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龍的原生地環境
在此大略介紹過背金龍產地的環境:其孕育出色彩豐富閃亮迷人過背金龍的水系流經錫礦含量豐富的山脈,混著熱帶雨林的黑水,使得河水看起來十分的混濁,呈現奶茶般的顏色,也因此河水中的礦物質含量遠超過印尼的紅龍產地--卡普亞斯河的水。再者紅龍棲息的地域是水流平緩的湖泊,不同於過背金龍棲息的水流較急,也因此過背金龍有著和紅龍截然不同的性格與表現,一般而言,金龍類的各鰭較紅龍來的粗硬,也因此各鰭容易斷裂,尤其是過背金龍還有著敏感的個性,於是乎在幼龍飼育時期,經常在換缸或搬運\的過程中,發生龍魚最特殊的自切現象,也就是臀鰭、尾鰭從根部自行切斷;或者因環境的變化受到驚嚇,輕則沈底不動,重則在缸內四處亂竄有如驚弓之鳥,因而掉鱗、破皮、嘴腫、鰭骨折斷而讓主人心疼不已,但又無可奈何,所以在飼育管理上要特別注意。
金龍的種類辨識
金龍類的亞洲龍魚基本上可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原產地為馬來西亞的過背金龍(Cross Back Golden或稱為Malayan Bonytongue),另一種則是原產地在印尼蘇門達臘的紅尾金(Red Tail Golden)。
這兩種亞洲龍魚外觀上最大的差異在於鱗片亮鱗的高度,過背金龍隨著魚齡的增長,其亮鱗的高度可達背部第六排鱗片,也就是說會越過背部形成一道完整閃亮金邊的背鱗;而紅尾金成魚時,亮鱗的高度只到第五排的一半左右;其次的不同處則在於金質亮度的不同,一般而言,過背金龍有著閃亮耀眼如黃金般的金屬色澤,而紅尾金的金屬色澤較偏向銅金色,不若過背金龍黃金般的金亮,尤其是鰓蓋上的金黃印記更為明顯;最後是價格上的差異也頗大。
挑選優質金龍
一般而言,不論是過背金或是紅尾金,在幼魚不超過15公分大小時,即使是有經驗的老手也很難分辨其中的不同,等到超過20公分以上才會有較明顯的差異出現,因此在購買時要特別的注意。
金龍依底色的不同基本上可以再分為兩大類,一為金底,從淡金色到濃金色都有,依照每一隻個體的表現而有所差異,另一類則為藍底型,其色調包括綠、青、藍、紫,所以若配合上底和框的色調,金龍的顏色可以說是變化無窮,而這也正是令人玩味之處。
如同紅龍一樣,如何培育出一隻形質俱優令人稱羨的金龍,往往成為飼育者最重要的課題;大體而言,金龍的體態往往不若紅龍般優美修長,頭型較圓潤,而各鰭的長度也明顯的短小,甚至鬚角也較紅龍類的粗短,尤其過背金更為明顯,雖然體態不如紅尾金、紅龍來得討喜,但其圓潤厚實的體型卻更能突顯出其穩重尊貴的氣息,體態固然重要,但飼育者應將重點擺在巨大富變化的鱗片上,以及整體散發出特殊金屬光澤的表現度,因為這是玩家及養殖業者一致公認一隻好的過背金龍需具備最重要的條件之一。
當然要培育出一隻絕品的過背金龍,其首要的條件為品種的挑選;血統的好壞在其後的整體表現上佔了百分之七十的絕大比例,也因此讓很多消費者在購買時大傷腦筋。
飼育環境與餌料選擇
由於體質的影響,使得過背金龍特別偏食,往往只吃昆蟲類的食物,長久下來難免會有營養不均衡的情況發生,使得發育遲緩不易長大,而甲殼類(蝦子)等紅色揚色性的餌料建議盡量少餵,以確保過背金龍體色自然明亮,因此在餌料的選擇上最好能多樣豐富。此外,四周環境、光照、水質也和紅龍大不相同。長時間的光照有助於紅龍的顯色,相反的,過背金龍較不需要太長及太強的光照,過長的光照會讓過背金龍的背部暗沈發黑,且金黃的色度會變濃,顯得不夠明亮,金屬光澤感容易消失;水質則保持潔淨透明,不能過酸、過軟;而魚缸周圍的環境宜為淺\色,最好能四周透光有別於紅龍的暗色系環境。以上的作法都是為了能凸顯過背金自然而富金屬光澤的體色,平時的照明也以太陽燈管較好。
最後,飼主最關心的事情,莫過於到底過背金龍何時會過背,因為亮鱗不會過背的金龍就不是過背金龍了,關於這點,依筆者的經驗和觀察,過背金龍過背的速度依個體表現而有很大的差異,如超級白金過背在15公分時就完全過背了,但也有些過背金龍到了七、八年後才過背,甚至過得不完全,不過在成長到40公分後,第六排的鱗片就會在下緣發亮出金邊,通常在靠近背鰭的鱗片會先出金邊,快則在經過一、兩年的細心調教之後就會完全過背,所以能夠培育出一隻出色的過背金龍大約需要3~5年的時間,這是何其不易,但也是何等驕傲的事。不論是金底、藍底,粗框還是細框,看著閃亮耀眼的龍魚在缸中優游自在的模樣,心中那份滿足感與成就感絕非言語文字所能表達,也希望各位飼主能夠培育出心目中最頂級的過背神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