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年令越来越大,愈来愈回忆童年少年时的欢乐时光。这也许老了的表现吧。儿时的许多游戏,爱好。现在的孩子们是见未见,听未听过的。别的不说了,既然是在歌舞百灵就说说他们吧,
七十年代,那是十几岁,就喜欢养鸟。在保定平原这一带,百灵科主要是窝勒--小沙,山窝勒--风头,大窝勒----云雀,蒙古百灵。在那个年代,田野里杂草多荒地成片小沙成群。空旷原野是他们的乐土。碧蓝的天空是他们的舞台。那时的风头平原相对山区要少些,主要是在沟边,窑坑,河边生活。可能许多的百灵爱好者并不知道,风头实际在冬天在一种草根下找一种卵或者叫蛹,样子像豌豆,所以用鼠夹支上玉米虫是很容易逮到的。每当放学或星期,小伙伴们结伴带上小鼠夹子到野外逮小沙和风头总有收获,到冬春季,成群的大笨窝勒从北面迁来胆子特大,跟在犁后找活食,当时百灵听说过没见过。
到了八十年代,开放改革了,土地承包了,大块荒芜的闲散地种上了粮食,经济作物,小沙的生存繁殖地没了,小沙也难于形成大的种群,并已有向片集中地现象。养宠物逐渐成时尚,小沙市场出现,灾难进一步来临。
到了九十年代在大部分平原,小沙基本绝迹,但在河道,坟片,边远偏僻的野外也有小的种群,凤头基本无踪了,云雀也逐年减少,那种铺天盖地的成群迁移的情景不在。蒙古百灵数量不少,专业户陆续出现,价格攀升较快,
进入二十一世纪,也已过了十年了。现在情形不用多说,河道,大块坟地都没了,土地所有能种粮的种树的地方都种了,很难再见到小沙群了,天敌喜鹊等多了,蒙古百灵逐渐退化,很难挑出像样的。
以上是我的几十年的对百灵科小沙们的几十年命运的简单回顾,限于篇幅和打字的水平不再修饰和谈感想,相信每个百灵爱好者都有同感,。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他们的生存环境遭到了毁灭 。农药除草剂的滥用,人类无休止的追求,鸟贩的逐利的饕餮等等,使他们逐渐走向灭绝的边缘,
今天啰嗦这些,只是抛砖引玉,每个百灵爱好者都谈谈想想,怎样使这种歌舞天使子子孙孙延绵不绝呢?下一个十年他们的命运如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