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去了一回西仓。虽然在那里玩的很高兴,每次都能学到新的知识,每次都能见到自己没见过的东西。但是在那里玩的多是一些中年人和老年人,与我同龄的人总是寥寥无几。偶尔有几个年轻人也只是对虫有那“三分钟热度”真正喜欢养虫并想继承我国虫文化并想将其发扬光大的年轻人也只有那冰山一角。这一切的原因也许是网络游戏的兴起,使得许多年轻人通宵达旦的玩游戏。这样一来虫行不断冷淡……
“混沌宇宙寂无声,首破宁宇是鸣虫。”远古时期地球是一片寂静的世界,除了风吹水流雷鸣等自然现象外没有生物发声,直到三亿五千万年前的泥盆纪出现了昆虫中的鸣虫。而一亿五千万年前才出现了始祖鸟!人类所发出的声音也只不过有一二百万年。在我国怡养鸣虫欣赏它那天籁之音已经有很久远的历史了。在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的《豳风•七月》中有这样的诗句:“五月螽斯动股,六月莎鸡阵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我国春秋时期就有人畜养螽斯类鸣虫,以寄托多子多孙的愿望。
我所敬仰的王世镶老人曾说:“秋斗蟋蟀,冬怀鸣虫。”但我正式养斗蟋与鸣虫始于唐朝,在《开元天宝遗事》中有这样的记载:“每至秋时,宫中姬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于枕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也。”在当时就有人用蟋蟀来赌钱了。
南宋是畜养蟋蟀最著名的时代!那时已经出现乡民捉蟋蟀到城市中去卖的现象了。1966年5月镇江宋代古墓中出土过蟋蟀用具随葬品。但是最为著名的还是南宋一代权相贾似道他酷爱蟋蟀并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蟋蟀专著《促织经》!
元朝多战乱虫方面没有什么进展,但有野史记载元人喜欢油葫芦。
明清两代五百四十多年,是我过虫文化的鼎盛时期。明朝养虫有两大进步,一是鸣虫的种类增多,二是发明了最早的人工繁殖鸣虫技术。在清朝鸣虫格外受到宫廷中人的喜爱。康熙与乾隆两位皇帝对鸣虫有极其浓厚的兴趣,且留下大量与鸣虫有关的诗篇,而且在宫廷造办处还设有专门的养鸣虫与制作虫具的地方……
可见我国古代有如此光辉伟大的鸣虫史。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潮流,年轻人们对虫的态度也从爱不释手到视而不见切闻之则厌。记得有一次有同学来我家玩,当听到虫子们叫时说: “有这些虫子你晚上也能睡的着?我家要是敢有一只我就疯了!”
做为90后的我虽然生活在充满现代化的城市中但是心中我国那淳朴自然的虫文化十分痴迷!有人说是复古。有人说是落后。但我的回答是:“不!”现在对鸣虫的研究早已经上升了一个层面,变的更加信息化,技术化,科学化。但也存在一些商业化……可无论怎样研究鸣虫的人多是一些中老年人。我所知道的只有少量的年轻人奋斗在虫之路上(乐事,悠虫,何研究员还有小弟我)。可是只有这少量的“童子军”是远远不够的。可以想象多年后我们的虫友将越来越少……我真地不愿意看到祖先的光辉历史就这样葬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
在此我向所有虫友发起号召,希望大家尽自己最大所能多发展年轻一代的虫友!
陈老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