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種幼鳥的差異性及養育方式的差別
你知道為何四個月大的黃領亞馬遜如此獨立?為何金太陽喜歡睡在角落?這些問題很難的單純回答,但飼主仍要知道自己的幼鳥特性,給與不同的照顧方式,也希望鳥友一起分享你的幼鳥經驗,做為此篇文章的修改,你越了解自己養的鳥種差異,你就越知道如何去處理你的「鳥事」。
我不贊成延長手養餵食期,時間到就該斷奶,用這種方式來與人類保持親密的關係是一種自私的行為。偶而手養餵食補充營養可以,但長期會導致消化系統發育不完全及行為偏差。
同一種類的鳥特牲也有個別差異,以下資訊以大部分鳥為主,但不保證每隻鳥情況都符合,例舉以下 17 種鳥類。
非洲灰鸚鵡
跟其他南美鳥種比較,成長比較慢,在野外中,一歲才離開他的家人。幼鳥吃東西較慢,不能強灌,要有耐心,並定時檢查嗉囊。
我用 A19 及桂格燕麥粉混合給我家灰鸚吃,長越大,燕麥粉比例就可以越高,食物就要更濃稠。幼鳥時聲音比亞馬遜大,但長大後聲音差不多大,幼鳥期時,只有餵食時會叫。平均約三、四個月可以斷奶。
亞馬遜鸚鵡
幼鳥比較膽小與保守,但長大後,又比其他鳥種開放及外向在手養幼鳥期間較安靜,有時會因為被某種東西干擾而忽然大叫,如老鼠。
通常三,四個月大羽毛就長齊,平均約 70 到 77 天斷奶,通常藍頭,雙黃帽,黃領在斷奶時就會說一,二句話。
阿蘇兒
孵化後一個星期開始對外界很好奇,三週後看的出每隻的個性差異,會玩一整天。通常三十到四十天羽毛就長齊。平均五、六週大斷奶。
凱克
幼鳥期比其他中型鸚鵡早熟,四週就可以把他們放出來玩,探索世界第一週只有吃睡,之後就漸漸活潑。平均約 10 到 14 週斷奶。
金絲雀
大部分的雀鳥都是由父母養大,比較難手養。手養鳥會飛到你身上,但不會停留很久,如果沒有持續手玩,很快就會與人類不親蜜。
玄鳳 大約 12 天眼晴就會睜開。會發出嘶嘶的聲音嚇走任何他們覺得會威脅他們的東西。在幼鳥期,肚子餓就會大叫,餵食的時間不可以過長,跟灰鸚相反,平均約 6 、 7 週可以斷奶。
巴丹
幼鳥期的巴丹成長快速,耳朵,眼晴在孵化後很快打開。幼鳥期就很開放外向及愛玩,他們希望引人注意,最好全世界的目光都在他身上。
很情緒化,如果稍有不爽,叫聲就不得了。依巴丹大小品種的不同,斷奶時間也不一樣,從 80 天到 104 天不等。
錐尾太陽類 大部分的稚尾類鸚鵡在幼鳥期就很黏人,也比其他種類的鳥更相信人類,大約二,三週才會睜開眼晴, 2 至 4 週就要拿出手養。 跟巴丹,灰鸚比起來,群居性重,常常三、四隻睡在籠\子角落比其他鳥更容易把頭放在背上睡。大型太陽約 8 到 10 週,小太陽約 7 到 9 週。
折衷
幼鳥期比其他鸚鵡更需要保暖,吃飼料及吞食也比較慢,動來動去不易餵食,像戰機要在空中加油一般,常常需要 10 分鐘才能把折衷餵好。
因為他們很敏感,餵食要在安靜的地方,所有動作都必需要慢及緩和,否則易受驚嚇。。公的剛斷奶年輕折衷常會想餵食幼鳥,這個行為好像是折衷天性,比較無法解釋折衷斷奶期差異性較大, 6 到 12 週,飼主需要細心觀察。
吸蜜鸚鵡
幼鳥一看到你,就會尖叫要食物,直到你餵他,才會停止叫。成長速度比其他鸚鵡快,斷奶比其他鸚鵡簡單。
約 6 週就可以斷奶,幾乎斷奶期一到,直接放溫的幼鳥食物在食皿中,就會自己跑去吃幼鳥不易偏食,喜歡嚐新食物。
小鸚 幼鳥期很能吃,很好餵,二,三週就可以拿出手養,也很快認人類做乾爸乾媽。很會認食物及跟食物的相關的動作及聲音,如微波爐暖水的聲音在叫,就知道他們的食物快調好了,會跟你索食。平均五,六週就可以斷奶。
金剛鸚鵡
斷奶容易。幼鳥索食時也很吵,斷奶後,仍會有索食動作。
太平洋鸚鵡
幼鳥平常很安靜,要注意一窩幼鳥中,較大較老的,會排擠弱小的,在野外中,生出一窩八隻通常只能活四隻。三週後開始好奇的向外摸索,母幼鳥斷奶較早。
派翁尼斯 (PIONUS)
幼鳥索食會大叫,也喜歡在保溫箱內亂走。
幼鳥較內向,尤其是在長羽毛時,有些會躲閃餵食者。斷奶後,個性就比較中性偏內向。
塞內加爾
成年的塞內加爾很內向,反而幼鳥比較外向,喜歡新事物。幼鳥吃飼料時比較慢,吃一小口,吞一下,看看四週,再吃一小口。餵太多或填食物太快,消化系統會出問題。
巨嘴鳥(這台灣應該比較少人手養吧,不過美國很流行,當做吸收知識也行)
幼鳥成長速度大於鸚鵡類,一年嘴巴就可長 25 公分,平均約七到八週斷奶。
沒有嗦囊,所以餵食次數要比較多。
草科(澳洲長尾鸚鵡之一)
從小就非常活潑,但遇到生人或不熟悉的事物易緊張。很漂亮,動作溫和,叫聲比較安靜的鸚鵡種類。
一般建議此種鳥因寵物親人性較低一點,要比較有耐心,要不然就養在大型飛行籠\,以欣賞他美麗的飛行及餵食他們。從小訓練的話,比其他種鸚鵡不偏食,喜好蘋果與甘藍菜,平均約 8 至 10 週斷奶。
最後跟大家報告,我列出的斷奶時間只是一般的情況,如果您的幼鳥多多少少差一週二週都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文中不足的部份請各位有經驗的鳥友,提出您個人的飼養經驗,來豐富這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