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3-30 17: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此贴我进行如下两点说明:
1 此贴是对 “野外环境”下的红点颏有关“弹脸”或换婚羽的探索性讨论。
"样本数量太少,不足以有效推测总体"。这只是个小概率事件。
可以小见大不可以偏概全。
有的红点颏在野外“弹脸”,从现有资料来看数量很少。那里共有 43只公鸟的图片,通过反复对比只有这5只有“弹脸”迹象,时间分布在3月中旬到4月中旬。
如果把这较少数量的局部现象认为是所有红点颏的全部现象,那就是“以偏概全”,把问题扩大化。
2 对于靛颏从野外生活改为笼养,应在尊重红点颏自然的生活习性和饮食习惯的客观规律基础之上改变。既不闭门造车也不完全照搬。
在野外红点颏以捕食活虫为主,如果笼养环境下以喂食活虫为主就是完全照搬,也不切合实际。因此需要寻找即经济又实用的饲料。常见于绿豆,鸡蛋。那么喂食绿豆和鸡蛋是闭门造车吗?这需要通过反复去实践。
笼养红点颏在前人和今人的不断努力和实践下已经有了一套完整而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正如版主所言:“笼养2年以上的红,已经适应了笼中的生活。正常饲养,一年中春季上性大叫,夏秋季节落性换毛。没有弹脸这样的程序。”
可是,百人养百鸟。每个人的脾气秉性不同,养出来的靛颏也各异,加上靛颏的个体差异,所以红点颏在野外环境的个体差异,就会在笼养环境下被无限放大。
当活虫喂食量掌握不当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弹脸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之一。
出现弹脸我们如何补救?有没有客观规律可以遵循?
如果发现有一部分红点颏在野外环境下有“弹脸”现象,哪怕是非常少的数量,那么对于我们笼养的红点颏出现弹脸问题是否有帮助呢?
所以就得用局部真理来指导我们应该怎么去应对红点颏的弹脸问题。
这就是本帖的现实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