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素虫也总是虫友人们热议的话题,我初来学习,也议论一下所谓的激素虫。
首先,了解一下,昆虫激素
蜕皮激素--50年代科学家从家蚕蛹中纯化而得两种活性物质,能诱导昆虫蜕皮,因而被称为 α-蜕皮激素和β-蜕皮激素。α-蜕皮激素的化学结构式为C27H44O6。
在昆虫体内除去 α-蜕皮激素,β-蜕皮激素以外还有26羟基蜕皮酮和20,26-二羟基蜕皮酮。
合成和分泌 主要由前胸腺合成。在家蚕胚胎前胸腺,是由第二颚节腹侧的外胚层表皮内陷而成。最终定位于前胸部。在幼虫期前胸腺位于前胸气门附近,前胸气管的内侧。前后端以纤维附着于附近组织上。前胸腺内几十个细胞密集成长带状,下端由分支或松散的细胞组成。在蜕皮期间有周期性分泌活动。
蜕皮激素是以胆固醇作为骨架来合成的。但昆虫本身并不能合成胆固醇,而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植物中得到。大多数是以谷固醇为起点物质而进行再加工的。
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亦称“返幼激素”。昆虫在发育过程中由咽侧体所分泌保幼激素的—种激素。在幼虫期,能抑制成虫特征的出现,使幼虫蜕皮后仍保持幼虫状态;在成虫期,有控制性的发育、产生性引诱、促进卵子成熟等作用。已知天蚕类昆虫体内有保幼激素Ⅰ与保幼激素Ⅱ两种,现已能人工合成。喷洒在昆虫幼虫上,可使幼虫增加蜕皮次数;喷洒在成虫上,则产生不孕现象;喷洒在卵上,能阻止胚胎发育,引起昆虫各期的反常现象,故可作为防治害虫之用。
使得虫子比正常个体大基本有两种策略,其一迫使蟋蟀多蜕皮,其二使得蟋蟀每个龄期积累更多营养,蜕皮时间比正常时间延后。从昆虫体内提炼的激素价格非常昂贵,基本没有市场前景,而人工合成的昆虫保幼激素,是一种类似物,在桑蚕的养殖中,也可以延长幼虫的龄期,起到多产丝的作用。
激素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与细胞膜上或细胞质中的专一性受体蛋白结合而将信息传入细胞,引起细胞内发生一系列相应的连锁变化,最后表达出激素的生理效应。
激素的相对专一性,体现在需要特点受体蛋白结合以后才能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保幼激素的研究基于在鳞翅目昆虫的试验,而我试验过将保幼激素用于甲虫的幼虫,结果是完全无效的。换而言之,动物激素更不可能在昆虫体内产生效果。有人说给蟋蟀吃避孕药,避孕药是类黄酮类物质,在昆虫体内是否可以转化蜕皮激素(同为酮类物质),我并没有验证过效果,也就不断言其无效果。
有很多份虫大师也讨论过激素虫是不是真的存在。其中观点,我有许多认同。
对市场上大有傻的虫,或者说底板差的虫子,比较合理的解释,有如下几种可能:
其一,高温饲养,饲养温度达到38度左右,高温下虫子生长迅速,然而这种虫适应了高温环境,到个人手里,不适应低温,所以显得呆傻而容易夭折。
其二,多代饲养,一个品系,例如天津黑,都是多代选育的结果,纯化的同时,会同样导致虫子素质的退化,适应力低等等,其中道理就是近亲交配的结果。
也正如很多大师所说,大黑虫和正常野生个体繁殖后,子一代,表现的基本是母本性状,到子2代,或者3代,性状分离,自然又会有大型个体出现。
同样经过人工选育的油葫芦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会比野生个体长得大,这已经得到很多玩家的验证。
总结,并不排除激素虫得可能,但多数底板差得虫并非喂食激素所至。
份虫是经验主义,亦是科学。祝大家玩好,各得其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