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渤海早报刊发了我一篇小文。是写天津根艺家靳文生先生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配图)http://www.jwb.com.cn/bhzb/html/2009-06/29/node_280.htm报纸刊发的文章经编辑删改,多处与我原文用意有违。现将原文录于下:
既雕既琢 复归于朴
——谈靳文生先生其人其艺
白玉杰
前不久天津滨海电视台为塘沽根艺家靳文生先生制作了一集专题片,并专门约请了先生的三位好友一同参加拍摄,我也是被邀对象之一。采访中,主持人让我谈谈和靳老的交往以及对其作品的感受。由于时间仓促,便只粗略的讲了一下对先生其人其艺的大体印象。回来后,觉得言未尽意,故又写下了这篇小文。
妙手化腐朽 薪荛现天机
靳老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从医四十多年来,曾获过多项医学殊荣。根雕仅是他的业余爱好,但几十年来,这个爱好却渐渐的成为了他医学之外的另一项事业。
多年来,靳老为了搜求奇根异橛,不辞劳苦,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正所谓天道酬勤,其根雕作品屡次在全国根艺大展上亮相、获奖。 1997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为先生出版根雕专著《根艺》。2000年天津电视台为其录播了《靳文生和他的根雕艺术》、《民间工艺美术家靳文生》等专题片。这一项项荣誉背后,不知凝结着先生多少心血和汗水。
近来,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许多人也搞起了根雕,由于原料难寻,人们便乱砍乱伐,破坏生态。靳老恰恰注意到这些,所以,渐渐地他把目光转向到路边废弃的植物残骸以及木器厂房的废料上,其取材的几乎都是工艺师傅们弃如敝帚的树皮、树疖、树根。正是这些等待进火炉的“烂柴”,经其慧眼妙手,顷刻即化为一件件珍贵的艺术品,《敦煌遗韵》、《拜月》、《苍穹三杰》等,便是他这几年“变废为宝”的代表作。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诗经》中曾有几句描写卫庄公夫人“庄姜”天生丽质的诗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靳老的根艺,便具有这种得之天成的特点,其根雕从不着力刻画作品的细节,而是尽可能展现树根原有的自然、质朴的面貌。
先生除了重视作品形式上力求自然本色之美外,他更注重作品的内在意义。如果用国画作比方,其作品就像是中国画中的写意画,准确地说,更像是文人画。文人画源于中国古代士大夫,它有别于院体画的精工细绘、着意表现形象的特点,而是力求在画面中体现文人情趣,画外流露文人思想,着力表达文人情怀。靳老作品中这一特点的形成,源于其艺术理念的转变,起初他的作品也像一般人那样注重形似,精雕细刻。后来在和文人名士的交往中,他深深体会到“文以载道”,根亦应载道,于是便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作品的内涵上,而把根雕原有的那些繁复的打磨、雕琢工艺尽力舍弃,旨在使自己的作品尽可能充分地表达思想、揭示哲理、阐释人生。
多年的孜孜以求,终于换来丰硕回报。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对于这个称号,他却不以为然。靳老认为自己只是个大夫,而算不上什么艺术家,根雕只是自娱自乐罢了。但无论从其作品的艺术高度,还是其学识修养所积蓄的厚度来看,这个称号对于他来说都绝非虚名。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根痴”是靳老朋友们对他的一致称谓。这也难怪,先生对根雕的痴迷与执着,常人往往难以理解。数年前,先生住着不大的一居室,走道里堆满的都是大大小小满是淤泥的树根,他每天不厌其烦地反复摆弄着,有时深夜忽然起来也要凿几刀。其举动常会给家人的生活带来不便,还常惹来老伴的抱怨和不满。但在靳老日久天长的熏陶下,全家人竟也都渐渐喜欢上了根雕,孩子们每次出差,还常会为他带些树根等原材料回来。现在,每有客人至家,老伴也常会如数家珍似的为其讲解着靳老的根艺作品。
眼下,靳老正着手《靳文生艺略》一书的写作,其中准备把近年来的根雕作品乃至艺闻经历,一同集结成书,算是这些年来的一个小总结。
“相根堪比九方皋,觅意寻形终日劳。一片文心难自抑,不辞白发向山高 。”如今,已年届七旬的靳老,依然每天为他的根雕而忙碌着。先生一生淡薄名利,其常云: “一盏香茗、三五友人,围桌而坐,谈根论艺,人生乐事莫过于此。”愿靳老能永远保持这份愉悦而充实的心境。
本文刊于 2009年6月29日《渤海早报》第302期 39版“渤海人家”专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