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海都市报
王发启和宋桂枝的结婚照。
年轻的王发启阅读“两报一刊”。
王发启在部队站岗
1988年春节,王发启带着家人去照相馆留下了一张全家福。
收藏见证青海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报道之三
本报记者 李皓
“继续革命永向前”:上世纪70年代的流行主题
王发启是原青海重型机床厂的一名退休职工,原籍河北的他,操着一口地道的东北音,细一打听,王师傅原来是“闯关东”的后代。15岁那年,王师傅随父辈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来到了青海,在青海一呆就是一辈子。
1970年,王发启报名参了军,我们的故事就从这时候讲起吧!
在部队中,王发启的朋友来信说,想给他介绍一个对象,姑娘的名字叫宋桂枝。得知这个消息后,王发启不禁一乐。原来,王发启和宋桂枝不仅是校友,还曾在同一个团支部共过事,更重要的是,两家的父母都在一个厂里上班,双方很了解。毕业后,王发启当了兵,宋桂枝则到青海重型机床厂的子弟中学当了老师。
王发启对宋桂枝很满意,但和那个年代所有的青年人一样,王发启先把这件事写信告诉了父母。于是,两个年轻人的父母就把他们的终身大事定了下来。
1975年,王发启从部队回到了青海重型机床厂,在厂武装保卫科当干事。厂大门前的宣传栏里贴着宋桂枝的照片,原来因为工作突出,宋桂枝年年都是厂里的“三好”青年。那时国家提倡晚婚,加之厂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青年人在入党之前不能谈恋爱,而宋桂枝正在要求入党,所以两个年轻人的恋爱生活始终没有公开。
事情在不久后发生了变化。有一天,单位的一位领导想要给王发启介绍一个对象,王发启这才向组织上汇报了自己和宋桂枝恋爱的情况,而宋桂枝的入党问题真的因此拖了好几年才解决。
1977年10月1日,王发启和宋桂枝终于结了婚。婚礼办得很简单,在厂团组织的操办下,两个年轻人预备了糖果,请同事们热闹了一下。在婚礼上,这对年轻的夫妇还为大家唱了一首歌《团结就是力量》。从此后,这对年轻人的命运就紧密连在了一起。
王发启所在的武装保卫科有一部在当年十分时髦的120型海鸥黑白照相机,婚礼结束后,王发启的同事硬拉着这对新人在办公室的门口拍摄了一张结婚照。两个胸戴红花的年轻人忸怩地站在一起,脸上充满了尴尬。几天后,王发启的同事又将这张照片放大装框后送给他们做礼物,照片上还写着一句“国庆佳节结姻缘,继续革命永向前。”这句口号是那个年代人们的真实写照。
“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激励过整整一代人的梦想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在神州大地,而此时王发启也到青海重型机床厂的热力车间当了一名工人。王发启说,那时他就隐约感到社会要变,可是怎么变心里实在是没谱。
当年,大家能获取外界信息的除了广播外,就是“两报一刊”。没过多久,王发启就从“两报一刊”上知道了一个新鲜短语“实现四个现代化”。可是什么叫四个现代化?几乎没人能说清楚。有人说,就是要2000年,咱们国家要像美国那样富,还有人说,现代化的标准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虽然大伙儿对什么是“四个现代化”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可心里憋着一股劲,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
王发启说,以前他们厂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政治学习,一学习领导就让大家发言。大伙儿天天见面,根本没有什么新鲜话,可发言是项硬性任务,你不发言还不行。王发启当时就有这样的担忧,一个工人不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国家怎么能搞得好。自从学了中央有关“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文件后,这样的政治学习越来越少了,大伙铆足了劲干活,奖金也逐月多了起来。王发启说,自己当时的工资是五十多元钱,可奖金就能拿到四十多元,挣钱已经不再是一件丢人的事。也就在那个时候,劳动最光荣的口号又一次被提了出来。
更有趣的是,那时突然流行穿喇叭裤来,他也给自己做了一条。王发启还提议穿上喇叭裤和家人一起在照相馆照了一张全家福,那是他们家的第一张彩色全家福。
喇叭裤的流行被今天的许多社会学家看做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意味着民众禁锢已久的思想开始解冻。
“向前看?向钱看?”上世纪90年代国人的困惑
上世纪90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让王发启爱上了收藏。
王发启的儿子很喜欢收藏古钱币,为了满足儿子收藏的需要,他开始四处为儿子收集古物。
那时候,社会上还没有兴起收藏热,没费太大劲,王发启就收购了许多自己喜欢的东西。儿子又告诉他,收藏这一行光靠自己买还不成,要想在收藏上发财,必须走“以收藏养收藏”的道路。于是,王发启就在街上摆了一个小摊,他一边收集藏品,一边贩卖自己多余的藏品,时间久了他的业务不断扩大,没想到几个月下来,他发现自己摆地摊挣的钱比自己上班要多得多,王发启的心活泛了起来。
王发启说,自己刚练摊时,总觉得这是一件丢人的事,每逢节假日,他就用自行车推着自己的商品到农村贩卖,唯恐熟人看到了笑话。可是后来他发现,摆地摊真能挣上钱,就索性把地摊支到了街面上,大大方方做起了生意。因为生意太好,没过多久王发启就请了长假,成了专职倒爷。
上世纪90年代,社会上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由此也展开了“向前看,还是向钱看?”的讨论,王发启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其实就是一回事,国家富裕了就能办大事,这就是向前看。
王发启有一个习惯,每逢遇到什么事都喜欢照相留念。我们找到了一张上世纪90年代王发启一家人在北京照的全家福,因为赶上了好政策,口袋里有了钱,照片上的王发启显得踌躇满志。
“下岗分流”,老革命要解决新问题
本世纪初,又一个新问题摆在了王发启的面前。那时王发启明显感觉到,厂子里人浮于事的情况很严重,拿到手里的工资一天比一天少,为了应对这样的局面,厂子里开始实行“下岗分流”。这让年近半百的王发启感到十分茫然,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端了半辈子的“铁饭碗”会在一夜之间变成了“泥饭碗”。
王发启的儿子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王发启打电话向儿子述说了自己的烦恼,没想到儿子告诉他,“下岗分流”是企业摆脱困境的途径,他希望王发启能抛开老观念,闯出一片新天地。
王发启在热力车间干了很多年,对热力供应,下水维修等工作十分熟悉,他就和一位同事承包了厂里的热力车间,从以前的拿死工资,变成了自己挣工资。没想到,几个月下来,王发启不仅挣钱多了,而且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变得宽裕起来。他不仅利用业余时间办了一个小型养殖场,还把自己的业务发展到了厂区外,办了一个家政服务公司,王发启的日子越来越富裕了。
2007年,王发启结婚30年了,端详着自己的结婚照和结婚30周年的照片,王发启十分感慨,他说:“30年来,自己的经历印证了老百姓生活的变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