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所说的鹦鹉,是指能模仿人言的鹦形目、鹦鹉科的大绯胸鹦鹉,而非近些年流行的鹦鹉科的其他小鸟。《礼记》有载:鹦鹉能言,不离飞鸟。史料有载:(唐.武则天)雪衣娇媚,极讨则天喜欢(雪衣为白鹦鹉名)。历代帝王将相、达官贵人、豪绅乡贾,都有饲养鹦鹉的习好,连《还珠格格》电视剧也没有忘记配上一只鹦鹉作场景气氛的烘托(可是在捉鹦鹉的那场戏中,“捉”的行为只能视为“戏说”,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让内行人看着感到实在太离普!)。可以这么说,除鸡鸭等鸟类被人驯化以作家禽之外,可能鹦鹉是人类最古老的朋友之一,源远流长,算起来有记载的也是2000多年了。
绯胸鹦鹉出产在四川甘孜州的甘孜、康定(俗称为“打箭炉”)、炉霍县,阿贝州的金川、巴塘县一带。另外在云南丽江地区秋天也有鹦鹉,但从无窝雏,有人认为绯胸鹦鹉是候鸟,夏季来四川山区繁殖,冬季去云南越冬。目前窝雏鹦鹉都是从四川金川一带而来,故人们称它为“金川鹦鹉”。从云南丽江捕捉来的都是当年的幼鸟(黑嘴期),人们又称它为“云南鹦鹉”,除这两个主要产地外,四川的攀枝花市及木里县尚有与此鸟十分类似的“灰头绯胸鹦鹉”亦能学语。
二、鹦鹉鸟的挑选与饲养
1、选择 贩运的鹦鹉有四种状态:①雏鸟;②幼鸟(麻毛毛);③野生成鸟;④成熟鸟。
(1)雏鸟
每年6月底至7月初可有雏鸟上市,因目前国家已大力保护此鸟,故雏鸟上市量都不大,有的年份仅几十只,多时亦不过一两百只而已,故窝雏上市十分抢手,价格也随着量的减少而扶遥直上,从90年代初的100元左右一只到90年代末期的400元左右一只,估计此价还会上涨。
上市的雏鸟生长程度极不一致,从刚孵出的“肉砣砣”到羽毛已完全长齐的幼鸟都有。挑选时最好选绿毛已出大部分,翅尾已近齐的大窝雏。一是较易养活;二是雌雄能辨。鹦鹉鸟的嘴一生中颜色要改变2—3次:幼鸟孵出时雌雄鸟上下嘴壳都是红色(民间叫它红嘴期);年龄约3个月左右,雌雄鸟的嘴壳又都逐渐全变为黑色(民间称黑嘴期);再到12—16个月时,雄鸟的嘴壳开始变红,大约要持续到24个月左右才能完全红,从此终生红嘴。而雌鸟在黑色后从此不再变色,终生黑色。即雄鸟嘴变色3次,雌鸟变色2次。
根据它嘴的颜色,有经验的养鸟人一看便知它的年龄段,挑选时便以这个年龄段为依据辨别雌雄。一般情况下,雄鸟头较大而呈长方形,头顶区较扁,肩部羽色较淡(而雌鸟颜色较深,偏蓝色),胸部雄鸟羽色略深浓且带亮色而雌鸟较晦暗。这两个毛色差异区域随幼鸟逐渐长大而特征相对明确,只要笼中有雌雄,有经验的养鸟人完全能准确地抓出雄鸟。可恼的是笼中常常全是雌鸟,无论你怎么去选都肯定是在“选雌鸟”,所以选幼鹦鹉时千万不能“假老练”(即不懂装懂),只要不大拿得准,就切勿下手。最好的办法是请弄得明白的养鸟朋友替你作主。当然,这朋友一定要是真朋友,否则选只雌鸟给你的事也不是不会发生的。
(2)幼鸟
鹦鹉幼鸟有两个阶段,一是7—8月份,孵出的小鸟已全翅尾了。二是10—11月份由云南丽江地区捕来的南迁幼鸟,这种幼鸟有时也很年幼,嘴都还未完全变黑,饲养起来也较容易。
选择主要选两点:一是雌雄,地理聪明程度。选雌雄的方法与窝雏相同,主要认毛片,雄鸟胸脯毛有带光泽的感觉,它们的胸毛有两种颜色,一种是所谓的“蓝脯”,即胸毛不带绯色而带蓝绿色;另一种即典型的“绯脯”,即胸毛带红紫色。二者学语的能力基本没有差异。雄鸟均略有光泽。头的形状更具长方形。另一个重要条件是聪明与否。鹦鹉能言,只是笼统而言:雌鸟言差,常仅能学简单的双音节,且能学会的话少;约80%的雄鸟类似雌鸟,学语不多;雄鸟中仅20%左右能学会较多的语言(10句以上),这中间又仅有20%—30%的“能言”鹦鹉可以学会1—2首诗词,能学会5首以上诗词的又仅占这个比例的1%—2%。
