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645|回复: 13

[转]六种鹦鹉的形态、生活习性和饲养管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26 22:5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鸡尾鹦鹉的形态、生活习性和饲养管理






  鸡尾鹦鹉也叫玄凤、高冠鹦鹉等。原产于澳大利亚等地。

  鸡尾鹦鹉体长约23~25厘米。嘴短、阔,前端具钩。头具淡黄色的冠羽。脸颊具橘黄色的圆形块斑,翅膀上的覆羽白色。尾羽深灰色,中央尾羽特长。虹膜褐色。嘴深灰色。腿、脚灰色。雄鸟脸颊斑的颜色深,雌鸟脸颊斑的颜色稍暗淡。雌鸟尾羽下侧具黑色横斑。

  人工饲养的鸡尾鹦鹉有灰色、花色和白色3个品种。

  1.灰色鸡尾鹦鹉全身体羽为青灰色,头具淡黄色冠羽,嘴黑灰色,头顶、前额、下颌至喉部均为淡黄色,脸颊具橘黄色圆形块斑,上体、胸、腹为青灰色,两翼外侧覆羽为白色(也有的背部及翅膀上具白色块斑),尾羽为黑灰色,中央尾羽特长。跗跖、脚为黑灰色。

  2.花色鸡尾鹦鹉体羽为青灰色,全身具黄色斑块。其它似灰色鸡尾鹦鹉。

  3.白色鸡尾鹦鹉全身体羽为白色,头具淡黄色羽冠,嘴为象牙白色。头部、脸颊、下颌至上喉部均为淡黄色,脸颊具橘黄色圆形块斑。跗跖、脚为肉粉色。

  野生的鸡尾鹦鹉栖息于草原、树林及农田中。喜小集群活动。食物主要为植物果实种子,兼食植物嫩芽。繁殖期为8-12月。筑巢于树洞或岩洞中。每窝产卵4-7枚。卵呈白色。孵化主要以雌鸟为主,孵化期为18-20天。由雌雄亲鸟共同育雏。

  鸡尾鹦鹉体格健壮,抗病力强,耐粗饲料,较容易饲养和繁殖,在一般饲养条件下很少发生死亡现象。但要注意不要断食、断水,饲料不要太单一。作为观赏鸟或驯鸟也可用鹦鹉架饲养。由于它善于攀缘,喜欢啃咬木质,鸡尾鹦鹉的饲养应使用金属笼,每对鸡尾鹦鹉的繁殖笼大小为长60厘米、宽45厘米、高40厘米,栖杠宜选用硬木或硬树枝,直径2厘米左右。食水用具应结实、稳妥,,防止被咬坏或蹬翻。巢箱可用五合板制成封闭式的巢箱,大小为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6厘米,中间最好加一块5厘米高的隔板,巢箱正面开一个6-7厘米的出入孔,内垫锯末。沙盘最好用铁皮托盘。水罐每天或隔大清洗1次,更换清洁饮水。青菜每天或隔天喂1次。沙盘每周清理1~2次,食罐、水罐及用具应每月消毒1次。春秋两季气温变化较大,要注意调节室温,预防疾病的发生。冬季注意保暖,室内温度不低于16℃。夏季温度较高,一般在30℃以上时应加强通风。饲料主要有谷子、黍子、稗子、稻谷、麻籽、葵花籽、鸡蛋小米、油菜或其它青菜等。1·粒料搭配比例谷子40%,黍子20%,稻于10%,麻籽20%,葵花子10%,把几种饲料混合均匀即可。2·鸡蛋小米在配鸡蛋小米时,应在每1千克小米中加2克食盐和4~6克多种维生素、钙粉和微量元素。幼鸟的性成熟期为8个月左右,此时即可参加繁殖。鸡尾鹦鹉一年四季均繁殖,但夏季天气最热的7~8月份,也是鹦鹉换羽的季节,应把窝巢拿掉停止繁殖。如果不把窝巢拿掉,鹦鹉会继续繁殖,由于天气闷热,孵化的蛋虽说发育得很好,但出雏率很低,会有相当部分的雏鸟憋死在蛋壳内,并使鹦鹉的换羽期推迟。这样反而不如让鹦鹉停止繁殖,待恢复体力换羽后,再挂窝巢进行繁殖,保持较高的出雏率,以提高经济效益。鸡尾鹦鹉全年可繁殖3~4窝,初产的鸟每窝可产3~4枚蛋,以后一般多为4~6枚,蛋呈白色,隔天产1枚蛋,在产第三枚蛋后,雌鸟开始孵化。等雏鸟能吃食后可分笼饲养,这时雌鸟又开始下蛋繁殖了。在种鸟繁殖、孵化期间应注意环境的安定,尽量减少外界的干扰,不要移动鸟笼,尽量不去翻动鸟巢,以免惊动亲鸟后弃巢,影响孵化和育雏。小鸟出壳后要注意室温和食、水的充足,在繁殖期应补充无机盐饲料和微量元素。冬季繁殖鸟的室温应保持在20℃以上,相对湿度45%~50%,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鸡尾鹦鹉平均寿命18年左右,最长可活20多年。鸡尾鹦鹉繁殖高峰期可达5~6年左右,以后繁殖率逐渐下降,为了对种鸟群进行提纯复壮,应不断更新种鸟。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6 22: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2.虹彩吸蜜鹦鹉的形态、生活习性和饲养管理

