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p><p /><p> 西人有言:闲情乃文化之母。在中国辽阔的地域中,把闲情文化演绎到极致的,恐非京城莫属,于是,咱皇城脚下的人,也理所当然地成了“闲情文化航母”的领军人物。因为有闲情要供养,不少老北京把生活打磨成了“慢悠悠的时光”。这样的生活里没有微博要打理,也没有什么“驴友”要交往,早晨一觉醒来,最惬意的事情大概就是和笼中的小鸟互道个“早安”了。</p><p> 在那些很讲究的京城人眼里,鸟的身价何其高,“过去进宫里,唯一不用给皇上下跪请安的,就是鸟了。”</p><p> 因爱养鸟,也让一些人迷上了旧时的鸟笼子和鸟食罐。北京人好收藏鸟食罐,这在“两岸三地”都是出了名的。有痴迷者,只要嗅得“有货”的信息,能放下手里的一切俗务,开上车就捕货去了。</p><p /><p> 鸟食罐之小学问</p><p> 原来以为只有成套的中式家具可以被称为“堂”,现在知道,行家对成套的鸟食罐也用此称谓。一堂鸟食罐,可以含有数个罐和一个抹儿——圆形缩口的罐是用来盛水的,平口的抹儿是用来给鸟喂食的。养黄雀、红子之类的小鸟,以四罐一抹儿为一堂。老北京喜爱的靛颏(一种只在湿地才可见到的水鸟),用的是两个罐一个抹儿,或一个罐一个抹儿。</p><p> 鸟食罐的存在历史说起来挺长,宋代即有之。据说,坊间有藏家拥有数百堂古代鸟食罐,品类齐全,囊括各个历史时期,山水人物,瑞兽花鸟,无不入画。小小一个“鸟具”却浓缩了无限的文化内涵,凝聚了先人的智慧和手艺,想来真是不可思议。</p><p> 过去的鸟食罐多为瓷制。清末嘉道年间,精品最盛。虽然市面上也有其他材料的旧鸟食罐,但好的还是瓷的多,青花、粉彩、浅绛彩、斗彩、矾红,一应俱全,不少精品罐无论是从瓷胎还是发色,都体现了高超的手工艺水准,画工精湛,极具神韵。在刘掌柜看来,如鼻烟壶一样,鸟食罐已不是简单的“鸟具”,而是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品。</p><p> </p><p> 前人成尘物弥珍</p><p> 好的鸟食罐身价究竟有多高?据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京城有位老爷子,手里有一堂“胭脂水儿”(老北京语,形容娇艳欲滴的桃红色)鸟食罐。这四罐一抹儿的爱物吸引了不少玩儿家。有人出价30万要买下老爷子这宝贝,都没能如愿。其子有话:“只要老爷子活着,就不能下车(意即卖掉)!”</p><p> 1985年开始,北京城里的几处鸟市,西直门、官园,再后来,阜成门的鸟市等。三教九流的人都能遇见,感觉挺有意思。</p><p> 鸟市里也卖老的鸟食罐,看见大人们买那些可爱的鸟食罐,看着心里也痒痒。1985年,买一只好的鸟食罐需要100多块钱,对于一个工薪阶层来说,这不是小数目,所以喜欢归喜欢,想领回家一只不太容易。。</p><p> </p><p> 几番古意几多情</p><p> 有一堂青花罐,上面的寿字在外行人眼里,貌似写的很不合规矩,这位行家眼里,这长方形的寿字却颇有一种古拙的美。按传统习俗,“寿”字宜写长,取“长寿”之意;还有一只十分精巧的寿桃形矾红小罐,绘有数条鲜艳的金鱼。据介绍,这红艳艳的金鱼寓意“金玉满堂”;一只青花复叶牡丹罐,因其形如木锤而被称为“鲁班锤儿”;细观那款荷花缸墨彩山水人物,大气圆润,器形宛如过去老北京院子里用来养荷花的大缸。那上面淡淡的墨彩,笔触柔密如毫发,令观者不由赞叹!</p><p>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