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葫芦落翻儿配口框是一个技术活,先说说什么是翻儿,一把鸣虫葫芦有葫芦肚(天津也称囊)在葫芦直径最大处,葫芦脖在直径最小处,脖子以上喇叭口处称为翻儿,黑白虫葫芦脖子(或称腰)多在葫芦中下部位,蝈蝈、咂嘴葫芦脖子多在葫芦中上部。
鸣虫葫芦必须落翻儿安装口框,配口框的目的是为了给葫芦安上一个供鸣虫出入的门,同时也给葫芦增加了抗挤压的强度。落翻儿的目的一是为了出音,有时一把葫芦落翻儿高矮尺寸仅差三五毫米也就是常说的一韭菜叶的宽度,出音效果就有所不同。二是为了配口框美观,使葫芦与口框完美结合,达到整体合一的效果。种植葫芦的艺人从车壮子(葫芦模具)、制模子、到葫芦成熟后开模、锯口晾晒时都会把葫芦翻儿留的大一些,俗话说长木匠短铁匠,一般都会把翻儿留大一些,由玩家和配口框师傅去裁切,许多老葫芦的装相(这里仅就老葫芦来讲,因为老葫芦为了养虫上怀,尺寸均不太大)蝈蝈葫芦的棒子、柳叶,肚与翻儿相差4mm;油瓶葫芦、长脖鸡心,肚与翻儿相差6mm;鸡心葫芦肚与翻儿相差3~4mm;高身黑白虫葫芦能相差8mm;矮身黑白虫葫芦能相差4~6mm。落翻儿到什么程度合适呢?一般要落到单看葫芦有些亏翻儿,配上口框后使葫芦与口框有机的结合成一体,上下比例协调,不能看起来头重脚轻,一般框的直径较葫芦肚的最大直径大出5~8mm。
再说说口框,个人认为口框最好的材料是木口框,许多实用的葫芦都是配木口框,蝈蝈、咂嘴葫芦多配单圈加瓢盖,鸡心有用与口圈材质相同的五眼、七眼盖子(俗称烧饼盖),与木口框相比牙口框固然精美,但不利于养虫,原因有二,其一牙口框密度大较木口框沉,养虫上怀难免头重脚轻;其二北方天气寒冷,养虫倒叫温差较大,牙口框忽冷忽热易出现啸纹。许多老葫芦为了出音多配薄口框,这与早年多玩本叫有关,后来时兴点药,厚口框是为了加高瓮座,留小瓮眼听药叫使用的。但即便早年玩点药的高瓮座也不极现今市场上见到的厚口框那么厚。
一把葫芦经裁切落翻儿配口框后,蝈蝈咂嘴葫芦配个胆、瓢盖就可养虫了,黑白虫葫芦还有一个主要配件那就是蒙芯,如果把口比作门框,盖比作门,蒙芯是就好比是门上的栅栏或窗纱,起到通气与阻隔鸣虫的作用,早年蒙芯多用槟榔瓢(椰壳)制成,俗称瓢蒙芯,题材简繁皆有,卍(万)字、胡椒粒(满天星)、梅花、菊花、荷花、兰花、携琴访友、犀牛望月、对弈图等等,精美者选厚椰壳穿枝过梗、镪地浮雕,底部再加一个屉,经多年盘玩光润如玉、其色如墨、包浆如漆,是不可多得的文玩艺术品。瓢蒙芯可以说是一款百搭蒙芯,与木口框中的紫檀、红木、黄杨、甚至柴木都不失协调,与牙口框搭配也相得益彰。蒙芯的另一种材质就是玳.瑁,玳瑁经加热可塑成僧帽、馒头形,与高身葫芦相配可已达到帅、美的效果,玳瑁蒙芯可以刻成带动和巧雕的效果,如五动的仙鹤、七动的喜鹊等等,玳瑁蒙芯也可配在木口框和牙口框上。再有就是象.牙了,象.牙质地细腻易于雕刻,可以刻成精美的艺术品,但仅适用于牙口框上,不适宜配木口框,木口框配牙蒙芯俗称带孝帽子,为玩家不屑。
又胡乱说了许多请师友指正。(个人原创请勿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