  





  虹彩吸蜜鹦鹉也叫小五彩鹦鹉、彩虹鹦鹉、五彩绯胸鹦鹉、红胸五彩鹦鹉、胸赤五色、青海鹦哥等。原产于印度尼西亚、帝汶和澳大利亚东部、北部等地。

  虹彩吸蜜鹦鹉体长25-30厘米,体重120-130克。嘴为橘红色,脚为蓝灰色。头顶、下颌及脸颊部为深蓝色。枕部和颈上部有紫褐色和黄绿色的环带。背部、翅膀和尾羽为绿色。胸部为红色,并具有黑色的带状块斑,腹部、两胁为暗绿色,并有红色横斑,尾下覆羽为黄色。

  野生的虹彩吸蜜鹦鹉栖息于低地森林、公园和庭院等地。成对或集群活动。活泼好动,从一个树丛飞到另一个树丛。叫声嘈杂。飞行呈直线,速度快。以树木的花、果实、种子、嫩芽,以及昆虫等为食。每年12月份开始发情、求偶,巢筑在高高的空心树干里。每窝产卵2~3枚。卵为纯白色,孵化以雌鸟为主。孵化期为25天。

  虹彩吸蜜鹦鹉饲养较为困难。它的嘴较为尖硬,喜欢啃咬,善于攀缘。饲养笼具应选用金属笼,笼具大小为长80厘米、宽40厘米、高50厘米。也可用金属栖架饲养,栖杠宜用硬木或金属杆制作,食水罐用瓷制品或金属制品为宜。要特别注意卫生,食罐、水罐每天要清洗,笼子的沙土每周更换1~2次,室内和笼具要经常消毒。冬季应注意保暖,室内温度不低于16℃。夏季温度在30℃以上,应加强通风。食物可用玉米、稻子、花生、小麻籽、葵花籽、粉料以玉米面或混合面料蒸制窝头,并供给少量的水果和蔬菜。繁殖期和冬季应增加花生、小麻籽的比例。夏季多喂些水果。可用大的树干掏一个直径14厘米的洞代替巢,巢的大小为长30厘米、宽14厘米、高14厘米,开口在巢洞的上部。在发情期,雄鸟追逐雌鸟,形影不离,依偎在栖杠上互相点头,交嘴漱食,雄鸟把吃进的食物吐出喂给雌鸟。在孵化期间,亲鸟表现很警觉,对有异常情况表现精神不安,来回跳动。因此,在繁殖期间,应有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防止惊扰,保证亲鸟顺利孵蛋。育雏期间应增喂鸡蛋黄、玉米面或混合面的窝头,并添加牡蛎粉或骨粉,以增加钙质和无机盐,使幼鸟能正常发育,以免幼鸟出现软骨病。 初生雏鸟全身裸露,为粉红色,只有稀疏的金黄色的纤毛。几天后全身长出灰白色绒羽。40日龄时,绒羽脱落,全身羽色近似成鸟。幼鸟70天左右离巢,活动、觅食。此时亲鸟继续给幼鸟喂食。可根据幼鸟体质情况和亲鸟分笼饲养,以使亲鸟继续产蛋,进行下一窝的孵蛋工作,有利于提高亲鸟的繁殖率。冬季繁殖鸟的室温应保持在20℃以上,相对湿度45%~50%为宜,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6 22:57:43 | 显示全部楼层
3.虎皮鹦鹉的形态、生活习性和饲养管理

  



虎皮鹦鹉也叫娇凤、彩凤、阿苏儿、鹦哥等。原产于澳大利亚等地。

  虎皮鹦鹉体长16~18厘米。前额、脸部黄色。颊部有紫蓝色斑点。上体密布黄色和黑色相间的细条纹。腰部、下体绿色。喉部有黑色的小斑点。尾羽绿蓝色。虹膜白色。嘴灰色。脚灰蓝色。雄鸟鼻包为淡蓝色,雌鸟为肉色。

