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的秋风落叶之季,必去夫子庙淘二尾大黄玲回来喂养,大黄玲是一种草栖鸣虫,以安徽黄山出产的为最佳,她体姿雍容优雅,全身纯金黄色,其鸣声极佳,“铃、铃、铃”之音极富金属感,叫声时而欢快清脆、时而低沉柔和。《诗经》中有“螽斯羽铣铣兮,宜而孙振振兮” 的描述大概就是形容她吧。其实秋养黄铃是为了过冬,在隆冬季节能聆听到这优美动听鸣声绝对是件不可言喻的快事。
冬天带大黄铃去乌鲁木齐已有多次,那里主要与南京气候相比要干燥得多,所以一天要喂二次食,否则食物很容易干缩,温度倒是北方比南京更好控制,因为北方的室内到处都有暖气,保暖不成问题。去年冬天接任务要去塔什拉玛干沙漠的腹地出差,因得知该地气候恶劣,离库尔勒还要有八个多小时的车程,为防不测特地去夫子庙购买了一个红木双层虫盒,以增强保温性能,大黄铃是不敢带了,只带了适应性较强的小黄铃。
到达目的地后发现那里的环境及生活条件比想象中的还要差,早晚温差达20°C之多,因沙漠中没有雨雪,气候干燥无比,饮用水要从外面用储罐车运进来,成本很高,所以除饮用水可以基本保证供应外,洗脸洗脚就只能用极少的水了,住宿的宿营车由于密封性不好,床上和被子里都是沙子,幸亏从库尔勒带进来的几箱苹果和香梨,让小黄铃不至于断炊。平时我用一块湿的小毛巾垫在虫盒下,以增加湿度,每天喂一次苹果一次米饭,在大漠中无手机信号,没电视节目,用的电都是有柴油发电机供的,举目一片黄色,在这枯燥的生活中小黄铃给了我许多乐趣,同事们也对我的小宠物十分喜欢,都说在沙漠里听到这虫鸣实在太稀奇了,还有人说如果把小黄铃放在沙子上拍二张照片,就说在沙漠里发现有黄铃生存,是不是又可以搞出第二个“周老虎”啊!
就这样小东西与我在沙漠里共同生活了二十天,有幸到沙漠中去旅游过的小黄铃可能还不太多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