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3-2 22: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稍稍小结一下,蝈蝈卵的雌雄比例大致相当,母蝈蝈比例略高,前几蜕的残疾率差不多,都在相当小的范围内,到后几蜕,母蝈蝈蜕皮时候的问题相对突出,对纵向空间要求更高,否则大枪以及后腿可能造成残疾,且后几蜕在蜕出后,外骨骼硬化时间需要更长,如果蝈蝈过早由于受惊吓而减少了倒挂时间,后腿极易造成弯曲,在前几蜕中造成的肢体残疾在后期是有可能完全修复的,以前养螳螂的时候,无论是在那一蜕,肢体即使有断折,也能在后一次的蜕皮中修复,长出略短但是相对完整的爪花以及挂钩,而蝈蝈长出完整的爪花和倒勾则需要2至3蜕的时间才能基本修复,应该说蝈蝈的自我修复能力不算太强,若是后几次蜕皮中导致的肢体断折,则成虫时基本都不能完全修复,对于大腿成弯状,如果是在蜕皮后发现及时,外骨骼未完全硬化时,是可以进行人工矫正的,外骨骼的强度和硬化时间可以一定程度上影响翅膀的形状,若外骨骼硬化时间较长,蝈蝈的膀形基本都不会很理想,造成外骨骼的硬化时间的差异应该跟食物的成分,食料的营养有很大关系.因为历年来用过几种不同的配比,今年的食料我是最接近传统的三合料的,但找不到羊肝,我换了猪肝,或许这就是导致这一批蝈蝈外骨骼硬化时间长的因素,直接的后果就是一部分蝈蝈大腿有不同程度的弯曲,同时在蝈蝈很小的时候如果就用面包虫喂养,很多小蝈蝈直接是拉肚子死亡,因此我也不知道有些朋友有什么方法用面包虫来喂养小蝈蝈,至少我无法用这个方法来为小蝈蝈提供额外的营养成分.在蝈蝈的体型上,公蝈蝈的体型普遍偏小,只有少数能达到孵房的小2号蝈蝈,而母蝈蝈的平均体型则都达到了野生母蝈蝈的体型,甚至不少都超过野生母蝈蝈,同时发现体型大的母蝈蝈产的卵要大于正常体型的,现在这些卵被单独保存,直观的理解这些蝈蝈卵孵化的小蝈蝈应该体型比较大,再扩展开思维的话成年后的体型也应该呈现偏大的趋势(孵化的时候体型起步高),这些卵在今年准备采用自然温度孵化,看看是否有这样一个趋势,另外想向有经验的朋友借鉴些食料的配方,如何使蝈蝈体型更大些,当然自己养着玩肯定不会考虑激素的方法.目前能想到的就是这些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