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津沽泥器壶
——杨标
“形成一件美好的陶器, 要经过原料的精选加工、制作者的精工细作和恰到好处的窑火温度。”—— 路易. 艾黎
沧海桑田,天津的制陶史,可追溯到滨海堤坨上开始定居的先民。那时已出现了灶具及家用容器的简便烧造。当时的贝壳陶器与黄河流域一带的夹砂陶,成了环古渤海沿岸村落中人们必不可少的日用器皿。
元代以来,随着沽河流域城邦化的渐进,外地陶匠相继携其艺迁徙至天津地区,转动窑轮、兴起窑火……。从挖掘的器物殘片可以看出,从那时起,津沽的制陶业已从原料选配、器型款式、窑火温度等,开始具备了自己的区域性风格。
清代中期,津城出现了以窑址命名的街市。从琉璃盆、瓦罐、蛐蛐罐、浆细泥茶壶到童子们手中的泥娃娃、陶哨……,几乎成了那个时代田园般生活方式的一大特征。这里应该着重提及的是陶艺匠人们精心制作的“细瓦壶”,即俗称的“泥鳅壶”。精良的沽河浆泥,经过细心制备,再辅以恰到好处的窑火,使壶体胎质获得了无比浑厚、纯朴的韵味美;细微而螺旋上升的毛细孔,使水体变得细软爽口,与茶混合后,更有令人心旷神怡、余香绵长的效果,是其它非手工器皿和非沽河浆泥材料器皿所远不能及的。难怪,当时的“天津卫”们亲切地将它称为“手把壶”,意即手不离壶。由此可见,这一出自津泥的津瓦器的确是令天津父老为之骄傲的传统特色精品。
民国以来,由于人口的密集及南瓷的大量北运,加之社会动荡加剧等多种原因,天津的窑业渐渐离我们远去,古老的泥器壶也随之湮灭了。千年易过,泥土和火焰所煅造的津沽文化之光永存!泥器壶,曾留在津沽大地的泥香瓦郁,如同昔日的古朴民风一样,鼓舞今日的制陶人开掘民族陶艺的瑰宝,为更多的朋友送去一份出自沽河泥土的恬淡与芬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