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青铜器,一般能够流传下来的都是国宝级的,今天海外寻宝网跟大家讲述下绝世双鼎-大孟鼎和大克鼎,这是至今还在我们故宫博物院存放的青铜器中的至尊级别宝物。
大盂鼎系西周康王时代奴隶主贵族为颂扬康王、祭祀祖先而造的大鼎,距今已3000年,是迄今出土的形制最大的西周青铜器。鼎高101.5厘米;口沿下饰兽面纹一周,三足上部各饰一兽面,纹饰极为精美。鼎内腹壁铸有铭文19行、29l字,记载着周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1003年)对大贵族盂的训诰和命令,铭文内容真实地反映了西周奴隶社会的状况。
大克鼎为周孝王时铸造,距今2800多年。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出土于陕西扶风,鼎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是已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中的第二大器。大克鼎是大贵族膳夫克祭祀其祖父师华父的重器,铭文内容真实地反映了西周奴隶制社会由盛而衰的历史。
说到这两个青铜器中的重宝,不得不提一下潘祖荫,他和这两个青铜器宝鼎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潘祖荫(1830-1890年),字伯寅,号郑盦,清代吴县人。为历任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高官的状元宰辅潘世恩之孙。历任侍读学士、工部尚书、军机大臣等。好金石;图书金石收藏甲于吴中,闻名南北。著有《滂喜民斋丛书》、《攀古楼彝器款识》等。
当国之重宝大孟鼎出土之后,首先被岐山豪绅宋金鉴占有,道光三十年宋金鉴出银3000两把大盂鼎赎买到手,其后代又以700两纹银将该鼎出让给左宗棠的幕僚袁保恒。几年后,因官场倾轧,有人上疏检举左宗棠“居功自傲,图谋不轨”,时任工部尚书的潘祖荫上疏力救,他向咸丰帝上奏说道:“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
大孟鼎
潘祖荫的这两句话,让左宗棠的名字几乎一夜传遍全国。当时左宗棠正做新任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幕僚,也就是个帮忙的师爷。由于潘祖荫的搭救,左宗棠得以幸免。为报救命之恩,左宗棠以心爱之物大盂鼎慷慨相赠。
而大克鼎出土后的第一主人是潘祖荫的门长柯劭,稍加协商便归了潘祖荫。同时拥有举世双绝,使潘祖荫大喜过望,他为此专门镌刻了“宝藏第一”的印章。自二鼎安身潘家后,慕名求见者门庭若市,凯觎者亦不乏其人。但潘祖荫始终不受威胁利诱,坚持珍藏二鼎。潘病故后,其弟潘祖年将二鼎运回故乡苏州,作为传家之宝谨慎守护。
大克鼎
后来到了1937年抗战爆发的时候,苏州沦陷了,这两个鼎危如累卵,日军曾多次进潘宅搜查这两件国宝,但是幸运的是这两个宝鼎都度过了劫难。
后来,潘的后人把这两个宝鼎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再后来这两个鼎分别存放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
本文章转载由古董收藏、古董鉴定、海外拍卖、古董拍卖的寻宝网http://www.coauction.cn/news/2_2058.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