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446|回复: 25

[原创] 鸣虫之乐(原创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29 21:3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打儿时,我就喜欢玩蛐蛐。每到暑假中后期(因为刚放暑假蛐蛐还只是幼虫呢),胡同里四五个小伙伴,黄昏后就不约而同的齐聚弄子口,带着火柴盒,熟料带和蛐蛐罩,另外,手电是不可少的工具。各自怀着激动的心情欢快地奔向夜色中的后街的草丛密处或是墙根、石头堆,总之就是附近能听到密集的鸣虫声音的乐园。当然不能太远,那就无法在10点之前赶回家了,那样大人是要责罚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第二天的无法正常“出勤”了。当时只捉蛐蛐,油葫芦什么的是不能斗玩的,是不要的。捉了虫不论好坏大小一律按照事先说好的按照年龄从大到小依次轮分,也算公平,大小无欺。捉虫是快乐的,白天的斗虫大赛依然将快乐延续,整个暑假便都是快乐的。

后来渐渐长大了,学业也紧了,不会像上小学时那样逍遥自在了,也就很少暑假捉虫了。偶然在家中的抽屉里面翻到一个直径大约4厘米的圆形的盒子。问了父亲知道是牛角做的用来蓄养金铃子的。没见父亲玩过,是爷爷辈留下来的,父亲知道也就不奇怪了。金铃子是一种体型和蛐蛐一样,大小仅一粒米那么大的小家伙,在我的概念里它是一种微缩版的“小蛐蛐”。经父亲指点,在冬青树的叶子下面抓到了第一只,小心的装进盒子中,每天喂一次苹果,只需一点点,水分和食物就都全了。这就算鸣虫之初体验吧。开学后,就放在书包里带去学校,它声音小,而且即使被别人听见了,也是无法区分声音来自室内还是室外(因为夏秋教室里面总是开着窗户的)。过了秋天,天气渐冷,野外的虫儿渐渐少了,过了10月就要装进口袋里面了,自然是为了保暖,保湿要归功于苹果的水分了。此时上学和放学的路上骑的就不再是车,更不是寂寞,也就更能体会“秋风落叶,怀有鸣虫”(此句或许有误)的意境了。比之儿时的捉蛐蛐,斗蛐蛐,又是另外一种乐趣了。记忆中之后每年几乎都会养上一只,能养到元旦。

高中学业又紧,高二之后未曾养过。

一晃大学毕业,工作后的第三年,在异地他乡偶然一次逛花鸟市场,看到有卖各种鸣虫的,于是重拾旧趣,已近而立之年。既然有卖的,不用自己捉,也就少了很多不方便,这点费用是不成问题的。于是黄蛉,金钟,竹蛉,黑虫等都玩过。冬天由于可以保温,乐趣依然可以不减。也学到了很多关于鸣虫和虫具的知识,感叹中国人的懂玩,会玩,光是这小小鸣虫文化就够学一段的。管中窥豹,不禁也为中华几千年的文化所折服。

冬日里,怀揣一只自己喜欢的葫芦,装上一只人工繁殖的,不求上品的,很一般的蝈蝈(当然声音太难听的是不能接受的)。每当温度达到,怀中虫儿叫上两声(不像夏天的蝈蝈,天那么热,声音那么急,叫得人心烦,所以夏天蝈蝈我是不玩的),烦恼全无。休息天,室外寒风飕飕,泡上一杯茶,案头虫声悠然,别提有多惬意了。这样的感受除了虫友,我想别人是不能体会的。人生有此一乐,虽不算大雅,也不可能玩出像王世襄先生那样的境界,但执着一次又有何妨。



注:此文只谈自己的一些关于鸣虫的记忆,未谈及更多的鸣虫的知识和虫具的文化,是自感在玩家眼中不入流, 且都是些起步阶段的玩法,实在不敢造次。本人仅仅是为了玩去玩,别无他图,自得一乐。

谨以此文献给论坛的2010,祝各位哥们儿新年都有好心情!

也以此文怀念一下前不久离开我们的王世襄先生。
发表于 2009-12-29 21: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顶!顶了再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9 21: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9 21:4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9 21: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很不错,支持原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9 21:44:09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棒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9 21:4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一口气读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9 21: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相信有不少人有类似的经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9 21: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夏蝈蝈我也不玩,实在实在受不了它的聒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小陆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9-12-29 21:5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