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多以前,我在某人的教唆下,准备写一部关于鸣虫的中篇小说,名字叫虫缘万里。开头写了三章,大约两万多字,后因为工作忙,就完全停滞了下来。
06年后期,我在朋友的帮助下结识了江苏文艺出版社的柳檀易老师。超级虫迷哈哈。他喜欢写作,在网络上先后发表了数篇中篇小说。因为他特别喜欢鸣虫,所以对这篇没有完成的小说很感兴趣。于是,在了解了大概的内容后,他决定接着写后面的部分。
历时两年,现在基本已经完稿了,除了最后一章,现在进入了校稿阶段。
本来想直接发在论坛上,但不知为何柳老师不同意。说还有不少地方要修改。毕竟是人家的作品,我也不好擅自决定。我看到的是第二次大修改后的版本。真是惭愧,比我原先想象的精彩多了,也感人多了。
但内容已经和我预期的有了不小的出入。
简单谈谈大致的内容概要。这是一部描写当代青年鸣虫爱好者的小说。
文章的主体思想是中国的传统鸣虫文化并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黯淡,在新时代的年轻人中依然有很广
阔的流传发展空间。并跨越了空间和国界。跨越了社会阶层职业,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唤起人们对旧时单纯童趣的想往和亲近自然的渴望。
主体故事讲述的就是在烟波浩渺的大洋彼岸。鸣虫爱好者发现一种鸣声美妙的螽斯,在众多人的努力下,终于成功引入回国的过程。
这里涉及了中外两地多种鸣虫浓墨重彩的饲养技术的详细描写。有蝈蝈 油葫芦 宽纺 姐儿 似织黄蛉,墨蛉,竹蛉,尖子等。
包含了主人公复杂的感情经历。残酷的生存竞争,凄美的爱情悲剧。对人性的混杂的善和恶,爱与恨的纠葛。描写更是入木三分。
本篇小说最大的特色是实地实名。所有文章中描写的地名,街道,房屋,花鸟市场具体地理位置和摊位,卖家店主的名字,例如小林 阿香等,还有虫具的制作者,例如尖鼻子,小朱,老檀,翘脚小陈等均采用实名。都是现实中存在的。主要涉及北京 上海 悉尼三大城市。
描写非常详细,具体到十里河虫市附近的华威桥,老万商后面溜鸟场卖茶水的哑巴大爷,悉尼邦迪海滩边小路上的那丛茂密的茅草和绿漆长凳。完全真实。
但文章中还有些错误需要修改。例如喂养油葫芦的食物,作者描写的白菜胡萝卜青豆显然太简单。马蛉在葫芦里用茶叶保湿的方法也有待商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