  虎皮鹦鹉人工培育的品种很多,主要从体羽的颜色上区分,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波纹型虎皮鹦鹉国内饲养的虎皮鹦鹉基本属于这一类。体羽颜色斑纹近似原种,有蓝、黄、绿等色,上体布满黑色横纹斑。

  2.淡色型虎皮鹦鹉可分为上体黄色,腹部绿色和上体白色,腹部蓝色两个品系,翅上均有黑色斑点。

  3.玉头型虎皮鹦鹉一种头部白色,其他部位体色均为谈蓝色;另一种头部为黄色,其它部位体羽均为绿色两个品系。

  4.白化型虎皮鹦鹉全身羽毛为洁白色,眼睛为红色,称为白红眼虎皮鹦鹉。还有一种体羽为白色,全身分布有黑色的大块斑,称为云斑虎皮鹦鹉。

  5.黄化型虎皮鹦鹉全身体羽为黄色,眼睛为红色,称为黄红眼虎皮鹦鹉。

  野生的虎皮鹦鹉栖息于林缘、草地等处。结群活动。以植物种子等为食。繁殖期为6-1月。营巢于树洞中。每窝产卵4-8枚。孵化期为18天。

  虎皮鹦鹉饲养简单,管理粗放,耐粗饲料,体质强壮,不易生病,且容易繁殖。虎皮鹦鹉上嘴具钩,强壮有力,喜欢啃咬木质,故不能用竹笼,要用金属宠饲养。作为休闲观赏鸟可用小型电镀的金属笼饲养,笼内设置有栖杠、吊环,供鹦鹉玩耍。作为繁殖鸟应采用较大的方型金属笼,笼的大小为长40厘米、宽35厘米、高35厘米,笼底设有抽屉式的沙盘(托粪板),便于清理粪便。虎皮鹦鹉的巢箱为横窝,巢箱大小为长25厘米、宽14厘米、高14厘米的一个长方形小木箱,中间有隔板,分为内外两室,外室有一通向外面的圆洞,直径6厘米,外室与内室中隔板上开一个同样圆洞,直径4厘米,为鸟出入之门户。每天应更换清洁饮水,每周清理1次粪便,夏季注意不要在强光下直晒鹦鹉。冬季应注意保暖,室内温度应不低于16℃。夏季温度较高,一般在30℃以上时要加强通风。虎皮鹦鹉喜欢吃带壳的饲料,平时应以谷子、稗子、小米或鸡蛋小米为主,每天应喂点青菜,牡蛎粉或骨粉作为常备饲料(也可在笼内放一个整块的墨鱼骨任其啄取)。虎皮鹦鹉4个月龄达性成熟,开始发情、交配,可作为种鸟进行繁殖了,虎皮鹦鹉一年四季均可繁殖,一般每窝可产4~7枚蛋,蛋呈白色,每天或隔天产1枚蛋,在产第三枚蛋时雌鸟开始坐窝孵化,孵化以雌鸟为主,孵化期为18天。雌雄亲鸟共同育雏,育雏期30天左右,雌鸟在孵化期间对外界干扰较为敏感,尽量保持环境安静,以免亲鸟受惊后弃巢,影响孵化和育雏。冬季繁殖鸟的室温应保持在20℃以上,相对湿度45%~50%,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虎皮鹦鹉繁殖高峰期可达3~4年,以后繁殖率逐渐下降,为了对种鸟群进行提纯复壮,应不断更新种鸟。虎皮鹦鹉平均寿命7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6 22:58:34 | 显示全部楼层
4.牡丹鹦鹉的形态、生活习性和饲养管理

  




  牡丹鹦鹉也叫情侣鹦鹉、黑头鹦鹉、蜡嘴鹦鹉等。野生原始种计有9种,除一种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外,其余8种分布于非洲坦桑尼亚、鸟干达、埃塞俄比亚、苏丹等地。

  牡丹鹦鹉体长为16厘米左右,体重40~50克。嘴红色。虹膜黑褐色。头部颜色有红、灰、黑三种,眼周及蜡膜呈白色,颈部有赤黄色的环带,上胸橙红色,背部和翼绿色。翅覆羽及飞羽翠绿色,翼端黑色。尾短圆,呈绿色。脚为对趾型,灰色。雄鸟身体较雌鸟细长,雌鸟的体形比雄鸟大。雄鸟头小颈粗,前额较突出。雄鸟的骨盆较窄,雌鸟骨盆较宽。牡丹鹦鹉经过人工饲养,已经培育出100余个品种。