也就是说,100只雄鹦鹉中真正能叫作“能言巧语”的还不到一只!这个比例可能是刚开始养鹦鹉的朋友所始料不及的,更不是不爱鸟的朋友所能理解的。其原因就它的聪明与否所决定的(染色调教亦很重要)。所以选鸟时在判断它是雄鸟以后,一定要注意观察并逗弄它,以确它它是否聪明。标志是:
①反应快。如你用手在它眼前一晃,它便立即随你的手转动头,并目视着你的手。又如,你去摸它的背(生鸟一定要叫一声“嘎”),它第二次看见手就会躲开;又如你换手时它马上反应,作出躲避动作等等。
②眼睛转得快。这可能与它对外界的反应是相关连的。看它在变换动作时眼睛不停地眨动,而不是呆眉呆眼地盯着你。
③不咬人。聪明鹦鹉是不咬人的。在市场上的野鹦鹉实际上已在人工环境中生活许多天了,这期间从刚捕捉到时的乱咬人到送上市场这个阶段中已被人教过多次:不许咬人!笨家伙依然照旧,而聪明的鹦鹉已明白了人的意思:不能咬。于是你一伸手它便要咬你时,最好退还给鸟贩。咬人的行为也是间接证明雌雄的一个参考:雌鸟咬人的比例高,雄鸟咬人的比例低。如果这三条标准都很满意,那你选到的最少是雄鸟中的20%之内的能言鹦鹉。
(3)野生成鸟
即是嘴已变红的野鹦鹉。上面说过,从小到大,鹦鹉要经过近24个月才能红嘴,也就是说它已经在野外生活了两年,且错过了黑嘴期与变嘴期的最佳学语阶段,此时的野鸟即使你能把它养得很纯善,可一句话不说,完全失去了养鹦鹉的乐趣。所以,养鸟的朋友是决不会去碰这种野鸟的。可能买它的是那些尚未入门又轻信卖鸟人的巧言才会上当的。
(4)成熟的鹦鹉
即别人已养大并已调教完成的鹦鹉。这种鸟“招”之即来,民它说它便说,听起来十分惬意。可别忘了,好鹦鹉的“话”是不可能招得很迅速的。有时,它在变换环境、变换主人时要“闷”上许多天,待熟悉了,才又重新开腔说话。作者曾听见朋友们说过一件事:市上一只鹦鹉要卖,请卖鸟人“招”它说话,于是它说了一句“回去说”,再招它仍是那句“回去说”,于是卖鸟人就告诉买鸟者,此鸟话之多,如何如何,你买回去慢慢听,买鸟人未仔细鉴别,花大价买了回去,养了几个月,才发现它只有这一句“回去说”,遂大呼上当,早已找不到卖鸟人了。因为此类鹦鹉价格是以它的话的多少与清楚程度来决定的,要买,一定要拿回去养几天,听满意了才开价,听不满意或不让你提回去听的鸟还是不买为妙。
2、饲养 鹦鹉的饲养分为幼鸟与成鸟两个部分
(1)窝雏
灌窝雏鹦鹉并不麻烦,只要做好食团每天灌它4—5次,每次灌下4—5个食团即可。食团的做法有几种类型,一是纯素食即以玉米粉为主,加蛋黄、钙粉和维生素类,搓成两头尖中间稍圆的小团块,团块的大小可较大花生米大一点即可,视它的生长情况而决定喂多少:才出羽毛,要灌5—6次/天;已到半尾,可减到3—4次/天,并在笼内放上嫩玉米棒,让它自己去嘴,观察它的进食情况再进一步减少灌喂次数,逐步过渡到水发干苞谷碎粒,最后到全干食料。
二是荤素食配搭类,这种灌喂法是以肉汤(熬得稠些)拌玉米面,甚至加入一定量的肉在食团内,灌法和上面的相同。据有经验的鸟友讲如灌荤食,幼鸟发育较快,也长得身胚较大,死亡率低;而用素食喂,一是长得慢,二是死亡的可能性要大些。作者未实践过荤食灌喂,不敢妄加评论。无论哪种方法,反正尾巴长到6—7cm左右时它便要自己动嘴啃食,此时笼内勿忘了放嫩玉米,让它学会自己进食的最佳食物就是嫩玉米。
(2)成鸟
自己能进食的幼鸟要吃很长时期的湿玉米碎粒(最好是2—3个月),目的是让它的消化功能充分成熟后再进干食以免弄伤肠胃,今后麻烦。待换干玉米后,鹦鹉的喂养就十分简单了。以玉米碎粒为主食,间或换成谷子(水稻)或高粱,偶尔给几粒葵花籽,或1—2粒花生,每天给一小块苹果(3—4g即可),夏天每天喂1次清水,冬天2—3天喂1次水即可(没有喂水的1天多加1片苹果),这就是鹦鹉的全部喂养。
注意的两类食物要慎重,一是含脂肪高的食物如花生、葵花籽、核桃仁等,它极喜进食这些东西,但在换毛时千万不可多喂,脂肪一多,换出的毛色不这且羽丝不细,看起来又黑又粗十分难看。二是含盐的食物不能喂,鹦鹉极易盐中毒,有时几粒盐瓜籽就可收命,所以喂养中要切忌生人给它们食物,否则别人一片好心竟成了收命的毒药!
