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虫友在野采时看到自己喜欢的小型蟋蟀科鸣虫(以下简称蛉虫)的大龄若虫会带回家饲养;在购买盒装蛉虫有时虫盒里也会混有若虫。由于人为改变蛉虫的生长环境,如果饲养不当,往往羽化失败。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若虫羽化的成功率?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蛉虫的生活习性。在自然界里,气温、雨水往往影响鸣虫的生长。鸣虫的生长节奏主要受温度的控制,因此人们可发通过调节温度控制鸣虫的孵化时间,在冬天也能玩上鸣虫,即所谓的人工虫。由此可见温度对鸣虫的生长是多么重要。过高的温度催熟造成鸣虫生天不足,过低的温度往往使若虫滞长,不但延长了羽化为成虫的时间,而且有些若虫在蜕皮时翅膀不能完成展开,造成羽化失败。因此,了解蛉虫原产地的温度,并在饲养过程中保持在这个温度范围,这是羽化成功的关键。如果不知道虫的原产地相应阶段的气温,那么夏天将温度控制在32度左右、秋冬将温度控制在23度左右(人工虫的若虫饲养温度要适当提高)对大多数的蛉虫来说都是可以接受的。
经常野采的虫友都知道在什么地方能捉到自己想捉的虫,那是因为他了解了此虫的栖息地,比如奥蟋、金铃子喜欢生活在灌木丛中,如城市或公园的绿化带等;中黄、竹蛉活动范围较广,低至杂草高至灌木都有它的踪影;黑足喜欢栖息在没有日光直射的草丛中,无论是红胸还是黑足通常都在离地半米以下范围活动;草蛉、沟蛉、斑蛉则喜欢在接近地表处活动。有些蛉虫在成长过程有逐渐上移的倾向,如金铃子的低龄若虫生活在接近地表处,到成虫时上移至灌木丛中;锤须奥蟀也有类似的情况,若虫生活在较低的灌木或草丛中,野外听到的成虫鸣叫声基本上是头顶传下来的。通常虫的栖息地越接近地表,对湿度的要求越高,即地栖性蛉虫的湿度要求高于草栖性和树栖性蛉虫。同是栖息在地表的小蛉蟋,对湿度的要求也不一样,如草蛉较斑蛉耐旱,斑蛉较沟蛉、寒蛉耐旱等;还有一些像小黄等喜欢栖息在芦苇、稻田等挻水植物或水边的草丛中,对湿度也有较高的要求。在某些山区的草丛中也有少量小黄,比如本人就在福州郊区的小山坡逮到小黄,生长在这样环境的小黄可参照中黄饲养。另外不同季节的虫对湿度的要求也不同,通常夏虫对湿度的要求比秋冬虫高。过低的湿度往往造成翅膀展不开或合不拢,甚至蜕皮不完全。掌握了蛉虫对湿度的要求,离成功又近了一步。具体到若虫的饲养,如果用有机盒,像奥蟋、金铃子、大黄及中黄,只要食物富含水分,无须加湿。由于这类虫对湿度要求相对较低,如果你得到的是即将大蜕的终龄若虫,虫本身又没有脱水现象(腹部比较饱满而不是干瘪),即使养在竹盒里也能正常蜕皮;对墨蛉和小黄可用注射器在有机盒的“音箱”中注一点水加湿即可。
在野外,但凡虫要蜕皮,都会选择僻静的地方,这是因为虫在蜕皮时失去活动能力,也是最脆弱的时候,不希望被打扰。虫的这一习性就涉及到饲养的密度问题。通常,同一容器饲养多只若虫并不会影响羽化,比如2—3只金铃子若虫养在一个大一点蛉盒里也能正常羽化,但受到打扰往往无暇顾及吃掉所蜕的皮(据我所知,金铃子、奥蟋等会吃掉所蜕的皮,墨蛉通常不吃皮),这就造成所谓的“底板”不足问题。因此,建议大黄、中黄、奥蟋和金铃子等若虫单养,墨蛉和小黄可2—3只养在一个蛉盒。另外过小的容器往往造成蜕皮后触须伸展不自然,影响了蛉虫的品相,这一点不可忽视。
最后再说说粗糙度。与螽斯类“倒挂”蜕皮不同,蟋蟀科的蜕皮通常是“前推式”的,即虫的六足抓紧身体的支撑物,如树枝、树叶等,然后背部外壳开裂,先钻也头部和前四足,然后四足向前爬带出跳脚。如果饲养容器太光滑外壳沟不住就会拖在后面,时间稍长跳脚就会弯曲使虫“残了”,最终功亏一篑。因此在饲养蛉虫若虫时建议用旧一点的有机盒,下抽板有一定的粗糙度,新的有机盒过于光滑不利于蜕皮,须拉毛,当然“脏”一点也能增加粗糙度;青竹的附着力太差,其若虫宜养在竹制虫具。
总之,把握好以上四个度,让虫吃饱(饲养和成虫一样)少打扰,并将虫具置于较昏暗的环境,会极大提高若虫羽化的成功率。事实上蛉虫对温度和湿度的耐受是有宽容度的,只要偏离不是太多,成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最近看到坛里有人在养蛉虫的若虫,刚好本人今年也养了3只奥蟀、8只墨蛉、2只中黄和2只金铃子等10来只若虫,大都蜕皮成功,于是把个人的一点浅见写出来供大家参考。不多说了,请欣赏小蛉蟋的蜕皮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