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石之王寿山田黄石
印石之王——寿山田黄石是寿山石系中的瑰宝,素有“万石之王”的尊号。其色泽温润可爱,肌理细密,自明清以来就被印人视为“印石之王”。数百年来田黄石极受藏家至爱,正如俗语所说:“黄金易得,田黄难就”。
寿山地处福建省福州市北部山区,乡间有一条约1千多米长,宽20多米的山溪。这一小小的山溪流域便是赫赫有名的田黄石的出产地。田黄石是脱离石脉而独立成块、长期埋于沙土之中、无根而璞、无脉可寻的石材。
田黄石按出产地段分为上坂、中坂、下坂三类。上坂是靠溪水上游地段,由于上游的水质好,出产的田黄石犹似玻璃一样的光泽明亮,透明度很高,通透晶莹,颜色以略显微黄的白色调为主。中坂产于溪流的中游地段,其石材大多标准而规范,而且石质洁净湿润,色泽浓重,石中的萝卜纹理清晰。下坂因处坑尾一带,缺乏水流冲润,故石质透明度较差,多为桐油色、暗赭色,纹理较粗。
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已有人开始采集,到了明清两代田黄石便迅速流传于世。许多达官显贵,文人雅士竞相收集。相传清初皇帝祭天,神案上都少不了一方上品田黄石,寓其“福(福建)、寿(寿山)、皇(田黄)”吉祥之意。因此,田黄石一时盛名大噪,身价倍增。尤为珍贵的田黄石有以下几种:田黄冻石:田黄石中的极品,出产于中坂区,全石通体透明,如凝固的蜂蜜,润泽无比。金裹银:田黄石中的上上品,出产于中坂区,似羊脂,外表生着一层鲜嫩黄皮,皮与肉形成鲜明的色彩反差。银裹金:田黄石中的上上品,出产于中坂区,似黄金,外表生着一层浅色白皮,光泽明亮,如刚去壳的新鲜熟鸡蛋。
田白石:田黄石中的上品,出产于上坂区,如冰似玉,石中红色网络格外醒目。现已绝产。鸡油黄:出产于上坂区和中坂区的交界处,质细密坚实,湿润凝腻,石之表面似有一层似鸡油的皮。桔皮黄:出产于中坂区,色泽艳丽,黄中略带微红,质地纯正。黑皮田:亦名"乌鸦皮",色泽多为桂花色,外皮如漆似炭,外表黑皮和里面的黄色,反差尤为强烈。用此石雕刻作品效果尤佳。田黄石在当今的国际艺术品市场上,买主大多是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华人集居的地区,越是质地优良,雕工精湛的田黄石佳品,越能引起收藏家的兴趣。
据专家介绍,田黄石自从由母矿中分裂出来再埋藏到田间,其间历经了数百万年之久,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条件下,田黄石逐渐地改变了它原来的形态、色彩和质地,出现了其独特的外观特征。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石形、石质、石色、石皮以及萝卜纹、红筋等六个方面,我们可依此来鉴定。石形:田黄石的外形多呈卵石状,光嫩圆滑,没有明显的棱角。这是由于矿块在迁移滚动过程中,受到溪水不断冲刷研磨的结果。石质:田黄石的质地湿润可爱,为微透明或半透明体。如果仔细观察,会焕发出一种其它石材品种所不具备的迷人光彩。石色:顾名思义,田黄石,是一种黄颜色的宝石。按照色相来区分,有田黄、白田、红田、黑田以及银裹金、金裹银等品种,但无论什么色彩的田黄石都是以黄色作为它的基调,只不过是偏白、偏红或偏黑而已。比如红田石,其色近橙黄如桔皮,绝不可能出现桃红、朱红和血红的色彩;黑田石则黑中带赭;即使被称作白田的田黄石,也并非纯白如雪,而是白中稍带淡黄或蛋清色。石皮:多数田黄石的外表都有黄色或黑色的皮层包裹着,或厚或薄,或全裹,或稀疏挂皮,形态变幻无常。虽然也有一些田黄石因为色皮极薄,一经雕刻打磨即被清除,但田黄石的颜色都不是表里如一的,通常是由表皮向里层逐渐转淡,乃至泛白。
这种色彩的变化规律,块头大的田黄石尤为明显。萝卜纹:凡是透明度较强的田黄石,在强烈的光线下观察,它的肌理往往隐约可见到一条条细而密的纹理,其形状犹如刚刚出土的白萝卜纤维,故有“萝卜纹”之称。红筋:红筋是指田黄石表层偶尔出现的红色筋络,红如血,细如丝,俗称“红筋”又叫“血丝”。它是田黄石在迁移过程中产生的细裂纹,经土壤中氧化铁渗透而形成的格纹。田黄石的真伪鉴定,主要是依靠肉眼进行,根据上述外观特征基本可以辨别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