小时左右缩短为每次20分钟到半个小时左右。</p><p>6月1日清晨,我在大青杨树下发现了一枚中华秋沙鸭的卵,蛋壳已经摔碎,雏鸟已经死亡,头颈部从蛋壳中露出,羽毛已经发干,眼睛被蚂蚁叮咬过并且已经干瘪。各种迹象表明,这只卵从巢洞中掉下来已经几个小时了。至于是什么原因使它从巢洞中掉出来,实在无法确定。事后分析,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之一:雏鸟在破壳过程中死亡,被成鸟叼出巢外扔掉;雏鸟出壳太晚,无法同其他雏鸟一同出巢,被成鸟遗弃;雏鸟数量多,巢穴太小,被拥挤出巢洞,或被成鸟遗弃。</p><p>接近中午的时候,成鸟在巢洞口站了大约两分钟,开始观察树洞外面的情况。</p><p>6月2日,天气格外晴朗,太阳烘烤着大地。整整一上午,空气仿佛已经凝固,几乎感觉不到一丝风。母鸭一直没有出巢寻食,从外面看,巢洞十分平静,根本感觉不到巢内新生命所带来的悸动和喧闹。正午时分,气温已经接近30摄氏度,母鸭终于站到了洞口,开始观察洞外的情况。在人参地干活的人们都回家午休去了,除了树干上有一只松鼠以外,四周一片寂静。出壳不久的小鸭子已经按捺不住要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不断地从妈妈翅膀旁边往上爬,有几只竟然爬上了妈妈的后背。母鸭回过头去,半张着嘴,轻声安抚着躁动的小鸭子。经过仔仔细细的观察,母鸭确认周围安全后,首先从洞口飞落到树下,出洞时,后背还背着两只雏鸭。落地后,母鸭大声呼唤着在洞口还没跳下来的小鸭子,鼓励他们往下跳。刚出生的小鸭子翅膀还没有飞翔能力,要从接近20米高的树洞往地面上跳,需要何等的勇气呀,这不应该说是“跳下来”,准确地说应该是“摔下来”。这些小鸭子还真不含糊,在高高的树上并没有露出半分怯意,还不到半分钟的时间,就纷纷落到鸭妈妈的周围,一共14只,一只都没受伤。它们长着棕褐色的头,灰背白腹,后背两块白色斑点,毛茸茸的,可爱极了。</p><p>母鸭大声地鸣叫,将小鸭子召集在一起,快速穿越参地向着河流的方向走去。小鸭子十分听话,一步不落地跟在妈妈后面,就像一群幼儿园的小孩。母鸭走走停停,不让一只雏鸭掉队。没走多远,母鸭带领雏鸭趴在人参苗下面休息了一会。很快,它们又出发了。穿过参地,便是一条通往大河的已经干涸了的小河道,河道弯曲,到主河道有一定的坡度。未到雨季,小河道上段没有水,只是裸露的砂砾和大块大块的岩石,向下走一段后,岩石下面缝隙中传来流水的声音,这是在河岸边正在融化的冰块和积雪形成的雪水。河道两侧长满了密密的灌木,鸭群只能在河道里行走。在干河道上,雏鸭行走十分艰难,它们不得不在大块岩石之间绕来绕去,有时不得不翻越巨大的(相对于他们的身体)岩石,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有几块大岩石围成的岩石坑,一旦掉进岩石坑就很难爬上来了。母鸭不停的轻声呼唤着子女,慢慢地引领着雏鸭,以免它们落入危险的陷阱。鸭群行进的速度很慢,雏鸭出巢后,足足走了3个小时,才走到小河道的中段,这里雪水汇集成断断续续的溪流,鸭子们可以游一会走一会,速度快了很多,到小河道的下游时,岩石间已经有了连续的流水,鸭群就快速向主河道游去了。</p><p>雏鸭是天生的游泳健将,它们刚来到大河就可以将头埋进水里,并且很快就能潜入水中。