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2-17 21: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相传,很早以前(明朝中叶),辽南黄海大长山——王家岛海域,一渔家父子在海上迷失方向,在小木船上随风漂流了三天三夜。正在绝望时,父子俩突然发现海面前方有一盏红灯忽闪忽现,红灯总是与小船保持一定的距离,父子俩的小船一直跟在红灯的后面。黎明时分,展现在父子俩面前的是一个小岛,小岛的半山坡上仍有红灯闪亮,父子俩登上小岛,好奇地沿着灯光寻去, 发现半山坡上竞是一座庙,庙里有尊身披斗蓬的女神像,手托红灯,闪闪发亮,女神像满身湿透,海水不时从斗蓬上滴嗒下来,父子俩当即下跪磕拜谢恩。从此以后,“女神”为父子俩引航的事便在辽南沿海地区传开了。千百年来,渔民“靠海吃海”,出海打渔平安吉利是他们的最大心愿,在他们心里,海神娘娘就是他们的保护神,能保佑他们顺利出海,平安归来。后来,渔民们便把正月十三日定为海神娘娘的生日。年年祭拜,并且施放海灯,祈福纳祥,逐步演化成为今天的海灯节。
每年的正月初十左右,海岛的渔民及沿海的百姓便家家户户开始扎制海灯,从正月十三凌晨起,就有人开始燃放鞭炮,早晨渔民以家庭为单位,大人小孩,三五成群,拿着香纸、贡品(水果、饽饽、酒、五样菜等)到海神娘娘庙烧香、磕头、祭拜、许愿、祈祷。倘若家中有遭遇海难的,额外多烧一些纸;同时还给给海神娘娘披红,用红布条系在海神娘娘的塑像上,或者把红布条系在周围的树杈上,以祈求海神娘娘保平安,出海吉利。晚上吃过“上船饺子”(正月十三海岛渔民要吃饺子,预示一年一帆风顺),天放黑后,便三五成群,拿着扎制的海灯、竹竿、贡品、鞭炮到海边,根据当晚风向选择放海灯方向,当刮北风时,就从南面放,在刮南风时,就从北面向南放,把海灯放到海边时,用竹竿把海灯推向深水,顺风飘向远海,这时岸上鞭炮齐鸣,香火缥缈,磕头、祭拜活动开始,把放海灯这一习俗推向高潮。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