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4-9-12 09: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玉蝉人
以玉蝉既是生人的佩饰,也是死者的葬玉,玉掸分三种、一佩蝉,顶端有对穿,二冠蝉,用于帽饰无穿眼,三含蝉,在死人口中压舌,刀法简单没有穿眼。
商代玉蝉:体形短小,长约寸,器型多片状少园雕,刀法简单有力,以阴刻线为主短直线多于弧形线,起刀重收刀浅,头部前端为尖嘴型,也有平头和园头形,尾部有平底型、雁型、三叉型、尖型等。
周代玉蝉:颈部有宽带状图案装饰,尖头玉蝉到西周末期消失,平头、园头成为主流,眼型有园方眼、长方眼,位置多在头部框内两侧,两翼成斜坡状,冀上有叶脉纹,器型头宽尾尖背拱,立体感强。有斜穿眼和通天穿,头顶进、下鄂出。还有一种管状蝉,形如勒子,上下通天穿,雕琢精细。
春秋玉蝉:以宽带状图案装颈部,用夸张多变的手法美化蝉身。纹饰对称,有双蝉复含体的器形,器身上有浅而细的“人”字形绞,斜线纹,细方格纹,“二”字纹等辅助纹饰装饰。
战国玉蝉:由于制玉工具的进步,玉雕技术大为提高,此时的玉蝉器身上的纹饰更复杂华丽,蝉翼上的叶脉纹纤细秀丽,在蝉的腹部有脚,使玉蝉向写实的方向发展。
汉代玉蝉:刀法简单,粗旷有力,刀刀见锋,俗称汉八刀,器上刀锋边沿甚为锋利,头型有平头和小园头,头顶有象鼻穿,腹部有横线表示蝉退,两翼末端尖锐,尖锋轧手,玉蝉两侧边沿较薄。
晋代玉蝉:头部稍厚带园,眼睛阳纹突起腹部表示蜕退的横线增多,器型鼓起变厚,变窄,不如汉蝉薄而阔。唐代未见玉蝉出土。
? 宋代玉蝉:仿古盛行,玉蝉形象有形无神线条弱不见锋,软而呆滞,蝉形短且宽,抛光不佳,地不平整。
清玉蝉,明代玉蝉以麻点纹装饰双翼,脚边用短直小阴刻线装饰表示脚毛,明早期双翼较靠近,双翅分得越开年代越晚。
明清玉蝉已完全具备了写实的意义,不但数量多,而且仿古盛行,没有一定的规范,用料也多种多样,双翅注重装饰美化,清朝乾隆时玉蝉制作用料特别严格讲究,多用籽料制作,蝉身有回纹、勾云纹装饰,清晚期玉蝉线条常有崩断现象,刀法软弱无力,阴刻线细而深,用岫岩玉烧成红色或黑色仿古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