它们的羽毛具有极佳的防水性,雏鸭浮在水面上,就像漂在河面上的皮球,无论雏鸭怎么玩水,羽毛都不会被水打湿。在没有危险的时候,母鸭通常会带领雏鸭在流速平缓的河段活动。当危险来临时,她会毫不犹豫地带领子女进入水流湍急的河道,随着水流迅速逃走。刚出生的雏鸭,对这一切并不惧怕,只要有成鸭的带领,它们可以在湍急的河水中漂流几公里。</p><p>整个夏季,带有幼仔的中华秋沙鸭家族通常都是单独活动,几乎不和其他家族近距离接触。在不到2公里的河段上,生活着3个中华秋沙鸭家族,一个是一雌带两仔家族,一个是一雌带七仔家族,另外一个家族是一雌带十仔。在这个河段上有一个小型水力发电站,电站修筑的水坝使电站上游的河面变宽,形成了一个面积大约为2公顷的小水库。十仔家族在雏鸭出巢2星期左右就迁到电站下游,并且一直生活在那里,整个夏季都没有再回到电站上游。另外两个家族则都生活在电站上游的水库内。即使是生活在如此狭小的水域内,整个夏季这两个家族都没有在同一个地方同时出现过。这说明在夏季,中华秋沙鸭家族具有领域占区行为。</p><p>多年以来,河水给水库带来了大量的淤泥,使水库一部分水域水位较浅,形成了几个由柳科灌丛组成的小岛,为秋沙鸭提供了较好的隐蔽场所。秋沙鸭主要食物是小型鱼类,尽管河水长年水温很低,但是库区里的水生生物很丰富,尤其是泥鳅、杜父和洄鱼等小型鱼类,生物量很大。秋沙鸭可以在这个库区里得到充足的食物,当它们生长到两个月左右时。已经常能捕食到身长超过30厘米的七鳃鳗。和其他鸭科鸟类不同,中华秋沙鸭的嘴不是扁平的,而是尖形的,在上下喙的两侧都有很锋利的齿状喙缘,因此它们扑食鱼类的成功率很高,鱼一旦被它们叨住就很难逃脱,即使是七鳃鳗这类又长又粘滑的鱼类。</p><p>中华秋沙鸭的觅食方式主要有两种,当在岸边或浅水处觅食时,它们会将头部伸进水里直接进食。而在深水处觅食时,则会全身潜入水中取食。我见到的最长潜水时间大约40秒钟,最长的潜水距离有15米远。潜入水中后,出水的方向不定,这主要是因为秋沙鸭潜入水中捉鱼,必须跟随鱼逃走的方向游动,而鱼在受到惊吓后会慌不择路,因此很难预测秋沙鸭的出水方向。捕食时,经常出现整个家族或者是家族中的几个个体同时潜入水中的场面,这很可能是集体协同捕食。</p><p>中华秋沙鸭的个体之间具有食物竞争行为,即使是同家族的个体,也常常会进行食物的抢夺,但是这种争抢都不很激烈,通常只是张嘴追赶,迫使嘴里叼着食物的个体在慌乱中放开食物,从而轻松获利。将头向前伸并张大嘴,假装叨咬对方,是中华秋沙鸭个体威吓对方的动作,表示对对方不满,意为离我远点或我的地位比你高。</p><p>鸳鸯的生活习性和中华秋沙鸭极为相似,它们经常会在相同的环境下生活。鸳鸯的食谱和中华秋沙鸭的重叠很大。鸳鸯也捕食鱼类,但是鸳鸯不潜入深水取食,只取食在浅水或河水上层活动的鱼。而且进入夏季后,鸳鸯大量取食漂在河面上的昆虫,对于鸳鸯来说,昆虫比鱼更容易捕捉到。</p><p>中华秋沙鸭雏鸟出巢后最初的几个星期是最危险的阶段,它们对接触到的一切都感觉到很新鲜和稀奇,对外界的风险缺少经验和防范能力,完全依靠母亲的指令行事。只要母亲发出危险来临的信号,它们会马上向母亲身边靠拢。如果母亲向危险来源相反的方向快速游动,那便是发出了快速逃跑的信号,雏鸭会用双脚在水面上快速划动,而母鸭则会紧紧跟在雏鸭的后面。和雏鸭在一起的时候,母鸭总是保持极高的警惕性。绝大部分时间,她都是高抬着头,注视着周围的环境并看护着幼仔,很少潜入水中取食。