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650|回复: 7

喜欢饲养繁殖蟋蟀的朋友进来学习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7 00: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选种配对
人工繁殖蟋蟀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体大、善斗的上品蟋蟀,所以挑选留种的雌、雄蟋蟀很重要。
挑选雄虫的要求应该都是将军虫,一般避免用斗败的蟋蟀留种。
选择雌性三尾应体大,产的卵也大,以后孵出的幼体个头也大。三尾在早秋季节就要收养,此时三尾刚刚羽化,在野外交配次数不多,有些还是原雌。如果在中晚秋捕捉,三尾在野外已交配多次,大腹便便,腹内的种气已经混杂,不能达到培育良种的要求。早秋捕得型大的三尾,也要精选出头大、脸长、斗丝贯顶、项宽、体型丰厚、翅长、六爪白净、肉身细洁、色不浑的,以供育种之用。
留好了理想的雌雄良种,配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配对的雌雄蟋蟀最好选用同色虫。如头色、斗丝的颜色及虫体颜色等要相同或相似,这样孵化出来的后代颜色比较纯,便于精选定色。②配种的雄蟋蟀一定要养到可以出斗前后,最好在秋分节后进行正式配种,此时的蟋蟀是健壮时期。配种后所产的卵得到的后代也最强壮,种也纯。③雌雄蟋蟀配种(结铃)最好3~5次,这样可以确保产出的卵完全受精。
二、产卵保存
结铃后的三尾,一定要找个地方产卵。因此结铃前必须先准备好产卵的工具。取一只30厘米左右的瓦盆,洗净后在日光下曝晒消毒;取黄砂适量洗净,在炉上炒干消毒;取园土适量,搅碎晒干;砂、土按1: 5加水适量拌和,以下见干土为宜,不能过湿。铺入瓦盆约7~8厘米厚。将要产卵的三尾养人,它便会在土中产卵。也可用吸水性好的卫生纸或餐巾纸卷成直径似二硬币一样粗的纸条,围成盆的四周滴水使纸湿透。这样三尾也会在纸卷内产卵。一头雌蟋雌一生中产卵约200粒, 孵出的若虫中雄性的约占三分之一,其余都是雌性。而若虫要养到四龄以上才能辨出雌雄,这给人工孵化饲养蟋蟀加大了工作量。把三尾产出的卵轻轻取出,用放大镜细心观察,可以发现卵的形状略有不同。一种卵的形状两头比较尖,而且数量不多;另一种卵两头比较圆,比前一种卵略短略粗,数量远比两头略尖的卵为多。实践证明两头尖的卵多数是雄虫,而两头略尖的短、略粗的卵是雌虫。在孵育前将卵从土中挑出,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不管是选雌性卵还是雄性卵,一定要选卵粒饱满,色泽匀均,卵粒大,长约在2毫米以上,在自然环境中,一般在5 月中下旬或6月初,若虫便破壳而出。但是人工收集的虫卵放置在室内,比室外温度要高,所以卵的孵化时间要比室外略有提前。如果不想使卵过早孵化,可以将盛卵的容器搬到室外,放置在阴凉潮湿的地方,使卵和自然环境温度保持一致,若虫出土的时间就不会提前了。但是要注意,有卵的土质要保持一定的温度,不能让土太干,否则卵易死亡。当然土也不能过湿,以湿而不渗水为佳。
三、孵化饲养
孵化前,将卵按要求挑选出,放置在容器内。容器底部应有泥土。虫卵放入后,再用一层薄土覆盖(土必须碾碎晒干,然后洒少许水)。隔3~5日,应该用水稍稍浇洒一次,使泥土保持一定湿度,可保证虫卵的顺利孵化。浇洒的水应该用清洁的河水或雨水。如果用自来水,必须放置多日再用。
1、孵化温度
蟋蟀的卵在温度25℃~30℃时开始发育孵化。越冬卵到四五月份,温度便达到25℃~30℃。从卵孵化为若虫,一般约需20~25天。在保持一定湿度的前提下,只要给予适合孵化的相应温度,若虫便破卵而出。所以在人工繁殖时,只要创造虫卵孵化的条件,虫卵几乎在任何季节孵化。
2、养殖场地