  野生的牡丹鹦鹉栖息于热带丛林及草原中,常集群生活。鸣声嘈杂,双翼鼓动迅速。但飞翔距离不远。以植物的种子、果实、嫩芽为食,尤喜食各种甜浆果。营巢于树洞、建筑物的裂缝或岩石的缝隙内。喜欢咬剥树皮、树叶,并将它撕碎后垫人巢内。每窝产卵4枚左右。双亲共同孵化18天左右出雏,两性共同哺育1个月后出巢。

  牡丹鹦鹉的饲养可选用金属笼,大小如芙蓉笼。饲料主要是稻谷、粟子、碎玉米、黍和小米以及麻籽、葵花籽、花生米等。但油脂饲料不能喂得大多,否则会引起脱羽。青绿饲料是青菜、苹果等。青菜不能缺少,供应不足会产下不受精的卵,有时还会造成啄羽现象。冬季和繁殖季节可适当增加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以提供足量的能量,但要防止得肥胖症。通常可把稗子、稻谷、粟按3:2:2的比例混合喂给,还应加喂麻籽、葵花籽、牡蛎粉、青菜和水果。做好清洁卫生,及时清理粪便,每周清洗笼子1~2次。笼底应铺细砂。饮水要清洁,经常供水浴。饲料要及时添加,供给的青菜、水果要新鲜,吃剩的青菜、水果要及时取出,同时要保证饲料不霉变。除了换羽期,牡丹鹦鹉可常年产卵。一般雌鸟一年可产卵3~5窝,每窝产6~8枚,孵化期在17~19天。在整个孵化过程中,雄鸟坚守在巢外看护并饲喂雌鸟,雌鸟只是在吃食。饮水和排粪时才出巢。雏鸟出壳后需经35~40天才离巢,离巢后仍需亲鸟饲喂2周后才能独立生活。可自制一个80厘米×60厘米×40厘米的鸟笼用于繁殖用。鸟笼需用12号的铅丝编制,网眼的直径不得超过2厘米,以防鸟钻出飞走。内放一个20厘米×16厘米×l6厘米大小的人工巢箱,箱的前面开一直径为6厘米的圆形出入口,口下设一木台,供鸟进出时蹬踏。巢箱木板要厚实些,底部留3~5个直径为0.5厘米的圆孔,以便于通气和排出多余的水。大笼成群饲养容易繁殖,高3米、长3米、宽2米的笼舍,可饲养20对。笼内多设栖木纵横交叉,供鸟攀爬栖息。用硬木制成,长20厘米、宽16厘米、高25厘米的人工巢箱,1/3处开6厘米直径的洞。洞口有小台板供进出,人工巢箱里面可分上下层,下层铺3毫米厚的干燥木屑。巢箱挂在高处,并供干草,由鸟自己衔入垫巢。也可用粗毛竹横挂,每节竹洞打一个洞供筑巢。总之,巢箱要多于饲养的对数。繁殖期间,尽量减少干扰,少惊动。饲料增加骨粉、钙粉、多种维生素和鸡蛋、苞米粉合成的粉料。雌雄鸟自由配对后,相亲相爱,互相理毛喂食,完成交配后产卵。雏鸟出巢后,双亲继续饲喂10余天即可分笼,让亲鸟继续繁殖第二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6 22: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5.葵花凤头鹦鹉的形态、生活习性和饲养管理

  



  葵花凤头鹦鹉也叫葵花鹦鹉、黄巴旦等。原产于澳大利亚北部、东部及东南部至昆士兰岛西部,新几内亚及北部、东部岛屿等地。

  葵花凤头鹦鹉体长40-50厘米。体羽主要为白色。头顶有黄色冠羽,在受到外界干扰时,冠羽便呈扇状竖立起来,就像一朵盛开的葵花,因此得名。耳覆羽、颊部、喉部、飞羽和尾羽沾有黄色。虹膜暗褐色或红褐色。嘴暗灰色。腿、脚暗灰色。

  野生的葵花凤头鹦鹉栖息于平原、沼泽等地附近树林中,喜欢结群活动,鸣声响亮,善于用脚和嘴攀在树上攀缘,经常一只脚抓住树枝站立,另一只脚将握住的食物送人嘴中,脚趾非常灵活,但不善于长距离飞行。主要以植物种子、坚果、浆果、嫩芽、嫩枝为食。繁殖期在澳大利亚南部为8月至翌年1月,在澳大利亚北部则为5-9月。筑巢于靠近水源的大树上或岩洞里,每窝产卵2-3枚,孵化期为28天,由雄鸟和雌鸟共同孵化和育雏,育雏期为70天左右。寿命一般为40年左右,也有的活到60-80年。