只有在母鸭感到极度困乏的时候,她才会打个盹,打盹的时侯,通常都是过一两分钟就睁开眼睛察看周围的情况。</p><p>中华秋沙鸭幼鸟的生长速度很快,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它们已经长到和成体差不多大小了。</p><p>每天除了取食以外,中华秋沙鸭还会花上大量的时间整理羽毛和休息。困意袭来时,它们也会张嘴打哈欠,眯起眼睛打盹,打盹时每隔几分钟就会睁开眼睛观察一下周围的情况,稍有动静,马上就会醒来。在整个家族休息时,总有一只秋沙鸭睁着眼睛,担任警戒,通常这个工作都是由鸭妈妈承担。休息过后,将头向身体前方平伸,端起双翅,伸个懒腰,或者是挺直身体,前后扇动翅膀,舒展一下,这是中华秋沙鸭的两个经典动作。</p><p>不同生活阶段的中华秋沙鸭换羽时间有所不同。5月初,可以观察到中华秋沙鸭亚成体换羽,而直到7月的中下旬,才观察到母鸭和幼鸭开始换羽。到了8月中上旬,母鸭的初级飞羽已经脱去,新的飞羽还没有完全长出来,这个阶段母鸭和幼鸭都没有飞翔能力。母鸭和幼鸭的换羽期持续时间较长,直到9月中旬,当年出生的幼鸭才长出和成体相近的羽毛和飞羽,并且能够飞行了。</p><p>10月上旬,天气凉爽起来。中华秋沙鸭开始从林间小溪向大河流或大水库移动,并且是各家族聚集到一起活动,形成比较大的集群。我曾在不到3公里的河段上,观察到几十个大大小小的中华秋沙鸭家族群,总数量超过300只。这个河段水面宽阔、河水很深、水质清澈、水流速度比较稳定,并且河里野生鱼类资源量比较大,这也许是它们迁徙前最后适宜的能量补充地。</p><p>中华秋沙鸭集群内不混杂其他水禽物种。在它们集群的水域内只发现极少其他的鸟类。并且它们都只做短暂停留。</p><p>在中华秋沙鸭的集群里,夏季久违了的雄性成体又现身了,并且已经开始向成年的雌性表达爱意。当雄性秋沙鸭向雌性个体进行求偶炫耀时,它们显得十分兴奋,它们会睁大眼睛,低声鸣叫,在心仪的雌性个体周围游来游去,围绕着雌性转圈,时而回头叨啄背部羽毛,时而用嘴尖快速撩水。被追求的雌性个体表现也很亢奋,它们也是睁大眼睛,并紧紧跟随着雄性。求偶过程结束后,雌雄个体便会经常待在一起。在成年雌性个体周围经常会出现2只以上的成年雄性个体,这时会观察到雄性个体张开嘴互相驱赶的动作,被驱赶者避开之后,并不走远,还总是跟随在这个雌性个体周围。</p><p>遗憾的是由于技术原因,并没有观察到交配行为,只观察到一个雄性试图交配被雌性拒绝的动作。</p><p>随着降雪的来临,气温也变得越来越低。在河面完全封冻以前,每次降温,都会使中华秋沙鸭集群中的种群数量减少,它们已经开始分批向越冬地迁徙了。终于有一天,整个中华秋沙鸭集群全部飞走了,留下宁静的、正在封冻的河面和两岸在风中摇曳的树木,它们为秋沙鸭送去美好的祝愿和来年再见的相邀。</p><p>可能绝大部分人都会认为,鸭类只在春季求偶交配,现有的研究资料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华秋沙鸭在秋末冬初季节就有求偶行为,实属出人意料。相信随着人们对这种动物的不断关注和深入研究,会揭开一个又一个有关中华秋沙鸭的秘密,使它不再神秘。</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