若虫孵出后,应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这对若虫的生长发育很重要。所以在若虫孵化出壳前数日,就要选择一个理想的人工养殖场,并着手做准备工作。养殖场的土质一定要好,其一是土质疏松肥沃;其二是没有被有害物质污染过。养殖场地要高爽,排水性好,不易积水,养殖场的四周环境要好,没有化工厂,特别是没有排放废气和含有害物质污水的工厂。选择好场地后,最好翻地一二次,达到松土除害虫的目的。然后添一些有机肥料和青饲料,使土质肥沃且富含腐植质。然后种上一些不含异味的瓜、豆、麻类的植物,使阳光不能直接射在养殖场的地面上(这里要注意养殖场决不能选择太阳晒不到的蔽荫处)。在这样生长发育的理想场所。如果在场地再放进一些房顶用的陈旧小瓦片、砖块,这样若虫有了更多的藏身栖息之地。一方面更进一步提供了蟋蟀生活的良好环境,同时也可以提高放养的密度。
3、若虫饲养
若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须定时投放人工配制的饲料。人工饲料的加工是用当年的新籼米,不淘洗,磨碎,加入适量熟黄豆粉( 约是米粉的五分之一),再掺入一些富含钙磷的骨粉、血粉、肝粉、鱼粉等, 充分拌匀,放入容器保存,以后拌水煮熟投喂。也可捕捉蝗虫、蚱蜢之类的小昆虫杀死烘干,磨碎以后拌入蔬菜瓜果之类含维生素、纤维素丰富的食物。豆类植物不可生食,其他植物应该生喂,以保证植物的原有营养成份不受损失。
喂养应该采用定点的方法,便于每天清扫,但是要多放几个点, 喂食可以一天二次,早上和晚上各一次,其中以晚上一次最为重要。蟋蟀畏光,属夜行昆虫,一般白天大多躲藏在洞穴中,到了夜晚再出来活动觅食。在养殖时,发现若虫很喜欢吃米虫、豆虫之类的小生物,可以经常投喂一些。
蟋蟀若虫处在生长发育的阶段,营养过于丰富虽然会使虫体发胖,但头项部位也会随蜕皮而放大。所以若虫阶段可以不考虑控制食量。但是不控制食量并不是认为就可以大量投喂脂肪蛋白质含量都比较高的食物了。蟋蟀在若虫时期,体内会分泌出保幼激素。保幼激素分泌的多少,直接决定若虫期的长短。
虽然蟋蟀的食性很杂,但是在野生环境里主要还是以素食为主,过多地投喂荤食,有可能会打乱蟋蟀若虫体内保幼激素的分泌,从而使蟋蟀的若虫期缩短,提早蜕化成虫。
四、室内人工繁殖
如果没有理想的室外养殖场地,室内也可以人工繁育蟋蟀。在室内繁育蟋蟀,可用口径25~30厘米的瓦盆,内放培育土约5厘米厚。 培育土配制:选土质良好肥沃的园土,在阳光下晒干消毒,加入一半蚯蚓粪土,用冷开水或清河水拌匀到不见干土,但也不能太湿,土表覆盖5~6片薄的小瓦片,可让若虫藏入其中,以防换食时受惊。瓦片最好用陈年的旧瓦片,并用开水煮沸数分钟。刚孵出的若虫,每盆约饲养20只,盆口蒙上纱布,再盖上厚纸盖,可防止若虫逃跑。若虫长到约5毫米时, 每盆养若虫10只。若虫长到近10毫米时,要分开单独饲养,用口径10厘米的瓦盆,也要铺上培育土和小瓦片,直到羽化成成虫。喂食要比室外养殖场细心周到,一二龄若虫可不用喂水,喂食以米粥加入其他营养品为主,经常投些青饲料。每日傍晚喂食,并清扫食床(放食物的地主)。每日注意吃食情况,如发现食量减退,要找原因,设法改变食谱,喂食一定要多样化。三龄以上若虫可适量喂些水,方法是在2 分硬币上滴一滴清水。若虫大了可用水盂喂水。
室内繁育蟋率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室内要通风,没有各种异味,如,油烟味、香烟味、蚊香味等。②不能让盆内的土太干,盆内盆外常喷水,特别是盆外更要多喷几次。③不能用自来水和矿化水,最好用郊区清池塘水或清河水。有了室内繁育斗蟋的条件,只要将蟋蟀产的卵放在约30℃的环境下保持一定湿度,最多经过45~50天,若虫便可破壳而出。当然卵离产出时间越长,孵化所需的时间就越短。只要培育适当,在寒冷的冬天也可聆听蟋蟀的鸣叫,观赏蟋蟀的打斗。
 楼主| 发表于 2005-1-27 00: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饲养繁殖蟋蟀的朋友进来学习吧!

