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珍集》之 【拾】 ——《福寿康宁》
祥云笼昼,正梅花弄粉,岁寒时候。
长记今朝,瑶台仙子,降作人间明秀。
四德生来全备,绿鬓年年依旧。
更满目,儿妇儿孙,森罗前後。
知否?笙歌奏,去岁芳筵,好事今年又。
寿烛高烧,寿词齐唱,满劝长生酒。
元自荣华富贵,况复康宁福寿。
愿此去,等鹤算龟龄,天长地久。
——宋 刘仙伦《喜迁莺》
本期是《自珍集》的第十辑了,正逢我的儿子们三周岁生日,那么就以“福寿康宁”为主题,围绕“寿”字配了一套笼具,以兹庆贺和纪念吧!
说到“寿”字,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个比较多的汉字,比如人们常说\"您高寿啊?\"。因此生日、年龄都和寿相关,那么这个寿字是怎样产生和演变的呢?
据考证,寿字的运用,是从商代开始的,但那时还没有合乎规范的象形字出现,所以,人们便从甲骨文中借来一个\"畴\"字作为寿字,因为\"畴\"就是田垄的意思,当时种庄稼都是随形就势,田垄是弯弯曲曲的很长,它又有长久长生的意思,于是大家便约定俗成,把\"畴\"作为寿字的标记,寿字就统一起来了。后来 人们认为垄是在地里边,人们就给它加了一个田字旁,一边取意,一边取声,所以又带有形声字的意思。因此甲骨文中的寿字,便以\"畴\"字假借,在此基础上变化出现了千变万化的体态。借用\"畴\"字毕竟是一字两意,用起来不便区别,于是又借来一个\"老\"字会意,古写的\"老\"字,从形体上看像一个手扶拐杖的老人,从字意上说老人意味着长寿,于是便取老字头,再覆盖在寿字之上,把它俩结合到一起,上边形意\"老\",下边形声\"畴\",组成了一个形声字。 

到了周代,形声字的\"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到春秋战国,诸侯各自为政,出现了\"百里不同风\"的文字混杂局面,但寿字的写法依然大同小异,直到秦统一中国,统一文字,改大篆为小篆,才统一了寿字的写法,但这时还没有寿字的读音,到了两汉,文字发生了变革,由用笔圆转为方折,字形也由长变方,逐渐出现了隶书、楷书等字体。 

由此,寿字的发展基本上是按照象形、假借、形声、转注的造字顺序演化而成的。而且形声居多,但也不排除少数指示字和会意字。比如画一圆圈,长四爪,长一头一尾,就是一个龟的样子,用这种东西指定它为寿。还有一种是会意,,比如一个\"千\"字一个\"秋\"字组合在一起也是寿的意义。 

寿字虽然不是汉字中最早出现的文字,但由于运用广泛,在它的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成为多变的字体,可以说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个汉字,更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所无法比拟的。
题图的“福寿康宁”四字是我去年拍自武当山钟云龙道长的会客室。
待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