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靛颏两年了,苦乐自知,感受最深的,还是历史和环境对人的影响。
刚开始养鸟的时候,是因为结婚买了新房子,没人管了,想实现一下儿时养鸟的梦想,于是去鸟市买了两只鹦鹉,养了几个月,发现养鸟也就那么一回事,没啥难的,也没啥意思。
鸟市去的多了,和老板们发发烟,聊聊天,在大爷中扎扎堆,大爷们鼻子抬到天上,说:“养鹦鹉有什么意思!要养还得是画眉!”于是请人帮忙选了鸟,买了笼子,两个多月的时间天天5点钟起床去溜鸟,实在坚持不下来了,当时就想,有没有不需要怎么溜也能叫的鸟,而且声音要小一点,长的要好看一点的。那个时候上了青鸟,发现了靛颏,顿时就迷上了。
我是安徽安庆的,江边古城,建城于南宋年间,城内的振风塔号称万里长江第一塔,要说历史积淀,咱可不是爆发户,建国前咱可是安徽省府呢。可是说起养靛颏,对不起,没有人玩。我在鸟市逛了几天,去溜鸟的地方转了几圈,楞是没看见一只红靛颏,问了问养鸟的老师傅,十个有九个不知道这个鸟,鸟市的老板知道,说叫红蓝灯,见过,没卖过。
于是我就开始了我养靛颏的孤独之旅,陪伴我一起的是一只小秋蓝,是一个本市的朋友送的,他仅有的一蓝一红和我匀着养。
没有师傅、没有人交流、没有人分享成功和喜悦。
小秋蓝非常争气,慢慢的圆膘,慢慢的小叫,让我觉得,养这鸟真值!
我对他倾注了很多的精力,舒适的环境、可口的美食,但是我不能给他哪怕一个同伴,他和我是一样孤独的。
在青鸟上我是一个旁观者,我特别羡慕北方的鸟友。最羡慕的是他们居然可以挑靛颏!羡慕成都的鸟友,羡慕他们喝茶溜鸟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羡慕上海的鸟友,据说全国的好靛颏除了北方就是他们那儿了,据说还有好的靛颏直接就发到上海去了,天津都见不着,就好像我们这产螃蟹,可是五两母的很难买,因为发到上海去了,六两母的见不着,全在香港。
看见青鸟上的一些老照片,一个满清老头和他的靛颏。我在想,我们这个城市,也是靛颏迁移的过境地,怎么就没有人养靛颏呢?尤其是作为清朝的安徽省府,旗人的数量是相当多的,他们就为什么没有将这个传统迁移过来呢?又或者是这项传统作为前朝遗旧被无情的抛弃了?
谢谢青鸟的朋友,让我可以下一些蓝的声音给我的小家伙听一听。
谢谢青鸟的朋友,让我知道了小家伙到底需要些什么。
谢谢青鸟的朋友,让我和我的小家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是那么的孤单。
现在家里三红三蓝,在这里发发感慨,感叹一下当年队伍才开张,七八个人,四五条枪的惨样
最后发发家里的元老,06年的秋蓝。 |
-
|