照书原方不动抄下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7 00: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饲养繁殖蟋蟀的朋友进来学习吧!

每年秋末,各种蝗虫进入老熟期准备产卵越冬。产卵时选择适宜的土壤和场所,用腹部末端坚硬的产卵器接触地面,腹部下弯,后腿支起,从生殖器官中排出液体,湿润土壤,同时生殖器用劲往下钻动,大约经过1小时后,就能挖出一个3厘米多深的洞来,这时把卵粒依次产下来,蝗虫在产卵时,还随卵粒排出些泡沫状的胶液,把所有的卵粒包严,最后形成一个与洞深相仿,不怕水浸霜冻的保险胶袋。卵产完后,还要作一番细致的安排:用后足刨土,把洞口填平,再用前足踏实。这样,胶袋里的100多个小生命就在这“育婴室”般的暖房中度过寒冷的冬天。

  雌性蝈蝈的产卵管像马刀;蟋蟀的产卵管像倒拖着的长矛。它们的产卵器官虽有不同,但都是用这些“利器”把地面钻出个洞来,再把卵粒竖立着产下来。因为一个小洞只有能容纳一粒卵的体积,所以它们产完一粒卵后要再钻洞再产。这样,它们的卵粒在土壤里是分散开的,细密的土壤便构成了天然卵袋。

  蚜虫在越冬前,把大量具有坚硬卵壁的卵产在寄主的根茎上、枝杈间的向阳面及缝隙处,即使严冬也不会把它们卵全部冻死。蚜虫就是凭借着这样惊人的繁殖能力和复杂多变的生殖方式越过严冬。

  同是同翅目中的蝉和大青叶蝉,也都是把卵产在树木枝条上过冬的。两者在产卵时的不同点是:蝉有一根长矛头状的锥形产卵管,在产卵时能划破树皮并把卵粒输送到木质部中,而大青叶蝉的产卵器却像一把锯子,在产卵时能将树皮锯开一条月牙形的小缝,把卵成排的产在树皮内。

  半翅目中的盲蝽象是把卵巧妙地产在植物组织内,借助植物的皮和茎的保护使卵粒过冬。它们的产卵方法都是在选择好产卵的寄主和部位后,先用刺吸式的口器在适当部位刺出洞来,然后才把产卵管举起,插入洞中,产下一粒卵后将产卵管拔出,再重复着前面的动作,产下第二粒、第三粒……有时在同一块植物茎皮中可连续产下几十粒卵。盲蝽象把卵产在植物组织里,它们是怎样使卵接触空气且保持活力呢?明年孵化出来的后代又是怎样从卵壳中钻出来呢?原来,成虫产卵时就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已经在卵的向外一端,留下了一个像是天窗样的盖子,来年幼小的虫子从卵里孵化后,只要用头顶开那扇特制的天窗便钻了出来。昆虫这些天然本领,就是精工巧匠也能以设想的。

  鳞翅目上的蛾子,没有特殊的产卵器官,产卵器只是腹部末端的几节的拉长,困此,只能把过冬卵明摆浮搁,成堆或成块地产在树木枝干或其他物体上。为了能使卵块过冬,它们在产越冬卵时,除了增加卵壳的厚度外,还能把腹部末端的绒毛脱下来,粘贴在卵块外,好像给卵盖上一层厚厚的毛毯,这样不但可阻止卵粒将来孵化时所需湿度的散失,也可保护卵安全过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7 07: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饲养繁殖蟋蟀的朋友进来学习吧!

辛苦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8 14: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饲养繁殖蟋蟀的朋友进来学习吧!

直接去蟋蟀网转过来就可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8 15:5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30 09:4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饲养繁殖蟋蟀的朋友进来学习吧!

转抄也很辛苦,方便大家增加乐趣和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6 21: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