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1-14 18:58: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野外拍摄:“野拍”最注重的是照片的写实性和画面的整体效果,所以对照片的精度要求不是特别高。主要分为昼拍和夜拍。
1夜拍:准备工作:相机充好电,最好带上备用电池;手电或头灯也要带上备用电池;如果打算长时间定位拍摄可以带上三角架;少量驱蚊剂,太多就连想拍的虫一起驱了。
拍摄;因为许多虫子都是在夜晚活动的且十分活跃,所以不管大小品种均使用微距加强制闪光,曝光补偿1.7~2.0。在寻找虫子的过程中尽量的轻,如果手电的光亮是可以调整的最好用较弱的光寻找虫,找到拍摄对象后不一定要用手电直照虫,只要够相继对焦就可以了,这样拍出的效果不但能看清虫子,也能看清旁边的黑夜。
2昼拍:一般选择晴天或比较凉爽的天出去。
准备工作:相机充好电,最好带上备用电池;捕虫网;充足的水
和解暑药,身体第一嘛。
拍摄时对于不同情况方法有所差别。首先是根据大小来分,这样会使清晰度更高;我个人以蛐蛐的身长为分界线;比如油葫芦,中型与大型螽斯,拍摄这些虫时用微距,若虫子已经察觉到你最好打开闪光,但是如果没被发现,就不要闪光,这样的画面效果最好必要时要使用三角架。曝光补偿:0.0,如果太阳光较强也可以调整在0~-1.0之间。对于拍摄体长小于等于蛐蛐的虫子,最好打开闪光,因为这些虫大多善跳;但是如果你有较高的控虫能力或没有被发现,也可以尝试使用超微距,这样的照片可以十分精细,但一定要使用三角架或靠在固定物上防止抖动。
对于一些小型虫比如金铃子,此类虫一但逃跑很难再找到,所以最好是先捕捉再拍摄,实在不想抓了再拍;拍摄方法:使用微距尽量在最近距离对焦,曝光补偿0.0~1.0。
拍摄伪装型:此类昆虫在受到惊扰时首先选择的不是逃跑,而是不动伪装,但一些有保护色的小型草螽在受到惊扰时会闪躲到所攀附的植物背面,所以拍摄时可以用微距且不闪光,若虫还不拍就可以用超微距,但要注意防止抖动。
拍摄善飞善跳型:这些虫大多警觉度非常高,一有风吹草动马上跳走或飞走。比如:悦鸣草螽,蜻蜓,蝗虫等。在拍摄蜻蜓时可以“守株待虫”,蜻蜓大多有领地意识,即使飞走还会回来再落到原来的那根草上,可以慢慢缩小自己与虫的距离,拍摄方法与按大小分时一样;也可以用“高速连拍”加微距加强制闪光,曝光补偿0.0左右,这样拍出的画面效果可能一般……还有一种不是很人道的方法,但是非常实用,那就是用捕虫网将虫抓住,然后在不伤害虫的情况下消耗虫的体力,然后放在合适拍摄的位置,使用微距尽量在最短距离内对焦,最好不闪光,曝光补偿:0.0~0.7。其实我个人一般不会野拍一般是现抓回来再拍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