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是一个鸣虫爱好者,大学的专业是动物营养学,当然昆虫学、遗传学也会学习,所以专业的原因,现对繁育现象作科学化解释,我想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国的鸣虫文化合理化规范化,由于本人才学有限,阐述中难免有错误,各位虫友发现纰漏还望指正,谢谢。
油葫芦:
1品种:油葫芦作为鸣虫有几大品种,即天津有葫芦、北京冰糖紫、北京马蜂黄。银川油葫芦以及南油,纵观以上品种,各个是鸣虫爱好者经过数代繁育而成的,也是优质的代名词,各位以博得一条好种油葫芦为傲,这是正常的。
2品种形成:品种的形成是经过多次的本系间互交形成的,通俗的说就是近亲繁殖,近亲繁殖的目的是种群衡交,从而达到遗传稳定的目的,遗传稳定也就是形成固定品种的需要,然而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近亲多代会引起退化,反映出来就是虫底板不足、卵出虫率下降等。有过野生油葫芦采集和饲养的人会知道,野生型不如各大品种漂亮,叫声也不如人工,为什么?这是由于人们根据自己需要保留喜欢的个体特征进行特定繁育的结果,这样的繁育如同狗的繁育,狗的品种为何繁多,道理相同。
3品种杂交:这么说如何解决种群退化呢?引入野生型,引入野生型会提高人工种的基因,因为这是杂交优势,经过分析有些份虫大师的操作,我总结出用人工雌性亲本(老籽)与野生型雄性亲本杂交所生产的F1最为优质,既有人工重的优良叫声、体态,也有野生型的良好身体素质(底板)。这样一来,鸣虫的总体的素质会大大提高,这便解决了油葫芦退化的问题,同时可以保留油葫芦的优质基因。
4表现性状:表现性状是遗传学术语,即由于基因的异同表现在如体色、眼色等一些身体外部特征表现的异同。总体来说油葫芦的表现性状主要有:体色、眼色、翅长。①体色:油葫芦野生型的体色绝大多是纯黑色,因为油葫芦是地栖昆虫,黑色个体更能和环境融合,有更大的几率存活下去,由于自然选择的原因,黑色油葫芦会较多(不排除基因突变个体),而人工虫的紫、黄等色是由于人类爱好固定培育的,由于我手中数据有限无法判断其显隐性以及基因频率,望各位虫友见谅。②眼色:同体色,野生型也是黑色,人工选育后红眼、玉眼大量出现,这是人们固定繁育的结果,对于红眼、玉眼和黑眼的显隐性我可以简单判断,红眼和玉眼为隐性性状,黑色为显性性状,因为红眼和玉眼油葫芦与黑眼交配,后代全部为黑眼,由此可判断,但红眼和玉眼之间不好判断,因为我没有这方面的数据,如果有虫友做过红眼玉眼杂交的实验可以将子代的眼色和在眼色下的雌性比例告诉我,再作判断。③翅长:首先翅长影响鸣叫是有限的,好的鸣叫还需要肌肉的力量等因素。
今天就说到这吧,有时间在分析分析蝈蝈,谢谢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