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收藏有“三宝”:黎锦、海瓷和花梨木。近日,著名作家海岩撰写的《满城尽带黄花梨》一文,经本报连载后,在省内收藏界引起强烈反响并引发了一场文化讨论,从而也使大家更加深了对海南黄花梨木的认识。黄花梨在许多明清家具研究权威的著作中,已用上了“罕见”、“绝迹”等字眼。海南黄花梨木是目前世界上最珍贵的硬木之一,堪称“木中之冠”。中国古人运用海南黄花梨木制作家具,更有登峰造极之历史,曾创造出无数令人拍掌击节的艺术经典。 ———编者
日前,在省收藏家协会主办的“海南黄花梨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岛内专家就黄花梨木、黄花梨家具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黄花梨作为一种物质的存在,以及文化的创造,其地域性、艺术性、民族性的特质,越发显现出耀眼的光芒。
地域性造就其独特
黄花梨木家具,是中国古代文人、艺术家和工匠共同创造的。黄花梨之于海南,在地域性方面有着明显特点。
“黄花梨木,曾经是中国古典家具用材之首。”省收藏家协会秘书长何翔告诉记者,作为中国历史上倍受推崇的木料,海南岛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滋养着木中珍品。
历史典籍中,“黄花梨”多有“黄花黎”的称呼。
南宋时期,地理学家赵汝适在《诸番志》中就有“花黎木”的记载。到了明代,顾岕则在《海槎余录》中记述:“花黎木……皆产于黎山中,取之必由黎人。”
“黄花梨木,是海南的特产,在海南岛的‘黎母山’及其周围生长。”何翔告诉记者,史籍中清晰地记载着黄花梨木的产地。
黄花梨是海南的特产,而其家具的制作工艺则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明代家具崇尚质朴之风,十分注意材料本身的美感。黄花梨自身的特质,则与明代家具追求的艺术风格不谋而合。
海南岛独特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又是南洋群岛和大陆对外交通的重要基地,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通,也充分体现在家具制作的工艺中。
“清代流传下的海南黄花梨木家具中,曾有过一些雕刻有蝙蝠、寿桃、罗马柱、盾牌等图案的精品,中国文化元素与西方文化元素同时出现在一件家具中,也充分说明了海南岛独特的地域性。”海口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戴翰园告诉记者。
艺术性提升审美价值
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大型博物馆中,都曾争相用重金收购明代、清代的家具,其中尤以海南黄花梨的家具最为珍贵。
“黄花梨木家具,蕴涵着宝贵的文化内涵,它带给我们的,不单单是身体的舒适,更有精神层面的愉悦和审美趣味的升华。”戴翰园认为,由于传统审美上存在的缺陷,我们以往只是看中黄花梨木家具的实用功能,而忽略了它的艺术价值。
海南黄花梨木家具,是人们长期艺术实践过程的产物,也是人们在历史实践中,专注精神创造的结果。
“在东方的日本和西方发达国家,明、清黄花梨家具与中国的陶瓷、书画等艺术品,历来就是收藏界追捧的主要藏品之一。”戴翰园还告诉记者,他当年在岛外学习时,曾听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的一位老教授讲到其17次的中国之行,每次都要去苏州看一看中国的明清家具,每次都能从中获得设计创作的激情与灵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