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翁戎螺属软体动物腹足纲,外形呈钝圆锥形;红黄色;在口的边缘有一个裂缺;这是翁戎螺最显著的特征,体壁薄极轻,与其他贝壳不同的是外唇上有一道天然的缺裂,所以又叫它裂缝螺,在世界上因它及其稀罕而珍贵。它是腹足纲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它们大约出现在距今5亿年前。很长时间内没有人发现活体的翁戎螺,只发现化石的种类。故很多人猜想这个种类可能绝灭了,甚至有的地质学家说在几百万年前就绝灭了。出乎意料,在1856年有2位生物学家在西印度洋群岛发现了一种活体翁戎螺,叫姬翁戎螺,消息公布后,翁戎螺绝灭的猜想破灭了,原来翁戎螺的生活环境改变了,从原来的浅海转移到深海中去了。同时翁戎螺的发现,引起了爱螺者的注意。相继在1861年,在同样的海域又发现了阿氏翁戎螺。1877年,在日本发现了贝市氏翁戎螺,1879年在印度海地发现了龙宫翁戎螺,1899年有人发表文章说在日本相模湾发现了高腰翁戎螺。总之在19世纪发现了5种翁戎螺。因此,翁戎螺成为贝壳收藏家们梦寐以求的稀世珍品。
进入到20世纪,更多的翁戎螺一个接一个地被发现。1903年发表了日本产的红氏翁戎螺,1931年南美的水产调查船在南非发现了一种薄壳的翁戎螺———非洲翁戎螺。1953年发现了寺町翁戎螺。在西印度群岛及中美洲方面,在1963年到1967年间又发现5种翁戎螺,1968年发现了大西洋翁戎螺,1969年发现了高贵翁戎螺。截止到1970年前,世界范围总共发现了15种翁戎螺。
最值得一提的是龙宫翁戎螺。它是翁戎螺中体型最大、脐孔最深、缺裂最长的一种,外壳呈红黄火焰般的色彩,贝壳钝圆锥形,高约15厘米,直径约20厘米。造型如同一座美丽的宫殿,因此得美名。在1879年发现后被保存在荷兰鹿特丹市的自然博物馆,以后经过了整整半个世纪没有人发现第二个,因此把这个称为世界上独一无二最稀罕、最珍贵的贝壳。直到1936年,在日本海捕获一个幼体,1937年又在菲律宾群岛捕获一个,但是这两个都被日本人带走,而毁于战火之中,龙宫翁戎螺梦幻般地出现而又消失,得到龙宫翁戎螺真是难于上青天!
1968年11月下旬,在我国的南海东北部北纬22°0′-22°10′,东经117°10′-117°20′发现了世界上的第四只,消息一经传出震惊了世界。一位日本贝商最后以一万美元的价格买下,转手给了日本的一家水族馆,创下了贝壳售价的最高记录。据书载现在已经捕获到300多只,但是价格仍居高不下。故翁戎螺又有百万富翁螺之称。
翁戎螺的学术价值极高,因为至今保持着软体动物的许多最原始特征,例如,身体保持左右两侧对称,它的心脏、肾、神经、齿舌、边鳃等。另外它的口盖角质,圆形。其上有螺旋纹。雌雄异体,体外受精。这些特征对于研究软体动物的进化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材料,故有活化石之称。
在我国的台湾是翁戎螺的主要产地,不仅有现生的种类还有化石种类。在1973年、1975年,分别在台北县和南投县采集到4枚化石,分别为4个种,谢广和翁戎螺、南投翁戎螺、潘常武翁戎螺和秀英翁戎螺。化石发现在距今4000万年前地层中,翁戎螺不愧是稀世之宝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