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4-11-18 15:42:2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马未都说收藏!!!
自爆收藏成功原因
生在一个千载难逢的夹缝中
对别人给予的“大玩家”称谓,马未都立即谦逊起来:“我觉得在所有收藏者中,我是徒有虚名,我所有的优势就一个‘早’字,早于别人在20多年前进入一个没人涉足的领域,对别人怎么称谓,我不太计较,但是如果‘大玩家’是带有一种北京人的幽默感,我也能接受。我不敢称自己为收藏家。像国外一些人集一百年的实力去做一件事,那是真正的收藏家,我们中国在这一领域才不过20年。”
马未都说,自己入行时间特别早,从官窑值两块钱时开始买直到它值20万,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赶上了机遇。
“如果《文物法》在1949年建国后就迅速颁布,那就没我什么事了,我只剩下看的份儿了,但我恰恰生在文物法制定前三十年,这样才给了我一个夹缝,这也是千载难逢的。”
马未都说,因为中国的好多文物,比如成化斗彩杯,它从明朝中叶就开始值钱,一直历经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经过清朝晚期的同治、光绪到民国时期,都特别值钱,从来就没有不值钱过。但是到新中国成立后,它就突然不值钱了,这在中国的收藏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什么东西都不值钱,恰好机会自己赶上了。
当时,因为什么东西都不值钱,因此就没有任何人去关注,现在回头看,当时不管谁去关注,都会获得极大好处。在最没人喜欢的时候,就出了他这么一个“另类”开始喜欢古董,几块钱就能买一件好东西。
“当别人问我,一个月挣百八十块钱,哪儿来的那么多钱买东西”时,我就告诉他当时还是东西便宜,花20元钱可以买三件。因为当时卖不出去,就出现了有趣的现象——谁买东西谁就是大爷,都追着你卖。当时我认识的许多人,把家里最值钱的东西拿出来,无非就是想换一个冰箱、一台彩电,现在一想,当时人家卖的东西可以把一个冰箱厂给买下来,这主要是所有人当时都看不到前景,我是因为喜欢才买的,我当时也没有看到前景,都不知道它以后会值多少钱,只是觉得它太有意思了。对我的最大挑战是——你不可能知道它的全部,你只能知道它的一部分,这会让你对它产生极大的兴趣。
大玩家很少卖古董
感觉文化人卖东西很丢人
对自己收藏这么多年来很少卖东西的事实,马未都说自己当时之所以有许多东西没卖,是因为觉得作为一个文化人,卖东西感觉很丢人——一个文人怎么能卖东西呢,除非活不下去了。
马未都说,早年他曾花10元买了一个碗,人家马上出价20元,按说早该卖了,因为价格翻了多少倍,但是他没卖当时就觉得面儿薄,不好意思卖,然后就自己留着,到了现在,当时10元钱买的碗能值10万了,结果就这么搁着挣钱了。
“我第一次卖东西时,7件共卖了230元,这是因为同一类别的东西我研究透了,遇到比它们还好的,我就淘汰次的。”
马未都介绍说,古董行业生与死之间就是一张纸。比如买画,买对了可能价值连城,错了可能一文不值。
“你买东西从来没有上过当吗?”对记者的疑问,马未都坦白承认曾经上过小当,这也是很正常的,不过将它们搁在历史的坐标上就已不再是上当了——比如当年花100元买了一对光绪仿康熙的瓷瓶,当时以为是康熙年间的,买后才知道是光绪年间的,实际上这就算上当了,但是撂到今天它至少值好几万,因此也就不算上当了。
但是大当从来没上过,因此自己的心态好,总觉得文物的最大价值在于文化内涵,即使上当自己在心理上也能承受。
链接·简介
马未都祖籍山东,先前从事文学创作及编辑工作,他的收藏兴趣始于“文革”,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又较早意识到收藏与投资的重要性,从收陶起步而成为专家,至今已有陶瓷、古家具、玉器古玩等藏品逾千件。被誉为“京城四大玩家”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