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好久没来了,老朋友们还记得我吗?
看了近期的野采帖,普遍反映蝈蝈少,事实呢,也确实是这样的,若干年后,这一夏天最出名的鸣虫成为历史,不是没有可能!
现在大环境都是这样,蝈蝈越来越少,青岛崂山和浮山早年上山,由于青岛的海洋气候,虫子成熟的慢,差不多7月20号以后左右,漫山遍野的蝈蝈叫,说句夸张的话,不次于卖蝈蝈小贩的扁担,可是现在呢,一年比一年少,青岛去年受倒春寒及春涝的原因,把正处于成长季的秧子给折腾死了不少,最后的成虫少的可怜,满山走一圈,就那么几只在稀拉拉的觉,野生蝈蝈起价就是15元,今年春季雨少,进入7月雨水足,按说应该是好年景,但是由于去年数量少的可怜,今年真不知道怎么样,也许能比去年多点,但是估计也多不了多少,不过今年内陆的蝈蝈上市确实早,质量还行,我前天买了一只河北狼牙山的,成色还行,今上午开叫,小亮叫一只。听卖虫老板说,崂山蝈蝈再过一周差不多就上市了!但是不知道数量怎么样,价格估计和去年持平。
青岛本地蝈蝈近几年数量减少的速度用锐减说一点不夸张,先不说我小的时候,5年前,也就是07年夏天的时候,白天上山,2-3小时之内捉6-7只一点不费力气,现在完了,一味的空撒农药说是对付美国白蛾,但是你们想想,飞机撒农药的覆盖面大的惊人,灭白蛾的同时,所有的虫子也跟着“沾光”了!
其次就是过度捕捉,花鸟市场的人捉蝈蝈是为了盈利,捉蝈蝈的招数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什么都能用上,捉完了之后,现场时一片狼藉,再有就是一些饭店和农家宴场所,大肆去捉带籽的母蝈蝈,同时这也是最可怕的,一个母蝈蝈一个产卵季平均产几百只卵,但是母蝈蝈油炸的味道也是一道美味,一盘炸蝈蝈至少30只以上的,算算这帐,来年种群少了多少?
再有就是现在的“毁绿种绿”蝈蝈在山上的生活环境是棉槐、山枣等等灌木丛中,可能是嫌这些小灌木的观赏效果不够好吧,都给毁掉后种上了乔木,观赏效果是好了,但是蝈蝈和其他习性相同的昆虫的生存领地却被彻底的毁了,没有了栖身的地方,蝈蝈的明天在哪里?
说了一堆,大家觉得有道理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