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忙着过年,忙着陪老婆孩子旅游,家里的虫子基本都托朋友帮忙养着了。
今天去老江寄放了最后一批虫子,遇到一些熟悉的面孔,随聊了一会儿,各有各的养法,各有各的心态,大伙都图个乐子。
最初养虫,是觉得那个小小的身影比较可爱,很神奇的样子。而那鸣叫的声音更是奇妙(大黄蛉),轻轻的,坚定的,金属般的,一声声穿透在屋子的空间里。
之后,年年养大黄,也不会刻意去挑选什么,就是听个叫,那时还在读书,课堂里,当大黄的叫声在教室里响起,居然有种恶作剧的感受。
再后来,还是不会挑,最多挑个须子长点的。那时很纳闷,缘何有那么一些人在摊位上耗费如此之多的时间来选虫。不都是虫吗,不都会叫吗?
再后来,兴趣逐渐拓展开来,马蛉,蝈蝈,画颈,白虫,一样样玩过来。一样的不会挑,会的只是听个叫,自得其乐。那时也没网络,交流的人不多,有本事把虫子养到过年已经非常有成就感了。
慢慢学着去选虫,是上青鸟之后的事情了。按照虫友们提供的标准,依葫芦画瓢,一次次的选,一次次的体验,多半都以失败而告终。当我偶然听到所谓的“好虫”的音频后,我彻底顿悟了,“酣”对我而言就是个屁。一个又响又臭的屁。每个人对“好”的标准都是不同的,何必苦苦追寻并不属于你的那种极致呢?当然,我也敬佩那些为极致而不懈努力的虫友们,相信那也是一种无穷的乐趣。
要说玩了那么多的虫子之后,一点都不会挑虫子,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但现在玩虫,重新又回到了原点。不求极致,但求一份乡野之趣。
对于虫具,早就褪去了所谓的名贵,名家,名器。都是浮云。记得老糊曾说过,虫具是为人而设计的,当初是没办法理解的。一圈玩过来,确实是有为人而设计的虫具的,可以彰显身份和财力的虫具,虽价格不菲,却并不一定适合养虫。
现在选择虫具,多会从适合虫子饲养的角度出发。随聊几句,祝各位新年快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