夏天可视情况给它喷此水让它水浴,冬天不必多此一举。
平时的照料一定要包括检查足链。鹦鹉嘴力量大,常常将较软的铁扣咬开,加之它诧生时飞扑的力量也很大,销不注意便容易飞走。因为架养鹦鹉没有经过技艺的训练,一旦脱链它便会远走高飞,老成都历来便有这么两句话来形容它:“鹦鹉无情,婊子无义”,说的便是无论你养它多年,一旦脱链,它会决不留情地远走高飞了。
3、调教 幼鸟开始教话的时间是不一致的:
窝雏在齐毛之后,野幼鸟在驯纯之后(大约上架2—3个月之后),教话的顺序是先易后难、先短后长、先少后多。教话的场所一定要清静,不可在嘈杂的环境中进行。环境嘈杂,它不专心,白教了;环境嘈杂,它还可能学上一些骂人的脏话,让它失去价值。
教鹦鹉学话,童声最佳,尤其是小女孩发声清脆简洁,到了学语期的鹦鹉鸟,小女孩教它,有时几天就可学会一句话,如果是老人教它,可能一个月或几个月都学不会,如果是老人教它,可能一个月或几个月都学不会,这可能与它对童声的接受能力要强些有关,也可能与它内耳对声波分贝的分辨范围有关。
有经验的养鹦鹉专家,常常请小女孩录下音来,每天上午、下午各放一个时段(每次半小时即可)给它听,聪明的鸟很快便可学会简单的“你好”、“鹦哥”等话语,但这是不牢固的,边学边丢,所以一定要反复地重复,教语期大约是出壳后3个月左右开始,直到嘴壳全红完为止。最佳的学语期是变嘴期,此时聪明鸟的瞳孔使劲地眨动,看上去可能呈全“白眼”状态,瞳孔收得很小,这就是鹦鹉的最佳学语期。一只鹦鹉的好坏,决定它是否话多而清楚,而学会这些话的时间大约只有半年左右,一旦失去,它便终生少话,所以养鹦鹉的朋友千万不可放弃这么一段教语时期。
三、浅谈鹦鹉的智力
鹦鹉究竟有多“聪明”?真的像传说中它能作诗吗?“一天,武后对雪衣说:‘你若能作诗成诵,就放你出去。’雪衣脱口吟道:‘憔悴秋翎似秃岭,别来陇树岁时深。开笼若放雪衣女,常念南无观世音。’……(《鸟经》第37页)对这一传说只能当成是神话故事而已。很遗憾,作者未能查到有关的科研资料,从下面的一些实验中也许能帮助你理解它。
实验一:真假花生(形状)
平时鹦鹉最爱自己剥花生吃。作者给它一颗假花生(真花生壳,剥去花生米后用胶布将花生壳粘粘成全花生),它咬开后见是假花生,立即扔掉了,再给它一粒这样的花生,它立即便躲开了,而给它真花生,它看了又看后接下了。也就是说欺骗它一次便被它识破。
实验二:热茶与冷茶(温度与颜色)
冬天作者给鹦鹉的饮水一直是温热的淡茶水,这种水它每天必饮(有时很少,但要饮),可是一改为温热的白开水,它便拒绝,有时可三天不饮,改为冷茶,它也拒绝。就在它明显拒绝时改为温茶水,它立即便饮。
实验三:鲜高粱与陈高粱(味道)
在给它换食时,我们用高粱喂它,它开始边吃边扔,后来接受了,还挺爱吃,当换用另一批高粱时,它又坚决拒绝,竟然2天不进食。仔细检查才发现换的高粱虽然外观颜色不错,但嚼开后内部颜色不白,并带有若有若无的异味。再换回原来的一批,它又欢快地吃了起来。从以上的三个实验中,可以了解它对颜色、温度、味道、形状等一般的物理性能能够区分得很快。
总结起来,鹦鹉学舌是既有其大脑皮层的结构基础指挥它去“学”,也有发声结构为基础以便于它去“舌”的,这二者缺一不可。当然,这对于不是研究生物学的作者来说,仅仅是“戏说”而已。
最后,鹦正巧鸟尚可训练作一些技巧动作,如滑冰、衔花、拉车等等,但这些大都是以表演技艺为专门目的的杂技艺术团所为,故不作赘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