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7-29 17: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岫岩母女挖菜窖挖出河磨玉王”、“重达7吨的岫岩河磨玉‘渡海观音’面世”……近两三年来,“岫岩河磨玉”这几个字眼开始越来越多进入公众的视线。但对于大连百姓来说,其似乎只是离我们比较遥远的一个个传奇故事。而就在昨天上午,春雨霏霏之中,记者在大连某摄影礼仪公司的拍摄棚内看到了一块近500斤重、据考古专家称距今已有几亿年历史的河磨玉珍品,其外形酷似宽吻海豚。这块玉的价值究竟何在?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带着好奇心情,记者进行了采访。
1
玉石主人并未现身
去采访之前,记者想象过这块河磨玉的样子,但见到实物还是和想象的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黄色的也不是绿色的,而是红褐色的,有些地方则是不均匀的黑色,表面摸起来很光滑。现场专家介绍说,这块玉石长1.05米,宽0.45米,重496斤,记者想用手使劲抬一抬,嗬,根本抬不动。再看形状,果然其右侧非常像海豚的头和嘴巴。“这是资料里显示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宽吻河豚的图片”,现场的大连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赵永波向记者打开图册,“因为这块石头太像宽吻河豚了,眼睛、鼻子、嘴巴等处都清晰可见,而且宽吻海豚主要就生活在黄海、渤海海域,因此这石头有一定的观赏价值。”现场的大连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曹钧则告诉记者,表面红褐色的这块玉石,其玉石本身的颜色为墨绿色,从比重、硬度、没有重大裂纹和碎纹等多方面综合考量,这块玉石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如此大小、形态、重量和成色的岫岩河磨玉,在大连还是第一次出现。以目前岫岩河磨玉6000元/斤的市场价位看,这块玉石的价值大约在300多万元,而如果将其加工成玉石工艺品,那价值就更大了。”
这块奇特的石头怎么到了大连呢?现场并没有出现玉石主人的身影,一位叫李耀文的先生走到了记者面前:“这是我的一位朋友的玉石,他是个玉迷。这块石头是他1989年的时候,在岫岩的东北玉器交易中心溜达,偶然间发现的,当时这块玉并不起眼,问的人也不多,所以他上前讲了讲价后,几乎没费什么劲就买下来了。也许这就是一种缘分吧。”记者询问当时购买时的价钱,李先生没有确切回答,只含糊地说:“几万块钱吧。”
2
河磨玉是何许物?
很多读者也许会问,听说过新疆和田玉,可这岫岩河磨玉,听上去就有些陌生了。的确,玉石一直是人类发展中的一个谜,曹钧告诉记者,整个玉石的形成年代大约有15.9亿年的历史,而大连主人拥有的这块玉年代最少也有几亿年了。岫岩玉的历史很久,据考古发现,从新石器时期到明清时期,历代出土的文物中,都有用岫岩玉雕琢的玉器。1968年在河北满城陵山汉墓中出土的“金缕玉衣”,经化验确认大部分玉片都是用岫岩玉雕制而成的。岫岩玉物质成分复杂,物理性质、工艺美术特征等亦多有差别,因而它不是一个单一的玉种。岫岩玉共分两大系列:一是蛇纹石玉系列,二是透闪石玉系列。河磨玉属透闪石玉系列,与新疆和田玉同质,硬度为摩氏6.36 6.46。
关于河磨玉,有很多精美的传说和历史记载。民国17年(1928年)所修《岫岩县志》中载:“北区有村,名细玉沟者,沟心有小河一道,长约十余里,直通大河,夏天水涨后,村民沿河采玉,玉质外包石皮,内蕴精华,所谓石蕴玉者此类近似。质润而坚,其玉色白如猪脂、红似樱桃者为上,黄白色及蛋青色次之。上者夜能放光,冬暖夏凉,相传可避瘟疫。”
那么,河磨玉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岫岩地区地层构造复杂,变质作用强烈,“这些玉石原本是在海拔1000多米的山上,当几亿年前地壳变动,火山喷发的时候,玉石受到挤压,随山体滚落,因为受热,表面会有一定程度的熔化,而在滑落的过程中粘入了火山灰和泥土,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看到玉石表面呈现出红褐色和黑色,同时因为它们多为石头包着玉石,因此河磨玉也被称作‘石包玉’。”曹钧介绍道,“这些随山体滑落的玉石裸露在外面被风化的过程中,成为大小不同的块状玉矿石,在被山洪冲下山后,落入了河里,和河卵石一起滚动,被磨成卵石状,被老百姓称为河磨玉。”与一般的玉石矿有矿脉不同,河磨玉被称为“无根之王”,是岫岩玉中的珍品。河磨玉主要产自岫岩偏岭镇细玉沟村,每年洪水过后,当地的农民便到河里凭感觉捞取河磨玉。有的农民在院里打井发现河磨玉,也有的挖菜窖挖出河磨玉。河磨玉大小不一,大的几十吨,小的十几公斤。一些南方珠宝商、本地玉雕艺人,经常来到细玉沟里收购河磨玉,围绕着河磨玉,也不断有传奇故事发生,如2004年11月的《沉睡6年的10吨河磨玉身价涨万倍》这样的新闻,都已见诸报端。
3
玉石的未来是个谜
在昨日的展示现场,李耀文告诉记者,玉石主人将河磨玉买回家以后,一直沉寂在家中,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朋友看到了这块奇石后说:“它的形状很像海豚啊!”这才再次掀起了关于这块石头的波澜,很多玉石的收藏者、爱好者慕名前来,就在记者昨天采访的时候,还有几位爱好者跑到现场看个究竟。
对于这块玉石将来有何打算,记者无法采访到玉石主人,而就此问题李耀文的回答是:“目前我的朋友没有将这块石头开发加工成工艺品的想法,就想把这块石头作为传家宝传下去。”记者由此想到,自然博物馆里如果有宽吻海豚的标本,配以这块玉石加以展示,是否更有意义和乐趣?同时,都说“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可否通过这块与大连有缘的玉石,让更多的人欣赏、了解河磨玉?这些话题,无疑有待更多的人士来关注、推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