  葵花凤头鹦鹉的饲养应采用金属笼或金属架。作为观赏可用挂式金属架饲养,架两边设有金属的食罐、水罐。经常检查锁链牢固情况,以免鹦鹉咬坏后飞逃。成对饲养时,笼舍的容积应在1.5-2.0立方米以上。用粗木段斜放在笼壁的较高处由它们自行啃咬成巢是最合适的,为指示营巢位置,事先可在树段较高的一端凿一个凹坑。冬季室内的温度要不低于16℃,夏季温度在30℃以上时,要加强通风、换气,以达到降温的目的。饲料以葵花籽、玉米、花生米、高粱、稻子为主,每天加喂些苹果、石榴、西瓜皮、菜梗等,繁殖期间应在饲料中适量增加小麻籽和葵花籽的比例和熟鸡蛋。苹果和蔬菜切成方块和小段喂给,喂前应用水洗净,吃剩下的饲料每天取出,以免饲料变质。在人工饲养下采用木板钉制巢箱时,每年4-8月为繁殖,巢箱最好以大树干掏一个直径20厘米的洞代替巢箱,巢的大小为长40厘米、宽25厘米、高25厘米。在巢的边角和巢洞边要钉上铁皮以防它们将巢箱啃坏。巢内提供不少于3厘米厚的刨花或粗木屑。在种鸟繁殖、孵化期间应注意环境的安定,尽量减少外界的干扰,避免惊吓。以免惊动亲鸟后弃巢,影响孵化和育雏。在繁殖期应加喂牡蛎粉或骨粉无机盐等,每天提供少量饼干(或烤面包片),育雏期间应每天加喂煮熟的鸡蛋。冬季繁殖期室内的温度应保持在20℃以上,相对湿度在45%~50%为宜,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饮水要时常更换以保持清洁。葵花凤头鹦鹉葵花凤头鹦鹉喜爱沙浴,笼中角落要设一个沙土堆。葵花凤头鹦鹉单只架养时如果不经常和它交流,会因不良的情绪反应而啄拔自身的羽毛。营养不良,尤其是长期喂给单纯的稻谷和玉米粒时也会导致羽毛的代谢性脱落,及时补充核桃、花生等含脂饲料可改善这种症状。当羽毛丰满时可耐受很低的环境温度,如果鸟正处在繁育期或者体羽稀疏状态时,一定要注意保温,否则容易造成损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6 23: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6.绿鹦嘴鹎的形态、生活习性和饲养管理有什么特点?

  



  绿鹦嘴鹎也叫蓝头公、绿孬、黄瓜鸟、青冠等。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雀形目、鹎科、鹦嘴鹎属。分布于我国甘肃东南部、四川、云南、陕西南部、河南南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和台湾等地,以及越南北部。

  绿鹦嘴鹎体长17-21厘米,体重35-50克。嘴形短,和鹦鹉相似。额的基部有一个白斑。头顶黑色,略杂以灰白色。通体大部分为绿色,腹部鲜黄色。颊和耳羽黑色,颊的下侧和耳羽后缘杂以白色细纹。喉部烟黑色,围以半环状的白领,止于耳后。虹膜灰褐色或红褐色。嘴灰黄色。脚褐色。

  绿鹦嘴鹎栖息于平原和山地的树木和草、灌丛中,尤其是在近溪涧的树丛间。大多结群活动觅食。鸣声颤动婉转,而富于音韵,有如笛声。以杂草种子、野果、桑堪及花芽、叶芽等为食,也吃象甲、金龟甲、地守瓜等各类昆虫及虫卵等。繁殖期为5~6月。筑巢于灌丛枝杈上。每窝产卵3~4枚。

  绿鹦嘴鹎饲养比较容易。单笼饲养一般选择幼鸟,而且要选择雄鸟,养在画眉的亮笼中。饲料以炒蛋米或蒸蛋小米为主,辅以肉浆、苞米粉拌和料。夏季用绿豆粉拌肉糜,可以起到清热作用。另加青菜、卷心菜或水果类,隔天喂少量昆虫。夏季每天供水浴,春秋季隔天进行,冬天每周一次。大笼饲养也可以,2.5米高、3米长、2米宽的大笼中可饲养20只左右,多设栖架和轻巧的浪木,以增加运动量。笼内设水盆,要每天清洁换水。冬季在气温0℃以下时,应室内保暖过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26 23:4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27 09:5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学习中。想养鹦鹉,又怕它们吵到邻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27 13:2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27 14: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