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545|回复: 18

故 乡 ---- 云水三千里 终是老湘潭(兄长良琳先生原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31 10:3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归乡的路是多么的漫长,屈指间,我已天涯漂泊十五年。

十五年来, 我打工南粤,多少次登高临远,北望潇湘,关山迢迢,杳杳归路,断鸿声远长天暮。让我感叹:岁月悠悠,人生苦短,乡关何方?

多少次梦回故里,我仿佛梦见,早春酥雨江南的麻石小巷中,几把暗红色摇曳的油纸伞下,有儿时伙伴对我深情的呼唤;仿佛梦见,不知多少代祖辈留下赖以避风档雨的灰色木楼青瓦房及瓦房下黑色土地长出的茸茸青草;仿佛梦见,儿时伙伴衣着褴褛拾煤渣时的顽皮身影、光着屁股爬梧桐树捉知了的欢笑、泡在夏日的湘江中忘情的嬉逐。童年的乡梦中,还有木楼青瓦房记载的贫寒艰辛,有千年麻石小巷踏出的古老歌谣,有落霞与白鹜齐飞的湘江,百舸争流、渔舟唱晚,有盛夏纳凉于星光朗照的湘江边,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这些,酿成了我的乡梦,穿越时空,历久弥新,让我寻觅到久违的童真与不舍的乡情。

我离得了故乡数千里,却从未走出过自已的乡梦。

我读过周作人先生关于故乡的文章,先生的人生羁旅曾在多个城市停泊过,四海为家的情怀让他把曾经生活的城市都当成了自己的故乡,而对他的出生地故乡,却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而我与先生不同,我也曾在国内的多处城市与地区生活工作过,我的感受是,走遍天涯路,月是故乡明。故乡在我心中的份量及我对故乡的深切依恋,却不是任何一处人生漂泊地所能取代。

我的故乡-------湘潭,地处湘中,古属楚地,温婉秀美的湘江水穿城而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一座具有2000余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湖湘文化的与中国革命的发祥地,同时,也是驰名中外的“湘莲之乡”。

故乡曾诞生与养育过很多历史名人,有毛泽东、彭德怀、陈赓、谭政林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有王闿运、杨度、齐白石、黎锦熙、张天翼等文化名人;还有何腾蛟、曾国藩、秋瑾、刘道一等历史名人。他们曾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或咤叱风云建功立业推动了历史车轮的前进;或翰墨遗香立德立言令文坛风生水起留下传世经典文章。

故乡是当年被世人称颂的红太阳升起的地方,伟大领袖毛泽东就诞生于湘潭的韶山村,一曲《东方红》唱响神州,东方破晓,迎来新中国诞生;又唱《浏阳河》,几十里水路到湘江,江边有个湘潭县,出了个毛主席天下美名扬。如今,伟人已逝,在韶山村,纪念他的铜像连同他的故居都成了红色经典,四季敬焚香火不绝,供八方游客顶礼膜拜。

故乡是诗歌的文化热土,文风炽盛,英才辈出。爱国诗人屈原的诗歌创作曾在这大放光芒。历代湘潭本土诗人以及歌咏湘潭风物的名篇佳作,如缀玉联珠在中国诗歌史上熠熠生辉,蔚为大观。

屈子当年流连于这里的山水间,吸潇湘灵气,赋就《楚辞》与《离骚》,成千古绝唱。唐代诗人杜甫,晚年漂泊于湘江之滨伤时感世,吟咏有“乱年难自救,终是老湘潭”。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故乡的山水还孕育了一代代本土诗魂,仅以歌咏故乡风物的诗句就很多,如唐代咸通进士潘纬的“潘纬十年吟古镜,何涓一夕赋潇湘”;宋代宝文阁直学士胡安国的“隐山名胜地,垂老亦登临”;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拭的“寺废苍崖耸,江回远岸明”;元代著名诗人燮理溥化的“耕钩每怀生处乐,驰驱未许老来闲。雄风入座披襟好,静看渔舟上锦湾。”;明万历进士李腾芳的“轻风细雨温苍郎,低映沈潭送晚凉。夜半渔歌秋瑟瑟,孤舟莫以是潇湘”;清康熙辛末进士陈鹏年的“崛起自南服,诸岭非尔俦。平扪朱乌影,倒挂沧江流。拾镞悲残垒,栽桃想故丘。梦魂应恋此,麋鹿与同游”。

