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小玩意能玩出大名堂,玩出大家来,王世襄就是这样一个大玩家。几辑《锦灰堆》看得我开心不已,几年来又收集了不少他的有关紫檀、黄花梨家具、蟋蟀、鸽子、鸽哨、葫芦等相关著作。就说这葫芦联想到虫具,有点儿意思。
以前,好像在我们南方,鲜见玩葫芦的。本人上辈也算是望族,家里玩意不少,可就没留下葫芦,小时候记忆中也没见过这边人玩葫芦的。翻翻书籍资料,好像在北方地区,玩蝈蝈类(暂且叫大虫)的居多;在南方,则玩黄蛉类(暂且叫小虫)的居多。现在似乎还是这样。由此这地域性差别就决定了虫具特点。
首先看体积。大虫肯定要用大器物,葫芦圆头圆脑,肥胖雍容;的确适合大虫居住,和膀大腰圆的北方汉子绝对匹配。冬天,北方的皮袄大褂里能揣上三四个葫芦都不嫌多,同样块头的老蝈蝈、油葫芦振翅大叫,再提留着铜钩紫皮的两笼点颏,山膀一拉,冲着大街吼上两嗓子黑头,那才叫爽!南方的爷们可不同,花前月下、湘妃竹扇、麻纱长衫、紫砂小壶,哼两声细细的牡丹亭,拿出手的只能是玲珑精巧的牛角盒子,米粒大的金蛉、黄蛉们浅吟低唱……
再看制作工艺。葫芦讲究纸模、外形,从大处落笔;虫盒考究选料和做工,靠细部出彩。
至于各路玩家,现在世界都同化了,菜、肉都没有原汁原味了,人也串乱了。
所以到如今,葫芦玩家多出在京津;小虫盒制作精美则首选江沪。
天南地北的各位玩家,亮亮自己手里的玩意儿,可有点南北不同的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