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玩何须贵中求
文玩,包括项目广泛,品类繁杂。而参予文玩的民众,亦越来越多。观其古玩市场人头攒动,各觅所需。检漏者,心满意足;上当者,凭添心堵。其实,真正的文玩者,玩字首当其先。倘若把图利当为文玩目的,到有十之八、九反受其累。
吾已年足花甲,单位找我委婉长谈。吾已明其意,让我退休。吾索性表明,卸甲归田。当今,年轻人找工作不易。像吾等这般,何不腾出位置,让与后人就业。于是,我打点私物,准备让位回家。收拾间,忽见书案上一只竹质笔筒,筒身已是墨迹斑斑,令人毫不在意。待我把其拿在手中,拭去浮尘灰土,却有一股滋味涌上心头。筒身烫画,古松金雕。虽不比苦禅大师画作酣畅,倒也有一番境界。
吾点燃纸烟,凝视良久,思绪翻飞。这是一只跟随我三十余载的笔筒,不知不觉间,他不弃不离地与我相伴,无怨无悔地苦熬独寂光阴。记得那是七十年代末,吾从部队转业地方,被安置在一家地方报纸工作。长期与文笔相交,当时对文具颇有兴趣。一次吾在前门大街闲走,走到临街的一家土产商店,便发现了这只竹制笔筒。信手拿来观看,观底部标价1.3元。吾喜之质朴,爱其烫画意境,便购为己有。
此后,这只笔筒便长至于我的书案上。随历时多年,几番动迁,竟然未被我抛弃。现如今,筒身已深蕴包浆,底圈也有几处裂缝,但其质朴之风未退反增,反倒让我凭生了几分喜爱。
这类笔筒,现今已不多见。它虽然不值钱,但却承载着我的半辈历练。
看到这只笔筒,它便唤醒了我内心深处的记忆。
在别人眼中不值一提的竹制笔筒,如今倒是我的一件文玩之物。倘若它能子孙相承地传袭下去,它也许就是后人的眼中之宝。因为,它承载着历史文化,记叙着那一辈人的境遇人生。
肖 明 2009•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