在故乡的诗歌国度里,还有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曾在故乡写过七绝《山市晴岚》;唐代诗人杜牧于故乡留下七绝《湘潭偶题》;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湘潭革命烈士刘道一之死写下《挽刘道一》;鉴湖女侠秋瑾在湘潭写下《大冲秋日感别》等。

在故乡的文化厚土里,不仅有诗歌文化,还有被人称道的槟榔文化与莲文化。

明未清初,湘潭太守何腾蛟为抵御清军入侵,曾率全体将士于故乡潭城与清军浴血奋战三十余天,最后兵尽粮绝,以身殉国。当时,血色潭城,尸横遍野,瘟疫肆虐,百姓生命危急。一位云游四海的僧人适时赶至湘潭,他告诉难民嚼槟榔可解瘟疫,说来也怪仅此单方一味,经如法炮制后食用,却让饱受瘟疫煎熬的许多百姓从死亡线上捡回性命。于是,关于湘潭人爱嚼槟榔的习俗,沿袭至今数百年。民间有句谚语称:“湘潭人是个宝(意指傻瓜),口里嚼把草(谓嚼后的槟榔形同干草)”。现在的湘潭人,嚼槟榔的习惯普遍成风且愈嚼愈盛,居然嚼出一个“槟榔文化”来。那槟榔干果产于海南省,而《高高的树上采槟榔》的歌谣所表现的音乐旋律,却是由土生土长、原质原味的湘潭古老的花鼓调演变而来。故乡的人爱嚼槟榔已不再是为了避瘟疫,或是从嚼槟榔的韵味里去追溯一段不应忘却的民族危亡历史,或是对民族英雄何腾蛟英勇抗敌的爱国忠烈气节的一种缅怀与景仰。在故乡的宴会上没有槟榔,会招致对客人的不敬,接人待物或托人办事也少不了槟榔。故乡的人只要有槟榔嚼,就浑身来劲,红光满面精神爽。如今,不仅湖南境内的所有商场街铺有湘潭槟榔卖,就连国内的不少城市也能随处买到湘潭槟榔。无论你身处异乡何地,只要遇见嘴嚼槟榔的人,他不是湘潭人,也是湖南人,于是,你与他之间就不再陌生,就会“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就可以毫无顾忌的海阔天空侃乡情了。

颇具农耕文化特征的“莲文化”中,有人将“并蒂莲”比喻恩爱夫妻或友好姐妹。王勃《采莲曲》:“牵花怜并蒂,折藕爱连丝。”以并蒂莲和藕丝不断,比喻男女爱情的缠绵和恩爱夫妻的形影不离; “莲心”指莲实中的胚芽,有苦味。因“莲”与“怜”谐音,人们以其比喻爱怜之心。如南朝民歌《西洲曲》:“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以“莲心”喻“怜爱之心”,“彻底红”指爱意深浓;用荷莲比喻人的高贵品质,如宋代周敦颐在他的《爱莲说》中有“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南朝江淹,他在《莲华赋》中写到“著漂菱兮出波,揽湘莲兮映渚,迎佳人兮北燕,送上宫兮南楚”。

故乡的湘莲,素有“湘莲甲天下,潭莲冠湖湘”的美誉,自春秋战国以来,湘莲就成了历代君王享用的民间贡品。故乡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与莲文化的传承,以品质最好,产量最高,品牌最响而誉满三湘,驰名中外。湘莲不仅成了湘潭城市的市徽标志,同时也是一张蜚声海内外的城市名片。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命名为中国首届百家特产之乡的“中国湘莲之乡”。

故乡自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经济发展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与当今国内一些现代化都市相比,无论是GDP产值、支柱产业的结构与规模、经济增长的方式、城市化建设的发展速度、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等还存在许多差距。但我对故乡的依恋与挚爱,却从未因此而淡逝;相反,离乡愈久,乡愁愈浓,乡情愈深。恰如湘籍作家韩少功在他的《我心归去》中写道:“我当然知道,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云水三千里,终是老湘潭。我向往故乡的金麦穗与赶车谣,我期待故乡的明天更美好。

2011年03月28日,崔良琳于东莞市

注:本习作撰写时,曾得到故乡好友湘麟、约维二位先生的相关帮助与指教。特此鸣谢!
发表于 2012-1-31 10:41:3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分享,雅玩先生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1 12: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水三千里,终是老湘潭,希望湘潭发展的越来越好!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1 14: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学习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1 14:2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1 21: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谢谢分享。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1 22: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采!地道湘潭人,不管家乡怎样,乡情乡恋是永恒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 11: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乡情,总是悄悄的是植入血液,融入了我们的灵魂。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 23: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5 13: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