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2-20 13: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jpg)
这些破破的瓷碗是烧窑时的次品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从土化身为比珠玉还要珍贵的紫砂壶,这个过程不仅需要质优的紫砂泥、奇巧的制壶工艺,还要经过火的洗炼,才能化土成金。
紫砂壶的烧炼是一门学问颇深的技艺,烧陶的窑工必须有非常纯熟的技术经验才能胜任,当然必须也要有设计精密的窑来烧制紫砂壶。
龙窑就是中国古代陶业工人的非凡创造,因其形状像龙而得名,龙窑都是依着山势的斜坡用砖砌筑成直焰式筒状的穹状隧道。依山而建,符合火焰自然上升的原理,可以充分利用余热。
古代宜兴有不少龙窑,而今仅存下靠近丁山的前蠡龙窑了。这座窑经历了六百多年风雨的洗礼和火焰的考验,如今依然能发挥它的功用。4月16日我们拜访了这座充满前人心血的古龙窑。
前蠡龙窑地处偏僻,开着车子兜转多时才到达前蠡古龙窑。
一下车,就看到了覆在龙窑上面的雨棚,用黑瓦制成,由于年代已久,极为古朴。整个龙窑向上形成一个斜坡,窑边放置着很多松柴。龙窑旁竖着一块碑,上书着前蠡龙窑的名称和时代——明至今。
我们向窑主说明了来意,于是窑主带着我们参观这座古龙窑。龙窑的结构很简单,分为: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我们先来到了窑头部分,窑头处在坡底,一进窑头所处的小屋就看到窑背上有许多规则分布的孔洞,这就是塞进燃料的孔洞,俗称鳞眼洞。
窑头的前方还有一个深坑,里面除了一些塞进燃料的工具外,还有一个水塘来接下紫砂陶器烧制时蒸发的水分。这个深坑就是龙窑窑头的燃烧室,称为火膛,火膛用煤为燃料,掌控烧窑的预热阶段。而龙窑的烧成分成三个阶段:预热、烧成、冷却。整个过程需要三到四天的时间。
那些鳞眼洞就是烧成阶段所用的燃烧孔,从孔投入燃料。此窑用松柴作为燃料,是因松柴发热量高、火焰长和灰分杂质少。烧成阶段的燃料也可用块煤、煤粉等。
我们沿坡而上,路经处都堆积着松柴,窑主介绍道他们就快开始烧窑了,这些松柴就是为此而准备的。而后我们又来到龙窑的另一侧面,这边则不紧靠着龙窑,设了好几个为方便烧窑所用的四方院,不过院门都锁着。隔窗望去,可以看到送紫砂生品进窑的窑洞。那些砌成院落的砖瓦斑斑驳驳,可以看出年代已相当久远。
接着我们又去了窑主的陶器坊,里面正有三个陶工休息,旁边错落的放着生陶器,其中颇为壮观的是一只大型东坡提梁壶,用松鼠葡萄作为雕饰、葡萄桩作为提梁,整个造型活泼可爱,形象逼真。旁边放置着大大的壶盖,上面也盘踞着松鼠葡萄。据陶工说,这么大的壶器不能直接塞进窑洞,必须把提梁截下来,放进窑洞后再进去拼接完好,然后才能烧制,等烧制完成后,壶器会缩小,就可以直接拿出来了。
我们观赏赞叹了一番才跟着窑主来到他的仓库,看着仓库上方的横梁和那些原木柱子,方晓仓库也相当年久。仓库里放置了很多成品,也有一些生器,看来前蠡龙窑烧制的陶器是以大中型陶器为主,比如说荷花缸、古瓶等等。还有一些小件,如小瓦碗,古朴自然,窑主笑说以前就有人来定制这些瓦碗用于电影拍摄。
在这个被古老气息包围的龙窑旁,闻着松柴独有的气味,好像隐约看见古时窑工们在忙碌着烧窑的身影,还有那些明灭的火焰和在火中色彩变化万千的紫砂陶器。真令人神往。
由于窑主说烧窑还要过几个小时,我们亦不便久等,就只能抱着遗憾在尽情的烧窑想象中回程了。我们以后一定要趁着他们烧窑的时候来观看实际操作过程,以慰心中之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