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我的文玩好友《幸运星》文章。
今天中午和一个老朋友聊了很长时间的天,从孩子的教育,到当前的人们思想意识,从昨晚的《艺术人生》节目谈到李娜出家。最后落脚到中国传统文化,我拿自己比较熟悉的文玩核桃,引申到中国传统文化,感触颇深。一边听着肖邦《奏鸣曲》,一边感到舒心惬意,霎那间有种写作的兴奋,急于写下来与大家交流。
我不止一次的听到有的朋友说:“核桃管它什么品种,管他那棵树的,只要自己喜欢,品相好就行!”
我总是在思考这句话的道理。是呀!从把玩、欣赏的角度来讲,搞得那么清楚确实意义不大。好就是好,自己喜欢就行了,知道那么多没有。
但我们往往忽视了,文玩核桃所承载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特质和讯息。需要我们要进一步的领悟和感受,以致发扬光大,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文玩核桃爱好者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们历史赐予我们的机遇。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应当要掌握、学习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的历史。
记得几年前,我偶尔去过一次北京国子监,在“进士提名碑”面前我饱览了近三个小时,搞得同行者很烦。我用手触摸着元代、明代、清代的石碑,感觉仿佛就是在和历史对话,自己的渺小和中国历史文化的悠长博大交织在一起,并震撼着我。霎那间感觉自己在祖国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不过是沧海一粟。
我有时在鉴赏和把玩一对老核桃时,往往会有相同的感觉,会想到很多,受到感染。
过去,很多人对“玩核桃”有偏见,认为是不务正业,“八旗遗风”。尽管我们不喜欢听,但这个看法是有历史依据的。那我们只有深入的了解文玩历史,才能改变别人的偏见
从文玩核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角度讲:如果从文玩核桃的起源讲起,大概至少上溯到清朝中叶是没问题的。那个时候,核桃是首先是八旗子弟的专利,最后传播至老人健身用具。那时的生产力水平低,劳动者,养家糊口离不开手,没有闲手玩核桃,只能是存在于上述两个阶层。最早的文玩核桃,起源于士兵用石子、铁球、铁蛋最为武器的练兵,然后演变成把玩两个铁球,最终演变成把玩两个核桃。在那个历史时期,文玩核桃迎来了发展的第一次高峰。
清末至明国,梨园行、武行、账房先生中的德高望重者把玩核桃者甚多,影视剧中常有表现,这点是符合历史的。因为体力劳动车,在当时是受歧视的,这些人把玩核桃的潜意词就是“我不用手工作”也能养家糊口,身份比卖苦力的高。
从核桃“狮子头”“官帽”“公子帽”“灯笼”等称谓上讲,也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要搁在现在,恐怕“菠萝头”“飞机头”等称谓都会出来,因为那个时代的人没见过这些东西。(以前我在《文玩核桃杂谈》中也谈过类似问题),我们小时候的游戏名称“抽汉奸”,现在的扑克游戏“斗地主”。一百年后,有历史知识的人一看就知道一定是1949年后的产物,清朝就没这个“词”。
建国成立后,国家开始了大生产、大跃进,全国掀起了建设行国的高潮。把玩核桃成了游手好闲的象征,幸好还有老人以“健身”为由,才能勉强将文玩核桃传流下来,其实核桃的健身意义微乎其微,长跑、打太极拳比玩核桃效果好得多。
当今社会,我们很多朋友从事各种各样的劳动,社会的发展,已经很大程度把我们的手从劳动中解放出来,再赶上我们这个“收藏热”“投资热”的时代,大家有了闲钱,也逐渐的再追求“玩耍”“文化”了,因此文玩核桃的再度兴起也就不足为奇了。我就是这样。
从地域文化上讲,京津一带历史上就是文玩核桃的主要区域,清代和民国文玩核桃的品种来源主要限于北京地区,最远也就到蓟县、承德等京津周边地区。当时的交通不发达,核桃的供应不会离开当时的运输力的特点。不仅是核桃,其他商品也是。例如北京当时市面上的知名水果供应,大多是“京白梨”“北京大枣”“小酥梨”“大兴西瓜”,极少见到广东荔枝、海南菠萝、四川桔子。粮食也就是“京西稻”“天津小站稻”,泰国香米绝对没有。
这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老核桃”,大部分产自北京平谷、门头沟、天津蓟县等等的原因。陕西的灯笼和官帽我们近几年也常见,但从未见过十年以上的,因为当时不可能有人从陕西为了满足人们玩核桃,又是骡子、马车的翻山越岭走一个月运来一车不能吃的核桃。有人说:二十年以上的老树南将石没见过。没错,当时的那个背景下,有谁能为了几对玩的核桃,到几百里外的张家口的大山里去寻觅呢?
因此我们在把玩几十年上百年的核桃时,能从中感悟到很多历史文化的讯息。
从科技文化上讲,现在的嫁接品种在以前是不可能有的。如果再过几百年,我们的后代在研究我们所把玩了的“麦穗虎头”“白狮子头”后就会了解现在的科技发展水平。
我们的后代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哪个时代嫁接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可以大面积嫁接核桃。哪个时代人们生活富足,社会进步,在温饱的基础上可以用闲钱购买昂贵的核桃。哪个时代尽管人口激增,但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还可以腾出大量的农田种植不能吃的核桃。哪个时代,从嫁接种植面积上看,一定有个十分庞大的文玩核桃群体。等等。
从民族文化的角度讲,过去有很多人不认为文玩核桃算作什么“文化”,现在仍旧有很多人这样认识。最多勉强算作收藏、健身品也就是了,还称之是“偏门中的偏门”。
但我认为:文玩核桃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产物,这是不争的事实。这样讲我总是有一种自豪感,从上面我所说的话当中,大家可以感受到“文玩核桃”所承载着大量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信息,当然承载文化信息的的载体还很多,瓷器、书画、家具、建筑、宗教、书籍等等。但作为传承历史文化,应当从我们身边做起,我们拥有着对“文玩核桃”的挚爱,我们有理由也有能力将“文玩核桃”发扬光大,使我们历史文化在我们的手中传承。
综上,如果我们不去探求、研究产地、品种、树种和品相、审美等,也一定无法在文化层面发展文玩核桃。鉴赏、把玩核桃,对于我们来讲是最好、最实际的文化教育,也是我们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