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3-4 08:25:06
|
显示全部楼层
特种养殖—浅议禽类啄癖原因和防治
相关专题: 特种养殖 时间:2012-02-29 11:16
【阿里巴巴农业】啄癖是禽类的一种异常行为,啄癖禽生长缓慢,健康受损,给养禽业生产、经营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本文针对啄癖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加以概述。 一、啄癖的形式 啄癖的形式有强迫叼啄它禽、相互叼啄和自行叼啄等三种形式,其中以强迫叼啄它禽为主要形式。啄癖在临诊上有以下几种类型。 1.啄肛癖 啄肛癖多发于雏禽、初产蛋禽和产大蛋禽,啄肛对禽群的危害性严重,严重者可将腹腔内脏啄掏出来。 2.啄蛋癖 啄蛋癖多发于产蛋禽群中,啄蛋禽见到产蛋箱内或地面上的禽蛋即行叼啄。 3.啄羽癖 啄羽部位以被羽为最多,其次以头羽、翅羽、尾羽,在禽群中较常发生。 4.啄趾爪、冠和肉髯,此现象有时发生。 5.啄异物癖,此现象主要是叼啄饲具、墙壁等。 二、啄癖的原因分析 1.营养因素 ①日粮中玉米含量偏高,蛋白质缺乏,特别是含硫氨基酸缺乏是造成禽啄羽症的重要原因。②维生素缺乏,如B族维生素或维生素D缺乏。③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缺乏,如钙磷不足或比例失调、食盐缺乏等。④日粮中粗纤维的含量偏低,禽无饱食感。⑤饮水不足。 2.管理因素 ①禽舍温湿度不适,通风不良,当温度过高且通风不良时,空气中的氨气、硫化氢及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浓度上升,破坏禽的生理平衡;当温度过低,相对湿度低于40%时,则影响羽毛的生长,这些均可诱发啄羽。②禽舍光线过强,光色不适。舍内光线过强容易诱发恶癖症;青色光和黄色光也易诱发啄羽症。③饲养密度过大,过于拥挤引起啄癖。④不同品种、日龄和强弱的禽混群饲养;饲喂不定时,不定量,饲料突然变换等因素均可诱发此病。⑤应激:周围环境噪音太大,突然的惊吓或经常停电等应激因素均易诱发本病。⑥其他:舍内产蛋箱不足或放置不合理;食槽、饮水器不足;捡蛋不勤,特别是没有及时捡出破壳蛋;饲养员责任心不强,行为粗暴等因素也可诱发本病。 3.生理因素 ①初生雏禽对外界事物有好奇感,造成相互叼啄。②性成熟时,体内激素分泌增加易诱发啄癖。③在换羽过程中皮肤有痒感,导致禽发生自啄现象,而其他禽也仿效进行,造成相互叼啄的恶习。 4.疾病因素 ①禽患有白痢杆菌病、大肠杆菌病、甘保罗病的早期等都表现为啄癖。②禽患有体外寄生虫病、体表创伤、出血或炎症等均可诱发啄癖。③母禽输卵管或泄殖腔外翻引起啄癖。④当禽发生消化不良或球虫病时,肛门周围羽毛被粪便污物粘连、结痂,引起啄羽。 三、啄癖的预防 (一)实行科学管理,保持良好舒适的环境条件,减少或避免应激因素的影响。 1.实行严格的分群管理,不同品种、日龄和强弱的禽要分群饲养,饲养密度不能太大。 2.舍内温度湿度要适宜,通风良好;光线不能太强,育雏室可选用40瓦红色或蓝色灯泡照明。 3.垫料要保持清洁卫生,要保持干燥,防止潮湿霉变。 4.在禽舍内或运动场内设置砂浴池或悬挂青饲料,增加运动,保持禽体健康。 5.舍内要有足够的食槽、饮水器和产蛋箱,捡蛋要做到定时,喂料要定时定量和饮水要充足,饲料更换要设置过渡期。 6.给禽断喙是减少啄癖的重要措施,一般可在15日龄内施行断喙。 7.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平时保持安静,避免噪音,防止禽群受惊;加强舍内外的环境消毒。 8.平时要加强对禽群的守护与巡视,当发现啄癖禽时,应及时驱散,对严重者可隔离饲养或淘汰。 (二)日粮供给要多样化,按照营养标准合理搭配 1.配合饲料中玉米含量以不超过60%为宜,同时保证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矿物质、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的供给。 2.食羽癖大多是由于饲料中硫酸钙不足引起的,此时可在饲料中添加1.5%~2%生石膏粉末或每只禽每天添加1~3克。而有些食羽癖可能是由于日粮中缺乏食盐和某些矿物质引起的,可在饲料中增加2%食盐,连喂3~5天,同时给予充足饮水。 3.在母禽产蛋高峰期要注意钙、磷饲料的补充,使日粮中钙含量达3.25%~3.75%,钙磷比为6.5∶1。 4.在饲料中定期添加啄羽灵和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尤其是雏禽阶段应补充适量的多种维生素和鱼肝油等。 (三)加强疫病预防, 育雏阶段做好禽白痢杆菌病的预防,在饲料中添加0.05%的磺胺嘧啶或0.02%呋喃唑酮,若发现病例应及时隔离治疗。 四、药物治疗 1.一旦发现伤残禽应立即隔离饲养,在伤口处涂擦20%硫磺软膏以免异食癖的发生。 2.被啄伤的禽要立即挑出并对伤口用2%的龙胆紫涂擦后隔离饲养。 3.个体局部损伤的禽,一般在患处涂擦紫药水、碘酊或油膏等,群体损伤可服抗应激药物或啄羽灵。 4.严重者可施行缝合术和服用抗菌消炎药或给予淘汰,以免扩大危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