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极少发怒,细究起因,大致是缘于日久年深的社会阅历逐渐抹去了人的脾气。如同溪中的鹅卵石,早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棱角,变得溜光水滑。
圆滑和世故其实是人适应环境的不得已之举。就像昆虫的保护色一样。
但今与往昔同窗罗蓬蓬在电话中畅聊后,我忍不住心中的怒火,咆哮了一番。
如果要不是在电话里,我真想狠狠扇她两个大耳贴子。
罗蓬蓬,何其人也?我大学同窗。念的就是林业昆虫。直翅目是强项。我在国内的时候对其印象还是不错的。她在大学里成绩始终不错。虽然有些近视,带着副大眼镜。但人很朴素。
我过去唯一对她不满之处就是她的名字。觉得没啥意思。但凡什么佳佳 娜娜 蕾蕾 豆豆之类的女生名字。我都觉得索然无味,其实女生的名字很多,中国有那么丰富的语言文字,信手拈来都是好名字。何必取这么一个ABB的公式名?
大学毕业后,同窗们都劳燕分飞,各奔前程。五年多没有联系。没想到一个人的变化会如此大。
在自来水公司上班,本来也不算很差的工作。可怨气不小。没聊几句就爆粗口。说最后悔的事情就是上来四年农大。
然后说写论文,采集昆虫全是XXXX(极端粗俗用语,涉及男性生殖器)大骂导师。
听说我在国外还接触饲养鸣虫,那个轻蔑劲,鼻孔喷出的气,牙缝挤出来的音似乎都能透过电话线钻到这一端我的耳朵里。
女人,关键要嫁个有钱老公。最后那句似乎是专门讲给我听的。
在国外的时候,就听老外说,最拜金,最没人情味的就是现在的中国女人。当时还不服气。认为是极个别现象。现在看来有相当部分的中国年轻一代女性表现出一种恶俗市侩,令人作呕的小市民品行。
我是没钱,要是真有钱,也绝不会找罗蓬蓬这样的女人。
一个连自己的专业都不认同,连自己的导师都不尊敬的人,还能称得上人么?
古语不是说 未敬师者 盖无德
现在国内的教育体系不知出了什么问题。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连从未受过教育的妇孺都觉得羞愧可耻。
鄙视昆虫,更鄙视仍在研究饲养昆虫的人。而鄙视者自身原本也是此门中一员。这就更值得反思了。
金杏宝女士要唤醒国人对鸣虫文化的热爱,对鸣虫的兴趣和了解。却无法改变当代中国女性的价值观。这终究是可悲的。
不知道金女士听到这个曾经作业里满是拉丁文学名的女大学生,如今对昆虫破口大骂之后作何感想?
其实,鸣虫文化在古代,是仕女文化的一部分,赏花,观月,听鸣虫本就是女性文化。
在今天的日韩等国,依旧保留着女性秋季结伴野游听虫的古老中华习俗。而偏偏在文化的发源地。人们却遗忘,忽视甚至歧视它。
我接触过的80后女性前后有近二十余人。基本上我都询问过她们对鸣虫的看法。因为我很在意她们的看法。
大约12个左右的观念比较一致,认为脏,可怕。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反感。其实这个类群里对所有昆虫都反感。
有四个很茫然,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概念。不知为何物。解释半天想到的是蝉。
有三个认为男人不应该在这些小东西上花费精力。要干大事。她们的观点是玩物丧志。
有一个极端例子不在常规中国女性范围之列,故不能作为范例参考。咱们讨论的是DC,不是中画幅。
还有两个,是我比较满意的。她们虽然不了解,但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可以接受。并觉得喜爱鸣虫等动物的男人比较有爱心。但其中一个不是中国女性。
而罗蓬蓬,你本该是一个专业科班出身的人士,却如此恶毒的咒骂,何其丧心病狂。
而在我国外的女同学中,找不到一个对鸣虫害怕反感的。许多还能准确的叫出它们的名字。其中一个爱尔兰的还和我一起捉过虫。可见西方的教育系统远胜于国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